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说起老师,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
教师被誉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直都受到人们的歌颂,以至于有很多原本并不是形容老师的诗句,也总是被我们用来赞美老师,比如说那句最有名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还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说起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则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历史上众多描写老师的诗文当中,韩愈的这篇《师说》最被大家所熟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说》节选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一开篇就写出了教师的重要性,也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如果有了疑惑又不跟从老师学习,那这些疑难的问题终究无法解决。
那些年纪比我大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比我晚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不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在当时,韩愈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实在难能可贵。
韩愈文中的“道”其实指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之道。而“业”指的就是各种学业技艺,比如说“六艺经传”,看来老师自古以来就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韩愈正担任四门博士,主要负责教育达官贵人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平民子弟。
但是当时的贵族子弟对学习并不重视,于是他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够改变那种只重视门第,而耻于向老师学习的风气。
不仅如此,韩愈还广收学生,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他对后生晚辈的提携更是不遗余力,像我们熟悉的贾岛和李贺,就都曾得到过韩愈的教导和提携。
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教师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他们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就像春风化雨,等到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却只是笑而不语。
遵循孔孟之道,传授圣人之教,是历代先贤的毕生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的薪火相传,中华文明才能延续千年、历久弥新。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老师的画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相传是王维所画的《伏生授经图》。
▲《伏生授经图》 唐 王维(传)绢本设色 25.4cm×44.7cm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画中描绘了一位体态清瘦的老者,正盘腿坐在案几后面,他的头发和胡子全都白了,身体瘦弱得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似的,两只胳膊更是皮包骨。
只见他右手拿着书卷,左手在书卷上指点比划,似乎正在给画外专心倾听的人讲解。
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虽然他的身体有一些疲惫,但讲解时的神情却还是慈祥又庄重,十分儒雅。
那为什么会出现画中的这一幕呢?原来,这幅画描绘的是汉代初年的儒士伏生传授《尚书》的故事。画中的老者就是主人公伏生。他本名叫伏胜,“生”是对他的尊称。伏生在秦朝时曾经担任博士的职位,掌管书籍文典,精通《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幸免于难。
多年之后,秦朝灭亡,汉朝兴盛,汉文帝四处寻找能够讲解《尚书》的人。伏生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不能远行,于是汉文帝就派晁错前去向伏生求教。
伏生这种为了传承文化而鞠躬尽瘁的精神在后世也得到了传承,北宋张载就曾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
全画设色清雅,笔法简洁生动,画家在描绘衣纹时运用了铁线描的手法,画出的线条粗细大致均匀,像铁丝一样坚韧有力,使衣物有种厚重下垂的感觉。
画家用线十分精准,人物的衣纹、皮肤、头发和胡须,虽然都用线描,但线的质感是各不相同的。
如果说文明是照亮黑夜的火焰,那么老师就既是这火焰的守护者,又是火种的传递者,数千年的文明就这样在言传身教中代代相传。原标题:《传道授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