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何为大学?大学何为?上大学前可以读这些书

闫力元
2020-08-12 11:14
来源:澎湃新闻

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开始陆续发放,高三毕业的学子们将迎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令人期待的大学生活即将展开。那么,有哪些书适合在上大学之前阅读?大学的学术规范是怎样的?如何写学术论文?如何理解大学精神?下面是我们推荐的几本适合大一新生在开学前读的书。

《十九札:一位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

朱青生/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2013年11月版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教育和研究两重身份,大学的学生也会接触乃至参与到前沿的学术研究,那么做学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十九札》就试图回答与学术相关的这些问题。这本书是北大教授朱青生写给学生的十九封信的结集,这些信件回答了学生关于学习生活的一些疑问,如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进行学术阅读、如何积累研究资料、如何进行提问等,很适合初入学的大学生阅读。朱青生在这些文章中介绍了外语的重要性、论文注释、术语、索引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学术阅读和学术资料整理的方法(引得卡片和研究卡片),对于大学期间学术写作、学术研究都会有所帮助。此外,书中还附有一篇北大课程大纲的原文摘录,虽然有凑篇幅之嫌,但对于大学新生,也可以借此了解大学课程面貌。

朱青生对于大学学者和教育的理解,非常强调理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将大学教育视作一种专业训练,这十九篇文章,对于培养大学新生的专业意识和科学精神不无帮助。

《通识写作:怎样进行学术表达》

葛剑雄/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版

不局限于本专业的通识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本科教育的重点。这意味着大学生要超越本专业的范围,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写作。这本《通识写作》就是针对通识课程的论文写作问题,由复旦大学文理社科的十位老师各自贡献一篇文章,解答学术写作的方法问题。

这十篇文章侧重点各有不同,如郁喆隽的《互联网时代的学术阅读和文献管理》一文,比较关注阅读方法、文献综述的写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侯体健的《从读书笔记到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一文则重点关注写作的前期准备,即阅读中读书笔记的写作和材料的收集。段怀清的文章在梳理了各类常见的文学论文写作模式的同时,又从文学理论的高度进行思考,认为论文写作者熟悉形式的同时,也要对形式的功能保持警惕。仇鹿鸣的《学术史回顾的写法》则关注学术史回顾这一特定的写作模式,总结了这一模式的写法和注意点。这些文章关注不同的角度,但各自都很有见地,不仅仅对于跨专业的学生进行通识写作很有帮助,而且即便是本专业的学生,也能从阅读中学到很多论文写作和前期阅读准备的方法。

《大学何为》

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陈平原先生的这本《大学何为》关注的是大学精神问题,也是他“大学五书”( 包括《大学何为》、《老北大的故事》、《大学有精神》等多本)的开篇之作。

陈平原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对于有关中国大学的研究也用力颇多。这本书收录了陈平原有关大学的多篇文章,分为“大学记忆”、“大学理念”、“我的大学”三大部分。“大学记忆”对大学教育的历史做了一些考证和梳理的工作,这一部分学术性最强,谈到了文学史中的大学、传统书院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近现代中国大学的诞生过程等议题。陈平原的“大学理念”,总体上较为温和,他既倡导大学的独立性和兼容并包的“消极自由”,提倡一种稳健的逐步的改革,也重视中国大学的本土性和历史性。因而要求大学“服一方水土”,对历史上北大深深介入中国历史进程的取向表示认可。他在这一部分中也谈到了自己对于公众非常关心的大学排名等问题的看法。第三部分“我的大学”中的一组文章,谈到了他对于读书、研究的看法,比如要有非功利的阅读,要以个人生活经验作为阅读的底色等,对于即将开启大学生活的新生们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这些文章是陈平原对于自己大学生活和做学问的一些回顾,陈平原读书时正是中国校园的“八十年代”,许多描述令人向往。

《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

智效民/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5月版

《大学之魂》是智效民对八位民国老校长的介绍,分别是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任鸿隽、罗家伦、胡先骕,他们无一不是享受盛誉又为中国大学教育做出过实际贡献的大学校长。同时,这本书又不是简单地爬梳史料,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注,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提到的,这本书实际上是关注着“中国的教育改革向何处去”的问题,他对于教育产业化之后产生的诸多弊端有着深切的感受,对于功利化的大学精神也深感惋惜。作者写下这八位老校长的经历和理念,也是希望借古人言,对当下的大学教育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如其中关于北大老校长蒋梦麟先生的一篇,就花大篇幅讲述了他的大学理念,他把教育与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结合起来,并提出了“学生治自”等针对性的理念措施。胡适强调“无为而治”,且敢于破格录取学历并不高的教授,录取沈从文的故事最终成为一段佳话。他还倡导文理沟通,不过早接受专才教育,这些理念都很值得现代教育学习。

书中各篇都有着类似的特点,让读者能够一窥民国时这些优秀大学者的治校理念,同时也对于当下的大学教育更多进行反思。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而言,读这本书就如同亲聆各位学者的真知灼见。了解何为好的大学理念,并以此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是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课。

《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蔡元培/著 陈平原/导读,海豚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前一本谈民国老校长的书中,竟然没有蔡元培先生的专篇,让人颇为惊讶。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收录了蔡元培关于大学、教育、中西文化沟通等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同时,这本书不单是对于蔡先生言论的简单收录,还有陈平原先生的导读,因此,这本书也包含了陈平原的许多大学理念,可以看做对于前一本书的补充。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覃彪喜/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9月版

前几本书,大都是学者谈论大学精神或大学写作的著作,这一本书的副标题是“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视角与前几本书大异,不抽象讨论大学精神或考据大学历史,而是与现实十分切近,重视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环节的社会功用。这些忠告,可能也是刚入大学的学生们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如:选专业如何选?冷门和热门的专业有多大区别?大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应该如何?如何看待勤工俭学?如何培养好的社会关系?如何正确对待恋爱和性?考研和留学应该如何抉择,是否应该直接就业?求职中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问题,可能是前面那些从宏观层面讨论大学精神的书不会涉及的,但确实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真实得宛如从知乎中提取出来的问答。固然,书中给出的未必是标准答案,而且也缺少一些超越性的思考维度,但作为实际的生活经验而言,还是可以闲暇时偶尔翻阅一下的,也许便会从中获得启发。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