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菜:我的存在感不该这么低

2020-09-14 11:20
上海

原创 傅维康 中医药文化杂志

Water shield

- 美味除脂 -

“羹煮秋莼滑,

杯迎露菊新。“

——杜甫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

“若话三吴胜事,

不唯千里莼羹。”

——苏轼

《忆江南寄纯如五首》

中华大地的中部、东南部和西南部是莼菜的主要起源地,黄河中、下游以南以及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山东等有湖泊池沼的地区,多有莼菜生长,而以西湖、太湖所产的莼菜尤为驰名。如今,亚洲、大洋洲、北美洲、非洲等许多地方,也有莼菜的踪迹。

莼菜在中国古代称为茆(读音为卯,máo)或蓴(读音纯chún,莼的异体字),或水葵。早在《诗经》已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诗句,三国时代陆玑注释说:“茆与荇相似……叶可生食,又可煮,滑美。江南人谓之蓴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中皆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 薄采其茆》)

莼菜,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古以来,莼菜是中国人民喜爱的食物。吴郡人张翰为食故乡莼菜,不惜辞去外地官职,返回家乡重享莼菜之美味,《晋书 · 张翰传》记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后来,由此衍生了表示思乡而辞官的“莼羹鲈脍”和“莼鲈之思”的成语。中国古人对莼菜的推重,还见载于6世纪南北朝时期、北魏人贾思勰(xié)的《齐民要术》,作者高度评价说:“芼(máo)羹之菜,莼为第一。”

莼菜的得名, 是缘于它的嫩茎像细丝,“莼”字结构中的“纯”字,它的含义之一是“丝”,所以莼菜又名莼丝、蓴丝。莼菜的别名水葵、凫葵、露葵,三者均有“葵”字,是因为莼菜具有类似葵菜一样润滑的特性。莼菜另一别名“马蹄草”,明代李时珍说是因其叶形似马蹄。此外,莼菜还有水莲叶、湖菜等名称,大概也各有其依据。

莼菜,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食用的莼菜,通常采其尚未露出水面的卷叶及嫩梢。取莼菜和大米合煮成的莼菜粥,有清香嫩滑的口感。但是,莼菜没有其他明显的滋味,它和鱼、虾或其他食物共烹调方能产生不同的滋味,诸如鲈鱼莼菜羹、鲫鱼莼菜羹、莼菜银鱼羹、莼菜鱼丸汤、莼菜香菇冬笋汤、虾仁拌莼菜,等等。

中国古人食用莼菜,体验到它对人体有清热、解毒、醒酒、逐水、消肿、止呕、通肠等效用。鲫鱼莼菜汤很适于糖尿病患者的辅助食疗。新鲜莼菜洗净,捣成糊状,可用于未溃烂疔疮的外敷治疗。

根据现代科学知识, 莼菜是睡莲科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根茎横向生长于浅水底泥土中,茎细长如丝,叶背分泌的透明状黏液,属多糖物质,具有降血脂、降血糖和抗御肿瘤的作用。莼菜富含维生素B12,对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患者,可用作辅助食疗。莼菜还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钙、磷等,它低脂、低糖、低热量,不含胆固醇,很适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减肥者食用。

莼菜豆腐番茄汤,图片来源于网络

莼菜豆腐番茄汤,兼有三种食物所含之营养成分以及番茄的番茄红素和酸味,对妊娠早期反应所出现的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嗜酸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与改善作用,是孕妇妊娠早期的良好食谱之一。

中医学认为,莼菜性寒而滑,对于体质虚寒、月经期妇女、大便溏薄者,不宜多食莼菜。

来源:《民以食为天》

编辑:艾叶

傅维康

教授、主任医师、著名医史学家

1930年生于长汀,195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历任上海中山医院医师、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医史博物馆馆长兼医学史教研室主任等。著有《中国针灸史话》《中国医药历史漫话》《医药文化随笔》。前二书由外文出版社译为英、法、日、越、印尼、西班牙文出版。主编出版有《中国医学史》《针灸推拿史》《中药学史》等。1993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评价为“二十世纪将中国医学史介绍到世界的突出贡献者”。

输12

往期精彩

- 驻颜 -

| | | | | - 病痛 -

| | | | | | | | | | | 春节综合征 | | | | - 科普 -

| | | | | | | | | | - 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品诗 -

| | | | | | | |

原标题:《莼菜:我的存在感不该这么低!》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