古老神奇四子王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古老神奇四子王
▲风能发电 李长富摄
▲神舟飞船主着陆场
▲胡杨林
▲希拉木伦庙
▲大红山
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西北部,东、南、西三面分别与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相邻,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距北京5小时车程。
四子王旗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草原面积近2.1万平方公里,占乌兰察布市草原总面积三分之二,南北绵延300多公里,东西约100公里,整体呈棱形布局。境内边境线长104公里,三条主要公路由南至北向草原深处延伸,中、西两线直达中蒙边境。全境地势复杂多变,保持着原始草原未开发的状态,风光旖旎独特,气象景观变幻莫测,充满梦幻般的神秘与原生态的平静和安宁。北部边境更是侯鸟繁殖地,野生动物的天堂,常年野生动物出没,是名副其实的中部大草原,更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漠孤烟直”诗意最完美的诠释和展现。
四子王旗古老而神奇,旗境古为大漠之地,漠南漠北分界线横贯其境东西,人物历史遗迹遗址、地质遗迹繁多,仅岩文岩画遗址23处,著名的元代净州古城遗址、沙井总管府遗址迄今沉睡在塔布河岸。这里草原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留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众多的历史古迹,享有“神舟家原、首府草原、敖包故乡”的美誉。
神舟飞船主着陆场
举世闻名的神舟飞船的主着陆场位于四子王旗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是我国最重要的航天着陆场,同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主着陆场、俄罗斯载人航天主着陆场等世界著名的航天着陆场并称世界三大航天着陆场。阿木古郎草原地域开阔,空气能见度高,坡度、坡长都很小,有利于飞船平稳着陆。举世瞩目的神舟1号至神舟11号系列飞船在此成功着陆,使这片美丽的草原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祖国北方。阿木古郎蒙古语意为“平安、吉祥”,航天着陆场选在这里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和巧合。
格根塔拉草原景区
格根塔拉旅游景区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位于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是我国首批国家4A级草原旅游景区,是闻名中外的草原旅游胜地。内蒙古的夏季旅游那达慕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迄今已举办29届,每年都会吸引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齐聚格根塔拉草原,了解和体验蒙古族神奇独特的民俗风情。辽阔的草原,飘香的奶茶,悠扬的长调,飞驰的骏马,矫健的骑手让游客迷醉,成为游客对格根塔拉草原美好的记忆。
壮美大红山
大红山也称脑木更山,坐落在四子王旗西北部,位于脑木更苏木所在地东北45公里处,山势南北走向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山顶较为平缓,顶上有数个敖包,最高的乌罕特音勃尔和图敖包在海拔1129.9米处,山地特产“发菜”闻名中外。大红山气势磅礴,气候多变,景观壮美,视眼开阔,晴天远望让人胸怀极度舒展;夜晚或月朗星稀、亮如白昼,或繁星满天、星云清晰可见,让人有生活在神话中的感觉。这里雨季牧草茂盛,常有季节性水淖,常有黄羊、狐獾狼、鹰雕隼、灰鹤、鸿雁等野生动物出没,还有世界上罕见的盘羊。
千古胡杨林
胡杨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被誉为活着的化石树。据说胡杨树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不朽品质万年颂。四子王旗境内生长着我国第三片胡杨林,千百年来它们矗立北疆,守护着大漠边关,被当地牧民誉为大漠守护神。
历史古迹王爷府
四子王旗王爷府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乌兰察布高原唯一幸存的清代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扎萨克郡王王府。辛亥革命后,四子王旗扎萨克被袁世凯政府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分别封为亲王,随后被称为“四子部落扎萨克多罗达尔汗卓力克图双亲王旗”。该王府座落在四子王旗所在地乌兰花镇东北20公里处的查干补力格苏木,紧靠通往格根塔拉草原旅游点和苏尼特右旗的公路左侧。王府由扎萨克王府及后宫、衙门等组成,占地10000多平米,由当时的扎萨克王拉旺诺尔布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随后(1908年)建成王府家庙。王府以及后宫、扎萨克衙门等建筑为汉式砖瓦结构,雕梁画柱,极其精美。王府家庙由藏式两座独刚和舍利塔组成,古色古香,别有韵味。王府临近河床,河床长满芨芨草,四边平坦无障碍物,为典型的草原景色。此地在清代一直为乌兰察布盟六旗的会盟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至今吸引着国内外许多旅行家和探险家。世界著名的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932年也曾造访过四子王府,与当时的王爷留下极其珍贵的照片资料。
希拉木伦庙
希拉木伦庙(大庙)位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北62公里处的红格尔苏木驻地,是全旗最大的喇嘛教召庙,建筑布局合理精巧,建筑群东西约2公里,南北约1公里,形成了气势宏大的塞北佛教圣地。它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曾是四子王旗规模最大、喇嘛最多的一个召庙,在清朝一代曾管辖过察哈尔、绥远地区数十旗和青海部分地区的喇嘛庙务,从而号称“塞北布达拉宫”,最盛时期庙宇轩昂,气势恢宏,建有五大独贡、四大拉布仁、四座庙仓、五座汉白玉佛塔及360余处喇嘛住所。在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有较大影响,也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召庙之一,号称“恩格日明嘎”,意为山阳坡有千名喇嘛的庙宇。
▲格根塔拉景区
▲夏季大红山 李长富摄
▲晨牧 李长富摄
▲蒙古摔跤 李长富摄
▲策马奔腾 李长富摄
▲内蒙古现代涮羊肉
▲烤羊腿
▲千亩葵花 李长富摄
在美丽富饶的杜尔伯特草原,不仅能领略到宽广无垠的草原风光,还会感受到草原牧民的勤劳善良与质朴,更会体味到草原人民饮食文化的与众不同。古老的蒙古族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牧民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草原饮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传统饮食习惯仍保留至今。蒙古人常用“塔本伊德”(意为五食),即黑、白、红、黄、绿五食。“黑食”指白酒、白水、黑茶、瘦肉、干肉条等食物;“白食”指奶食类食品;“红食”指生熟肉食;“黄食”指黄油等油类食品;“绿食”指沙葱、野韭菜、蓿麻等野生菜食。
奶食品有奶皮、奶油、黄油、奶豆腐、奶酪、奶酒等,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也是招待远方客人的上好佳品。草原上的奶食品都用牛、马、驼、羊奶制成,是牧民常年四季的主要食品,蒙古语叫“查干伊德”,一般由牧民手工制作。
奶皮(蒙语称卓亥):将鲜奶盛进器皿存放,随着奶子的凝结油脂逐渐浮在上面,一两天后在奶子的表面形成一层油脂体就叫卓亥,可直接食用,也可兑茶或放糖拌炒米食用,或熬汤喝。
奶豆腐(蒙语称胡日达):将鲜奶放入容器凝结后,撇出卓亥,将剩余的稠乳放锅内加热榨干乳清,用勺子反复地搓直到成糊状,再倒入太模中压实,然后取出晒干即可,加上糖就成了甜奶豆腐。
奶酪(蒙语称毕锡勒格):分生酪、干酪和熟酪3种。撇出清的稠乳用白纱布裹成方块、榨出乳清,就成了干酪;将发酵后的馊奶用温火煮熟,捞出凝结的乳块压成形即生奶酪;煮沸后取出奶皮剩余的凝乳即熟奶酪。
奶酒:将鲜奶揭去皮后倒入木桶中搅拌,利用奶中乳酸杆菌发酵成酸奶,经过蒸馏冷却就得奶酒。奶酒以马奶酒为上品,其味醇厚、甘甜,是蒙古族牧民待客的最佳饮料。
奶茶:专用青砖茶熬成红色茶水,再兑适量牛奶或羊奶,鄂温克族也用鹿奶,可单独饮用或泡奶豆腐、炒米等,是牧民随时的饮品。
肉类食品是蒙古族牧民自古以来游牧生活的主要食品,通常经煮、涮、烤后进食,其中“手把肉”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手把羊肉蒙古语称“布和力麻哈”,当地人认为牛和羊吃着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出美味爽口的肉来。按照蒙古族习俗,招待客人吃手把肉时有一定的规矩,较多见的是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肉进餐,牛肉则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及小段肥肠敬客;小孩子不能吃羊、牛骨髓、尾巴肉等。传统肉食中比较讲究“烤羊腿”、“羊背子”等,是蒙古族人民最考究的烹调技艺,其色、香、味、形驰名中外,尤其是杜尔伯特的绿色羊肉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烤羊腿:将绵羊带骨前后腿肉,配上葱头、芹菜和其他调料烤制而成,外酥里嫩,味道鲜美。食用时佐以黄酱、葱段和荷页饼食之。
羊背子:蒙语称之“乌叉”,将膘肥体壮的绵羊宰杀后分割成七块,把整背带尾入锅加少许盐慢火煮熟。出锅后用大盘先摆上四肢、颈胛,上面摆上羊背,摆成活羊跪爬状。祭祀时还将羊头放在羊背上。上桌后举行开背仪式,由待客方用银碗敬酒后,再由主要客人动刀开背。羊背子味道鲜美,肉细嫩,是蒙古人在祭祀、婚嫁、寿宴或迎接贵宾时用的上等待客食品。
手把肉:蒙古、鄂温克、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的传统食品。因用手把着吃肉,顾名手把肉。习惯用牛、羊、马、骆驼等家畜及兽肉煮食,通常的手把肉主要指手把羊肉。手把肉是内蒙古牧民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常有“到草原不吃手把肉,不算到过草原;蒙古人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未表达真情”的说法。
内蒙古现代涮羊肉:选大尾绵羊的上胸、外脊、后腿等肥瘦适中的部位和羊尾,切均匀的薄片。涮羊肉的火锅锅底汤及调味佐料多种多样,配有土豆、白菜、豆腐等蔬菜同涮,可满足客人各种口味和荤素需求。
肉干:有羊肉干和其他兽肉干。在牧区,牲畜冬春季体弱消瘦,不能宰杀,牧民在初冬(小雪和大雪之间)的宰牲节前后,大量宰杀肉用牲畜,一可减少存栏牲畜,确保母畜过冬,二能保证牛羊肉的最佳质量。过去大量宰杀牲畜只靠冬季封冷后天然大冷库储存,春季无法保存。因狩猎有季节划分,猎物多寡不定,猎民便把肉晾干备用。
炒米:蒙古语称“蒙古勒巴达”,是将糜子用水浸泡后,经蒸、炒等工序加工制成的熟米粒。因制作方法差异可分为脆炒米和硬炒米。炒米易于存储,便于携带,食法简单,营养丰富,是游牧民族放牧时的最佳快餐。炒米有多种吃法,可干嚼也可与多种食物搭配,加入黄油、奶皮、奶酪、熟牛羊肉,香咸酥软、味道极佳。炒米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人体所需元素。
油炸饽饽:也叫油炸撒子、油炸果子、油炸麻叶,是蒙古族喝茶时的小吃,用小麦面粉加糖、鸡蛋,用酸奶、牛奶、奶油或牛油和面,或捏成麻叶型,或拉成撒子型,或擀成片,再切成小棒型、三角形,用牛油或羊油(现也用植物油)炸成金黄色,可直接食用也可泡入热奶茶。油炸饽饽易存易带,除自家食用、招待客人外,还做礼品互赠。
蒙古馅饼:草原上著名的食品。精选绵羊肉或牛肉做馅儿,肥瘦适宜,馅中放葱、姜等佐料,不加菜,馅满,皮薄如纸,金黄酥软,油而不腻。
肉粥: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的肉粥分两种,有肉汤粥和肉丁粥。肉汤粥一般是食用手把肉后,用煮肉汤加大米熬粥,较稀,可视为汤。在杜尔伯特草原以肉粥在食用手把肉后招待客人。肉丁粥是将羊肉切成丁,同时将土豆切成同样的丁,将肉丁和土豆加水和调料煮开,放入大米用温水煮熟,此粥可做正餐。
来源:怀柔报
你喜欢的都在这里
-------------------------------------------
-------------------------------------------
编 辑:张智超
审 核:额日和木 席怡敏
供稿邮箱:szwqwxb@126.com
原标题:《古老神奇四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