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专栏:安谅的返璞归真笔下生趣意境

何建华
2020-08-15 16:32
来源:澎湃新闻

喜获安谅新作、“明人日记”系列精选《你是我的原型》,翻阅这本“人间趣闻、尘寰清事,以明人视角、绘大千世界”书籍,不经意间被导入返璞归真、意蕴浓郁的阅读快感意境。举重若轻的字里行间,如数家常的述说趣味盎然,在细节取胜的故事铺陈中体味情真意切的“明人”性情,领略到一种智慧蕴含的灵魂对话,进而对怎样以一个平凡人的视野观察理解这个世界,获得顿悟式的理性思考感知。

安谅:“明人日记”系列精选《你是我的原型》(作家出版社)

作为笔友,与安谅相识相知已有20多个年头。安谅是笔名,本名闵师林,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经济学博士。时光叠加与勤奋笔耕,使安谅在文学领域建树颇丰,令人敬佩。事实上,安谅一路走来,曾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工作,现在上海虹桥商务区即由虹桥机场与中国进口博览会展馆等构成的“大虹桥”担任管理工作。安谅坦言,文学创作是他的“人生初爱”,“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刻画、感悟这个世界,比如有的人是音乐,有的人是绘画,而我,则是文学。”文学这一“人生初爱”,使安谅至今怀有最初的纯情与挚爱、勇敢与梦想,在文学创作的精神时空里遨游,为读者奉献一篇篇佳作。

近些年来,安谅散文、明人日记、小说等数十篇入选全国各地高考、中考试卷,其中包括“家乡雨”“那一片晶莹的泪花”“躺着的丰碑”“像芦苇一样活着”“开往春天”“阿婆黄鱼面”“戈壁滩上的真相”“红柳的天地”“片刻的忏悔”“冬宫,拷问我的想象”“其实,是一种真相”“黑夜里的透亮”等。如何评估作为范文入选中学语文试卷?我特意咨询曾任《新读写》杂志主编的沪上著名文化学者钱汉东先生,他的点评如下:

一般说来,作家的文章被选为考题是不容易的事情,尤其作为国家的选拔考题,更具严谨和科学。这对入选的作家而言,会产生一种幸运之感。文章要求主题鮮明、内容生动,语言优美、文字流畅,要做到这点已属不易。但这些还是不够的。作品内容不能让人产生异意,语言要规范,严谨生造,逻辑严密,还要有思考的余地。这既不能难得令考生无从入手;也不能太容易,让考生一目了然;同时也要有利于教师阅卷批改。我的拙文也曾有幸被选为国家考题,当我得知后,确有喜悦之情。由此可见,作家的文章能作为考题是一种机缘,也客观反映了作者的学养和才华。

汉东兄所言极是,安谅的作品之所以能屡屡入选语文试卷,正是他的文章具有返璞归真、微言大义的独特魅力。以原刊于《北京文学》的明人日记小说《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为例,被选入2020等全国(四省)高三高考联考语文卷试题。该文叙述的是一件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故事,通过主人公乔的特殊经历,运用小说对话的艺术手法,进行细节展现与逻辑演绎,解析自己与自己影子的关系结构,抽丝剥茧,逐层推演,赞颂的是一种敢于奉献牺牲的英雄主义情怀。

精读细品安谅文学创作,在没有什么压力的情境中不经意就被深深吸引,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领略安谅笔下人物春秋的趣味意境:

第一意境:阅读快感。安谅的文字,没有矫情的长句,没有空洞的修辞,也没有欧化的矫柔,如潺潺溪水一样自然流淌,所叙述的故事如同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当读者达到心流时间是非常有快感的,那就是阅读巅峰,是和作者最好的交流。这正如胡适先生论写作说的那样: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

第二意境:心灵对话。文学即人学,是经过个人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至高境界就是心灵对话。安谅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与追求。比如在“手机是你的器官”一文中,通过卞君、明人和老同学围绕手机的对话,话中有话,弦外之音其实是心灵的对话。人们都希望有一个知己、知音,能够倾听、听懂自己心灵的诉说,但往往“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作者通过笔下人物之间进行的心灵对话,事实上也和读者进行了心灵交流和对话。

第三意境:哲理启迪。安谅作品读来显得平淡,却大都给人思考与哲理启迪。比如在“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中,明人想向乔讨教如何才能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其实这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通常看来,如影随形,人是不可能看不见自己的影子的,但乔的娓娓道来,表面上看说的都是大实话,其实平凡之中见哲理,比如乔说,人要想看不见自己的影子,第一步要忘记自己,要苦练,练无止境;第二步要忘掉阳光,并把光芒和黑暗视为一体;第三步在阳光中发现恶魔的影子,自然就看不见自己的影子了。这些体悟,包含了很多辩证思维方法和物我两忘境界,身体和影子的隐喻也给人以启迪和哲思。

谈起文学创作,安谅说自己是典型的“文青”,小时候就嗜书如命,对文学充满热情,作家梦想的种子在心田里早早萌芽,并一直朝着这条路往前走,断断续续地写作。他说:“我是业余作家,写作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只是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参与创作。我的作品并不完美。”谦虚的话语中透出真实,也含有几分无奈。

安谅的本职工作繁忙琐碎、责任重大,一天下来不免疲惫,经年累月承受的压力超常,曾因工作将文学创作搁置了一段时间,直到一次夜读让他顿悟。那是本世纪初,安谅分管房产、建设、规划土地等方面工作,身心压力使他经常失眠。一天,他打开用于写作的笔记本电脑,听着缓缓流出的背景音乐,渐渐浸润在文学作品的悦读中,心灵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久违的世界很受震撼。

安谅这时突然感悟:自己是不是把很多美好的东西搞丢了。工作是重要的,也需要换种方式调剂自己,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所以,当时他就决定一定要做好调整。翌日清晨,他主动和《新民晚报》等报刊联系,希望继续写专栏。此后,虽然工作繁忙,他坚持用空余碎片时间写作。安谅说,虽然工作常常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但他每周确保写两个小短篇,大多都是利用午休两小时构思,有时灵感来了,睡前也不愿停笔。“每次写完一篇文章,浑身来劲,充满了工作激情。感觉自己很充实,如虎添翼。”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上世纪80年代在省市级以上报刋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始,安谅迄今出版著作30余本,获萌芽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小说选刊》双年奖、“一带一路”天水国际诗歌节特别奖等数十种奖项。发表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约千篇,著有《阳台上的微笑》《安谅微型小说精选》《明人日记》系列三辑等小说集5部,《逐梦之旅——安谅散文》《寻找生命的感动》等散文集十部,《生命有多少借口》《谁能在天空久留》等诗歌集5部,另有长篇纪实文学、各类舞台剧等作品,在上海等地的著名报刊开设四五个品牌专栏。此外,参与编撰学术著作十余本,发表各类专业性、经济类论文百余万字,有英文版作品集出版。

“要成为一个有抱负的作家,最好的磨练方法是什么?”这是海明威在一次接受采访面对的问题。海明威说,多出去走走看看,让自己休息一下。写得好其实并不难。精简你的所见所闻,并保持余生都需创作的精力才是最重要的。至少要把走马观花式的东西作为创作的开始。

借用海明威关于写作的这一感悟,观察安谅的文学追求实践,再贴切不过。安谅介绍,《明人日记》就是以自己为主角、配角,并以自己的各种视角创作的。其中,“明”是取自自己姓“闵”的谐音,通过创作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明人日记》里的许多篇章就是从我和朋友的日常对话中衍生、拓展开来写的。”安谅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我对工作、生活一直有感悟,不断思考提炼。当我要写作的时候,脑海就会跳出很多题目出来。激情迸发,抓住一点,再深入思考,下笔。”安谅很感谢生活。他认为,只要认真投入生活,投入工作,就会有回报。

今日的安谅工作依旧繁忙,只要有可能,他就会坚持写作。“空闲时间少,就写短篇;时间长,就构思长篇小说,笔耕不辍。”在他看来,如今已较好处理好了工作与文学的关系。“文学给了我很多的激情与梦想,还给予了我创新的精神。”

作为笔友,我关注他文学创作的同时对他寄予更深层的希冀与祝福。如果说,安谅始于“人生初爱”的文学之梦已取得一定成就,我以为,他还是在厚积薄发的过程中。当安谅从日常繁忙的公共事务中归隐文学殿堂,相信他一定会创作出更多佳作,奉献给喜爱他以及他的作品的广大读者!

(何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韩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