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绿地空间 | 上海:全力打造世界级滨水空间(三)

2020-08-26 09:55
北京

原创 chsl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前 言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指引,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开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滨水绿地和滨水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已成为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的重点领域,完成了如上海杨浦滨江等一大批精品项目,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为总结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持续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应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安排,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启动了长江沿线城市滨水绿地公共空间建设研究工作,依托相关省市风景园林学(协)会,面向长江沿线近40个城市进行了优秀案例征集,并针对上海、南通和成都等城市进行了重点调研。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在汇总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础上,将择选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以更好地宣传各地滨水绿地公共空间建设成果。

上海:全力打造世界级滨水空间

( 三)

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太湖流域东缘,东临东中国海。境内河道(湖泊)面积约500多平方千米,河面积率为9%~10%;上海市河道长度2万余千米,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3千米~4千米。

上海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提出“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黄浦江、苏州河(以下简称‘一江一河’)是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代表性空间和标志性载体。一江一河的规划建设,以还江于民理念为引领,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一流滨水区。

2017年黄浦江沿岸45km公共空间贯通,2018年上半年启动了苏州河中心城段滨水贯通工作,一江一河的规划建设工作进入全面提升阶段。经过近三年的建设,随着一系列工程项目的落地实施,一江一河沿岸发生显著变化,一个功能复合、空间有序、生态良好、文化时尚、景观优美、富有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逐步呈现。

典型项目3:

苏州河滨水步道贯通和景观环境提升

一、项目背景和概况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滨水场景,是特大城市中稀有的城市开敞空间。进入新世纪,苏州河沿岸的更新建设更具系统性、整体性,从单一的水质治理,走向全面的景观环境提升。在水质明显改善提升基础上,启动了“苏州河第四期综合环境治理”项目,内容包括:“......生态、景观、游览、慢行的多功能公共空间集成策划和建设,实现水清岸绿及生态廊道构建,推进两岸城市更新及用地转型,打通滨水通道、增加滨水空间、营造水陆景观,满足市民的健康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上海市绿道专项规划”建设全面启动,连续三年列入政府实施项目。苏州河沿岸各行政区的绿道选线都与苏州河岸线开放空间相融合、叠合、楔合,更加明示了苏州河岸线慢行空间的主导定位。

根据上海市“一江一河”规划,苏州河的定位为多元功能复合的活力城区、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是亲切和谐、引人向往、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滨水场所。

穿越上海城区的苏州河分为中心城段和郊区段,中心城段指:西起外环高速路,东至外白渡桥,河道全长21公里,两岸岸线共计42公里;郊区段指:东起外环高速路,西至江苏省界,全长29公里。南北两岸沿线存有许多工业遗迹、文化教育建筑、民居宅邸、革命史迹、驻有较多企业、单位、学校;还有建成的居住小区、长途汽车站、水泵站、超市、游船码头等。

▲苏州河中心城段范围图

本次苏州河滨水步道贯通及景观环境提升工程范围为苏州河上海市中心城段。根据苏州河第四期综合环境治理项目要求,2020年先期全线实现公共空间贯通,同时增设绿化和市民休憩及体育功能,打造景观特色滨水空间,实现两岸横向连通及密切互动。

参与苏州河步道建设的单位包括:沿岸各行政区建设与交通委员会及各行政区市容与绿化管理局;主要设计和咨询单位包括: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普陀区段、部分长宁区段)、BAU(部分长宁区段)、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静安区段)、同济建筑设计院集团原作建筑工作室(黄浦区段)等多家规划设计公司及研究院。

二、项目内容和规划设计思路

本次苏州河滨水步道贯通及景观环境提升工程的主要空间载体为中心城段两岸,即涵盖长宁区11.2公里,普陀区21.5公里,静安区6.3公里、虹口区和黄浦区3公里以及嘉定区近500米,实施宽度视现场空间具体情况而定。主要工程内容为:全线贯通两岸滨河慢行系统的铺装、全线疏通20几个断点/堵点;全面提升滨水沿岸绿化景观,实现生态绿化最大化;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尺度休憩/活动/交流空间;增设服务设施和体育功能设施;增加人行桥和车行桥,有益两岸横向连通互动。

由于沿岸用地类型多样,牵涉职能部门、企业单位、居住小区、创意园区、防汛设施、排水设施、路桥及水务等多种主体,情况复杂,空间狭窄,各自为阵,协调难度极大,使工程极富挑战性。

▲苏州河黄埔区段总平面图

▲苏州河静安区段总平面图

▲苏州河普陀区段总平面图

▲苏州河长宁区段总平面图

基于“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苏州河作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匹配的城市生活型滨水空间的代表的总体定位,和“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因此,本次规划设计提出“迈向全民共享的苏河水岸”的建设愿景,创造为全体市民共享、共建、共治的城市水岸。其滨水空间建设体现以生态为基、人民为本、文化为魄、发展为要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为:

更为开放的沿岸空间:滨水贯通、慢性缝合,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网络;

更富活力的城市功能:提升滨水界面公共性,丰富水上活动;

更加绿色的生态环境: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推进沿岸生态空间建设;

更富内涵的文化水岸:聚焦历史遗迹,促进文化集聚空间的形成;

更显景致的滨河景观:步移景异,塑造人性化的观景视廊。

规划采取了“拔开、镶嵌、缝合、植入、添翼”五大举措。

拔开:一缕充满风情万种的岸线慢行空间,让市民行进在沿河步道,感触、回忆景观元素诠释出的上海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场境,体验最上海、最人文的滨河水岸。

镶嵌:依空间尺度,镶嵌多个会呼吸、可触摸、可亲近的水岸花园节点;实现局部空间生态最大化。

缝合:通过新建人行桥、车行桥,缝合南北两岸生态、文化、交通、社区、街道,携手共谋沿河未来新发展。

植入:依地势植入滨河多功能亲民驿站,市民可在驿站内洗尘、观景、休憩。赋予步道更加宜游宜憩的人性化空间特色。

添翼:采用高科技引领的智能技术,为沿河标识系统装置助力添翼,赋予标识系统的时代多重功能。

三、项目创新特色和亮点

1.塑造世界级城市生活型滨水空间

苏州河滨水步道贯通及景观环境提升,重在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滨水开放空间,在城市尺度上促进两岸空间缝合和功能整合,设计中强调开放共享的场所营造,体现城市公共资源价值的整体提升。利用弯弯的河岸,铺成蜿蜒幽长的步道,辅以多彩舒适的铺装,与绿荫相得益彰。行走中时而静赏清清的水景,时而转视两岸楼宇 ,一种弥漫性的、走街串巷般的日常体验入心入味,营造出一幅贴近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场景。

▲长宁区段步道(陈述鹏 摄)

▲黄浦区段步道(朱怡晨 摄)

▲岸线景观提升(郎爽 摄)

▲儿童活动广场(沈学美 摄)

相比于黄浦江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苏州河更加关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片段。通过城市碎片的梳理、拼贴和日常性展示的微更新方式,对老旧城区的更新和文化再生提供可持续、可复制、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

▲岸线断点改造前后对比(朱怡晨 摄)

2.提升小尺度滨水空间的景观品质

苏州河沿岸滨水廊道是高密度中心城区极其难得和稀缺的城市空间资源,是城市存量优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苏州河滨水步道贯通及景观环境提升工程,在“河窄、湾紧、桥多、楼密、路近”的空间限制下,积极挖掘各种小尺度滨水空间的可利用价值。将滨水区域占用、闲置、极低使用效率的空间重新梳理、整合、编织,融入城市成熟的公共空间系统中。使苏州河滨水空间从城市“背面”走向城市中心,促进滨水区与城市腹地的联动,实现了人文、艺术、商业、娱乐、观光、休闲、居住多种功能交织复兴的活力滨水区。为城市开放空间的扩容提供了宝贵的潜能及载体,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亲切、和谐、有温度的滨水游憩场所。

▲邻里交流小空间(毛项杰 摄)

▲休息廊架(郎爽 摄)

▲休息座椅(郎爽 摄)

3.反映公众需求体现共建共治共享

苏州河滨水步道贯通及景观环境提升工程中,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土地权属复杂、公共岸线预留不足等困难,建设主体与设计团队通过大量调研回访、多方协调和积极探索,提出:借地限时贯通、让渡贯通、还地贯通、共治贯通、退界贯通、折违贯通等灵活多样的对策回应公众需求,得到了沿岸市民的高度认同和充分理解。很多业主和企业单位以主人翁、管理者和实践者的姿态主动积极投入到苏州河步道贯通工程建设,行使市民的拥有权、参与权、主动权,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全民共建、共治苏河的新路径,大大地提升了市民的归属感和社区荣誉感(见图22)。

▲大上海花园河湾岸线改造前后对比(周昌龙 摄)

▲大上海花园断点改造前后对比(周昌龙 摄)

▲景源创意产业园节点(朱怡晨 摄)

4. 提升防汛能级实现绿化生态最大化

通过局部防汛墙一改二,腾出适当空间,同时注重绿色最大化等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防汛能级,实现步道贯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沿岸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岸线景观提升(陈述鹏 摄)

▲让渡贯通步道(沈学美 摄)

▲岸线节点和保留大树(郎爽 摄)

5. 选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将新型蓄光板材料、太阳能技术等应用于步道地面铺装、防汛墙、休闲座椅、服务驿站等公共设施,体现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性的将格栅板、透光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用于历史文化景墙设计,以较低的投入获得更丰富的景观体验;苏堤春晓广场选用的艺术投影灯光及其他艺术灯光,五彩缤纷,丰富了夜景效果,受到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喜爱点赞。

▲太阳能蓄电板铺砖(严驩 摄)

▲太阳能USB充电座凳(陈述鹏 摄)

▲格栅板景墙(郎爽 摄)

▲艺术投影灯(沈学美 摄)

二维码植物课堂标识牌植入滨水绿地,频添了岸线绿化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满足了热爱自然的人们的求知要求。在夜景灯光设计中,有的考虑了水位监测功能,兼顾苏州河水岸的安全性与艺术性。

▲二维码植物课堂(沈学美 摄)

苏州河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人们的记忆中印象尤存,漫步于苏州河步道,过目于旗袍形态的标识系统,解读可翻阅的历史文化景墙,顿时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穿越时空的深深感受。创意新奇的栏杆,有的与灯光辉映,有的似波浪起伏,时尚而艺术。

▲历史文化景墙(刘江 摄)

注:本文由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组织整理。

未完待续......

猜您还想看

◆ (二)

◆ )

撰稿: 李文敏 朱怡晨

校核:付彦荣 任敏

原标题:《滨水绿地空间 | 上海:全力打造世界级滨水空间(三)》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