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三十”还是“破浪”,姐姐们都难逃束缚

从易
2020-08-04 17:46
来源:澎湃新闻

注意:本文有《三十而已》剧透

注意:本文有《三十而已》剧透

注意:本文有《三十而已》剧透

时下最热门的女性向节目,剧集当属《三十而已》,综艺当属《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两个节目看似没啥关联,但其实可以放在一起说说。 

《三十而已》海报 

《乘风破浪的姐姐》海报

先来看会员可付费直通大结局的《三十而已》。这部剧前几集是挺超出观众预期的,豆瓣评分一度8.2分,但之后也慢慢跌下来了。

讨论度最高的顾佳这条线,带有奇观色彩,但它对传统“女强人”的突破有限,不过是安迪的进化版,编剧还是遮掩不住的“慕强”。顾佳引发的所谓“全职太太是不是独立女性”的讨论,本质上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全职太太是一个太复杂的群体:是否经济独立、是否被迫回归家庭,完全不能一概而论。

顾佳”发飙“

顾佳这条线负责戏剧性的“好看”。反倒是王漫妮的人设有一个小小的突破:编剧正视女性的欲望——对物质的欲望,对更好生活的欲望。作为一名“沪漂”,王漫妮渴望在这座城市里有一席之地;而在奢侈品店当柜姐的经历,也让她看到了上流社会的太多浮华,她渴望遇到一个能够引领她的人,也就是一个能够带她实现阶层跨越的人。因此哪怕刷爆信用卡她也要体验一下邮轮的行政舱,当财务自由的梁正贤给她送上房卡后,她飞奔赴约。

王漫妮赴约

以往我们看到的偶像剧女主人公一定是感情至上、富贵不能淫、平平淡淡才是真。但王漫妮既要有很多很多爱,也要有很多很多钱。欲望一直都是人类进步的一种阶梯,只要欲望是正当的、实现欲望的途径是正当的,那么欲望本身不是贬义词。

王漫妮这个人设前38集都不太讨喜,不在于她有欲望,而在于她能力不足、眼高手低。她有普通人的弱点,她身上有许多普通人的影子。但大结局时,她是三个女主角里唯一一个“高走”的,扳回一局。不仅在于她学会沉下心来提升自我,放弃大老板给予的晋升机会,选择去留学(至于10万是否够留学是另一个话题);更在于,编剧没有给她安排一个男友,没有让她与咖啡暖男复合,她没有被迫学会平平淡淡才是真。

她依然单着,漂着,依然对更好的生活充满渴望。大风大浪的生活也值得追求,婚姻不是女性唯一幸福的归宿。这是这部剧价值观进步的地方。

王漫妮出国读书

至于顾佳和钟晓芹这两条线,从中途就开始坍塌了,结局就塌得更厉害。想想看,顾佳一开始飒的人设从何而来,不就是她明察秋毫从一个橘子踢走围绕在丈夫身边的莺莺燕燕吗?林有有出现后,顾佳已经屡次发现许幻山不正常、不自然的地方,但她竟然没有上心,智商严重掉线。编剧为了挑起观众情绪、制造话题的热度,过多篇幅呈现许幻山和林有有的“奸情”,格调不高。

林有有“千夫所指”

许幻山的奸情东窗事发后,连小三都得顾佳出面摆平;顾佳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离婚,仍不断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更狗血的是,签离婚协议的时候烟花厂炸了,之后所有烂摊子依然由顾佳来收拾。烟花公司关了,房子卖了,许子言以后考事业单位受影响了。

编剧是想惩罚“渣男”,帮观众出恶气,可顾佳也一并背黑锅了,小三清清爽爽走人。这的确是现实生活中会有的事儿。只是在一部女性群像剧里,顾佳是“典型人物”,给她这样的结局,传递给女性观众的只会是对婚姻的焦虑和恐惧:就算你是完美人妻,老公还是出轨,老公出轨你还得自我检讨,最后连家产都没了。

这到底是三十不过而已,还是这才三十而已,结婚了,苦日子都在后头?

而为了让钟晓芹与陈屿顺利复合,剧情后半程陈屿简直像是被魂穿似的变了一个人,强行洗白的痕迹不要太明显。剧情说钟晓芹学会了“先独立后爱人”,可她这“独立”就体现在她发现陈屿为她默默做了很多事于是选择复婚;她用自己的100万稿费给婆婆买了房子;告诉陈屿以后他出差她不回她爸妈家住了……这就是“独立”?请观众自己判断。

陈屿和钟晓芹

在《三十而已》中,我也没有看到一段“正常”一点的男女关系。梁正贤被吐槽“梁海王”,陈屿被吐槽为“陈养鱼”,许幻山被吐槽成“许放炮”;男的要么感情放荡,要么“直男癌”,要么有小三出轨……很多观众以为女性向剧集只要刻画好女性就行了,这也是一种误解,女性如何想象男性、如何想象男女关系,其实也是女性如何想象自身的一种体现。编剧对男性群像的狭隘,折射的是编剧对一种平等、尊重、相互促进的男女关系缺乏想象力。

与《三十而已》一样,《乘风破浪的姐姐》也是高开低走。多少观众一开始以为节目能够重塑我们对于30+女性的想象,能够通过舞台上的姐姐们打破我们对于30+女性的一些刻板印象,呈现出30+女性的多样化可能。可结果是,节目组通过不公平的赛制与残酷的规则,让姐姐们妥协与臣服于(节目组以为的)观众审美。

第一次公演后,姐姐都发现慢歌很吃亏,只有那种又唱又跳又燃又炸的快歌才能讨现场500位观众的欢心。而节目的赛制上又非常不合理,它不是慢歌PK慢歌,公演曲目常常是各种曲风一锅炖,强者优先选择。自然地,姐姐们不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或者有深度的或者自己真正喜欢的,而是能赢的。

第二次公演曲目公布后,姐姐们就开始去适应规则了。一看到慢歌,姐姐们都说,“安静的歌在现场的话比较吃亏”“纯声乐太不讨好了”“万一选到慢歌退赛”。第二次公演的投票结果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慢歌集体滑铁卢。 

姐姐们一看到慢歌,普遍反应“不讨喜”

第三次公演曲目出来后,宁静非常沮丧,因为没有适合她的。她说,“第二次公演大家都在跳,第三次跳得更凶,全是蹦蹦跳跳……我怕是等不了第四次的演出了,我可能就被身体击垮了……我只是觉得很沮丧,因为我不能变成舞台上闪亮的那个。”之后孟佳也谈到,“我们所有剩下的姐姐都已经知道这个舞台的游戏规则了,还有观众喜爱的歌曲是什么样的,喜爱的表演是什么样的。” 

姐姐们都“学着”去适应规则

此时,姐姐在舞台上奋战,不再是《兰花草》中说的,“我慕天地广,花语亦铿锵”的自我追求,而是迎合规则、迎合大众“少女感”的审美,以求得胜利。她们传递出的情绪,有很多是沮丧、无奈、焦虑、疲惫。

谁能想到第一次公演《兰花草》成“绝唱”

正所谓,“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姐姐们的美,美在岁月沉淀后的千姿百态,哪怕身体衰老了、脸上有皱纹,都有一种坦然从容的自我悦纳。但节目播到现在,姐姐们被“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千姿百态的美,慢慢地被修剪成整齐划一的少女的活力与媚态。姐姐们是要来打破框架的,结果她们反倒被束缚在框架中。 

为什么非得“逆龄”?

《三十而已》与《乘风破浪的姐姐》都有不错的立意和出发点,它们本意是打破对女性的刻板成见,呈现女性更多样的美。但二者又殊途同归,折在了半山腰上。创作者对女性想象力的贫瘠,一部分是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后遗症,比如《三十而已》不加一些狗血桥段怎么抻出43集、《乘风破浪的姐姐》不燃不炸怎么吸引低龄观众;但归根结底是,创作者不自觉站到了强硬现实那一边,打着女性自我追求的幌子,最终强化的仍旧是社会安在女性身上的“规则”:完美人妻要能hold住一切,已婚女性就得跟娘家少来往,上了年纪的姐姐们就应该努力“逆龄”…… 

官博提醒“跟着顾佳快去做你的每日规划吧”,为什么要“完美”?

对女性自以为是的定义与规训太多了,我们也由此失去了想象女性多种可能的能力。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