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旧,一种没什么坏处的“慢性疾病”
原创 Lens WeLens
最近,一波又一波的怀旧风接连不断。
北京奥运会的12周年,《北京欢迎你》的mv被疯狂转发。b站上的那条名为《2008收到请回答》的视频再度让不少人热泪盈眶。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有些特殊的时代,念旧之情常常如潮水一般席卷每一个人,躲不掉也缺不了。

我们总是忍不住追忆过去,这种念旧的情绪在生活的困难时刻会格外浓烈。
《纽约时报》的作者丹尼尔·坎普阿莫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就提到了疫情期间被封锁在家的日子,她一直渴望着回到过去。

他们并不是个例。
在公告板和尼尔森音乐一起做的“追踪新冠肺炎对人们娱乐活动的影响”调查报告中,超过一半的人表示,疫情期间他们从自己年轻时喜欢的电视节目和音乐中获得了安慰。还有84%的人表示自己十分期待回到过去。

其实,念旧的情绪并不是只在危机时刻才出现。对过去的怀念总是会滋生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

能吃到的美食越来越多,但还是会怀念儿时经常吃的五毛钱零食和路边摊。过够了空调房里玩着手机的日子,也会想念童年时在外奔跑的夏天。

在新一季的《乐队的夏天》里,当达达乐队在舞台上唱起《南方》时,台下不少人落泪。达闻西乐队的鼓手小盛说这首歌让自己想起了好多年轻时候的事。

根据一份调查,大多数人至少每周经历一次怀旧,而有近一半的人每周会经历三到四次。
怀旧,好像是每个人都无法躲避的情绪。
不光如此,我们还总是对过去的时代有着深深的迷恋。对自己过去的渴望是一种个人的怀旧,而这种对一个遥远时代的向往则被称为历史的怀旧。
十九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不断发展,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一些人谴责工业化破坏了安宁的生活,逝去的田园生活成了他们记忆中的美好想象。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梦想回到田园中去。

根据2018年欧盟的一项调查,在欧洲有67%的人充满怀旧情绪,认为过去的世界更美好。报告指出:“保守主义世界观强调维护传统,可以为陷入困境的人提供一种应对机制,以更好地应对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好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的“黄金年代”。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怀乡病”。

在现今,念旧的情绪已经变得如此轻易。
数字媒介的发展减轻了人们的怀旧的成本。只要打开手机相册就能看到几年前拍的照片;QQ空间会提醒你“去年今日”发了什么动态;翻微博和朋友圈也比翻日记快多了。
重温老剧也变得方便得多。Lens曾经推送过,评论区里有人看了500多遍《大话西游》、有人看了12遍的《老友记》,还有人会在每年的特定时间重温一部剧集或电影,充满了仪式感的幸福。
豆瓣上有一个名叫“假装活在1980-2000年”的小组。里面聚集了对那个年代充满怀念的人。组里的帖子里尽是些当时的元素:翻盖手机、大头贴、小霸王游戏机,当然还有必不可缺的还珠格格。在这样的一个虚拟社区里,他们为自己构造出了置身过去的沉浸式体验。

毕竟,人是要靠着自己的记忆存活,而又有谁会拒绝咀嚼和品味过去的美好记忆呢?
但是仅仅在四个世纪前,怀旧还被认为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英文里的怀旧一词,Nostalgia,是由古希腊词 nostos (家、更多指回家) 和 algos (痛苦,一般是各种疾病的后缀) 组合⽽来。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与家有关的痛苦”。

卢梭的《音乐辞典》里就有一个故事,军官禁止播放瑞士牧歌,以免士兵因沉浸在怀旧的遐想中让整个部队瘫痪。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人倾向于把怀旧视为一件坏事。

19、20世纪,当移民涌入美国时,医生将怀旧称为“移民精神病”,因为当人们在新的国家开始生活时,心底会渴望自己的祖国。
但当代的研究却表明,怀旧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而且可以带来了一些力量。
发表在《前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怀旧有助于战胜孤独感。还有论文表示怀旧可以带来稳定的力量。研究者们发现怀旧可以通过增强社会联系感来促进个人的自我连续性。“它可以提醒我们,我们拥有一个与自己身份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强大记忆储藏室。”


面对过去,我们究竟怀念的是什么?
是想要去体验一下那个所谓的辉煌年代?是想回去完成没能实现的,珍惜未曾珍惜的?还是仅仅从现实中抽身出来享受片刻的欢愉。
研究创伤性压力的临床心理学家瓦伦蒂娜·斯托伊切娃说,”在遭受创伤和巨大压力的时候,怀旧是一种自然本能,人们会依赖这些感觉寻求安慰。”

回首过去,那些过往总是暧昧不清的,它好像永远被一层毛茸茸的光环包裹着。那些对过去的美好记忆对人们来说就像是安全之地,一个永远比现在所处的地方更好的存在,一个再也不能返回的伊甸园。

实际上过去之事虽然已成定局,却和未来一样难以捉摸。我们的记忆方式就像是一个虫洞,你可以通过它连接过去与未来,却往往弄不懂隧道中间的复杂曲折。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们不是记忆的被动观察者,而是在每次检索它们时都会重新构造它们。也就是说,我们怀念的并非全然客观的现实。
学者艾伦·赫什在他的论文《怀旧: 一种神经精神病学的理解》中说,“怀旧是对理想化的过去的渴望,这在精神分析中被称为屏幕记忆——不是对过去的真正再现,而是将许多不同记忆整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负面情绪都被过滤掉了。”

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就探讨了这种怀旧情绪。迷恋巴黎的美国作家吉尔在巴黎游玩时,每到午夜,便搭乘老爷车去往他梦寐以求的时代——上世纪二十年代。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阿德里亚娜却认为19世纪90年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一次次的穿越之旅让吉尔意识到,认为过去比现在幸福不过是一种幻想。



然而,如果只是沉浸在念旧的情绪里,把自己包裹在对过去的美好幻想里,就会陷入一种停滞的状态。

没有一个时代是最好的,也没有一个时代是最坏的。真正重要的是正视苦乐参半的过去与当下,并从中汲取到前进的力量。
毕竟,“只有向后才能理解生活;但要生活好,则必须向前看。”

图片来自ins:@ellemaywaston、乐队的夏天、午夜巴黎
主要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8/smarter-living/coronavirus-nostalgia.html
https://static.billboard.com/files/2020/04/COVID-19-Entertainment-Tracker-Release-1-1586793733.pdf
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psychological-benefits-and-trappings-of-nostalgia-77766
https://thewalrus.ca/why-nostalgia-is-our-new-normal/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ime-travelling-apollo/201710/the-art-nostalgia
https://www.elitedaily.com/life/science-behind-nostalgia-love-much/673184
https://www.filmcomment.com/article/woody-allen-the-film-comment-interview/
原标题:《念旧,一种没什么坏处的“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