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 失传的军歌谁会唱?

2020-08-03 15:25
北京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这首传唱了81年的著名军歌,

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

诞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

今年7月29日,

本端记者先后采访了

郑律成的女儿郑小提和

公木的孙女张菱儿,

听她们讲述军歌唱响的故事……

01

奔赴延安

1914年,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半岛南部(今属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市,1937年10月,他在李公朴、宣侠父等人帮助下,从上海、南京辗转奔赴延安。郑小提深情地说:“父亲常给我讲,他小时候非常喜欢音乐,立志要做一名歌唱家,把原来的名字富恩,改为律成,决心要在音乐事业上取得成就。为此,他刻苦学习,自小背了大量的民歌、世界名曲。为了锻炼腹肌、增强发声的气息,他在腹部放上沙袋练习呼吸。我曾拳击他的肚皮,他的腹肌真是结实极了。他不喜欢没有理想的孩子,常对我说:‘一个人有了理想,才可能去奋斗,争取成功。’父亲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烟、酒不沾,对于心爱的乐器及音乐资料,却是任何情况下也不会放弃的。他去延安的时候,随身带着曼陀铃和小提琴。”郑律成到达延安后,曾在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随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宣传科任音乐指导。

公木比郑律成大4岁。据张菱儿介绍,公木比郑律成到达延安的时间要晚大约1年。1937年秋,公木忍痛将刚满周岁的女儿送给西安一户回族人家,毅然投身晋绥抗战前线,跟随程子华的部队打游击。他在1938年的《战地》杂志发表的《弃儿记》中详述了弃儿时的百般不舍和悲壮情怀。直到1938年秋天,因为工作需要,公木才西渡黄河来到延安。他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了4个月,随后分配到抗大文工团工作。

公木(右三)在部队(资料图)

02

窑洞相识

1939年1月的一天,抗大文工团著名的大鼓艺术家吕班领着一个年轻人来找公木,一进窑洞就喊公木的绰号:“博士,给你介绍一位战友,咱们抗大的音乐指导小郑——郑律成。你们俩一个写诗,一个写曲,正好可以配成一对儿。”于是,在延安南门外新市场北侧山头上的一个窑洞里,公木和郑律成的手紧紧握到了一起。当时,由郑律成作曲的《延安颂》(莫耶作词)等歌曲已经开始传唱。

不久,公木从文工团也调到宣传科,接替调往重庆新华社的熊复同志,做时事政策教育干事。从那以后,公木便同郑律成经常一道跋山涉水到抗大各大队及连队去——公木做时事报告,郑律成教唱歌。这样,在工作上尤其在感情上他们果真“配成一对儿”了,结下了亲如兄弟的友谊。

有一天,郑律成无意中在公木的笔记本上发现一首《子夜岗兵颂》:“一天鳞云筛出了几颗流星,相映溪流呜咽鸣。是谁弹奏起这一阕乡曲,四周里低吟着断续的秋蛩……”郑律成悄悄拿去,用咏叹调谱成一首独唱歌曲,然后兴高采烈地找到公木,唱给他听。郑律成说:“你是从前方来的,经历过战地生活,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八路军歌唱吧!”后来他干脆打开公木的笔记本,选出韵脚整齐的、朗朗上口的诗作统统拿去制谱。就连300多行的长诗《岢岚谣》,郑律成也给谱上了曲子。

1939年春夏之际,吕班又领他俩去访问临时住在延安交际处的光未然——光未然当时正同冼星海合作《黄河大合唱》。归来以后,郑律成兴奋地向公木提议:“咱们也搞一部‘大合唱’吧。”

“什么大合唱?”

“当然是《八路军大合唱》啦!”

郑律成(右二)在云南采风(资料图)

03

军歌新唱

1939年7月中旬,抗大总校教职员工1万多人东渡黄河,开赴前方。政治部宣传科只留下了公木和郑律成,分配到抗大三分校工作。三分校正在筹建,繁忙的工作在过渡期间有了空暇。进入8月,公木和郑律成一起搬到了延安南门外西山坳的一个土窑里。公木坐在桌前,开始了《八路军大合唱》的创作。

先写出来的歌词是《八路军军歌》:“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钢刀插在敌胸膛。巍巍长白山,滔滔鸭绿江,誓复失地逐强梁!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落在我们双肩上。”歌词结尾的“上”字,为了唱起来更加有气魄,经过郑律成斟酌,最终去掉了。接着,公木又写出了《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善战的铁军,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抗战歌声多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敌人的后方。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华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岗!”这首歌词经郑律成插上音乐的翅膀,更显示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然后又写了《快乐的八路军》《八路军与新四军》《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几首歌词用了不到1周的时间,一气呵成。加上原来的《子夜岗兵颂》,共8首歌曲。

公木每写完一首歌词,就交给郑律成去谱曲,只要郑律成满意就算拍板定稿了。郑律成设想《骑兵歌》中要有马蹄嗒嗒前进的声音,《炮兵歌》要有轰隆隆震天响的气势,《八路军进行曲》则要长短相间、寓整于散、韵律和谐、节奏响亮,中间还要并排安插上3个四字短句……诸如此类的要求,公木凡能做到的都统统照办。

当时延安的条件十分艰苦,别说钢琴,就连手风琴都没有。郑律成只能打着手势,用口和鼻音“哼哼”着来制曲。他在窑洞里摇头晃脑地敲着白木茬桌子、拍着大腿找节奏。意识到公木带着笑意看他,郑律成就跑出窑洞,躲到沟底或者坡顶去继续“创作”。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公木发现他的手指被碰破了,一问才知道,原来他用双手各拿石子边敲边找韵律,忘情之下,不小心敲到手上,结果就“挂彩”了。郑律成用鼻音哼出一个调来,也征求公木的意见,公木虽再三推说不懂音乐,只能谈点个人的“感觉”,但郑律成还是认真地听取。诗人朱子奇回忆:“我看见他(指郑律成)和公木在创作中,互相商量,彼此补充,共同钻研,有时也发生争论,双方提意见,很是融洽。真正做到了谱曲者与词作者是平等的朋友,还达到了思想感情的一致,完成合而为一的创造性劳动。有时两人都忘了吃饭,忘了疲劳,甚至同睡一个窑洞的土炕上,议论一夜,畅谈一夜。何等愉快、幸福!何等感人、动人!”

直到1939年的8月底9月初,谱才制完,这时郑律成已经调到鲁艺音乐系任教了。公木仍留在三分校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很快,《八路军大合唱》的雄壮歌声就回荡在清凉、宝塔二山之间了。1939年冬季,《八路军大合唱》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组织过一次晚会,由郑律成亲任指挥,进行专场演奏,此后不止抗大唱,各机关、部队、学校也都传唱起来。

当时既未宣布谁写词,也没说明谁作曲。公木后来回忆:“那时我们从不计较名利,在台下听听,听完就走了……”

04

壮歌嘹亮

1940年5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肖向荣专门邀请公木和郑律成到文化沟口吃了一顿青年食堂的红烧肉和“三不粘”(“三不粘”也叫桂花蛋,是用鸡蛋黄、淀粉、白糖加适量的水搅匀炒成的,因不粘盘、不粘牙、不粘筷子而得名),同时,告诉他们,这些有关八路军的歌曲已由抗大学员传唱到各个根据地,很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为此特向他们祝贺并敬了三杯酒,鼓励他们以后继续创作。肖向荣高兴地说:“一杯酒祝你们继续合作并取得更大战果;二杯酒祝你们更认真地向工农群众学习;三杯酒祝你们再接再厉写兵,并且为兵写!”

此后不久,《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在军委主编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上正式发表,表示中央军委正式认可了它们。与此同时,延安举办了一场“五四中国青年节”征文活动,共征集稿件150件(作者110名)。《八路军大合唱》以《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为名,被评为音乐类甲等奖。这项奖金是由中央领导同志捐赠的。其中,毛泽东捐赠300元,周恩来和王稼祥各捐赠200元。

1942年5月,公木和郑律成都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刚开始毛泽东不认识公木,周扬介绍:“公木,《八路军大合唱》的词作者。”毛泽东点点头笑笑,边握手边说:“写兵好,唱兵好,演兵好!”

《八路军大合唱》中的歌曲以《八路军进行曲》影响最大。这首歌的歌词在解放战争中随着形势变化略有变动,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继续传唱。1949年开国大典上,这首军歌的旋律回荡在庄严的天安门上空。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修订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歌词及曲谱,发表在总政文化部编印出版的《部队歌曲选集》第一集。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命令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的附录二,曾以《人民解放军军歌》之名发布该歌曲;1953年5月1日颁布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附录二重新以《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之名发布这首歌。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其歌词最终定稿为: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201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试行)》第315条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见附录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性质、宗旨和精神的体现。新兵入伍、学员入校,必须学唱军歌。国庆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组织集会,应当奏唱军歌。”

鲁艺音乐系、戏剧系旧址,《八路军大合唱》曲谱在此完稿。高昌 摄

05

组歌之谜

《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传唱至今,其他几首歌曲因为形势变化等原因,慢慢地较少听到了。有的歌曲就渐渐隐没在历史风雨之中了。现在能看到的鲁艺出版科1939年11月初油印的《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中收入的是6首歌曲:《八路军军歌》《炮兵歌》《子夜岗兵颂》《八路军进行曲》《冲锋歌》和《快乐的八路军》。这也是现在能看到的《八路军大合唱》的留存歌曲。而按照公木先生生前回忆,《八路军大合唱》特意拟定8首歌组成,包括《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子夜岗兵颂》《骑兵歌》《炮兵歌》《八路军与新四军》和《军民一家》。也有资料说8首歌中没有《八路军与新四军》,而是有《冲锋歌》。不过,目前《骑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均未见到词曲资料流传下来。而《冲锋歌》词曲倒是都传了下来,其歌词是这样写的:“炮声震地响,战火漫天烧。看我健儿抖擞精神个个逞英豪。听啊,冲锋号响了,冲上前,挥起钢刀冲啊。杀!白刃映白光,红血溅敌壕。冲啊!敌人退了,追,捉活的。不让一个生逃,弟兄们冲啊!杀,杀,杀,杀,杀!”

公木先生还曾回忆《八路军大合唱》中有两句歌词是:“北有黄河,南有长江,波涛滚滚流向东方……”不过这两句歌词在现存《八路军大合唱》的6首歌中均未查到。但记者查阅历史文献,1943年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的《我们的进行曲》(又称《反内战进行曲》),一开头就是“北有黄河,南有长江,波涛滚滚向东方。不管逆流多么猖狂,它不能阻挡!不能阻挡!”不知这首歌是否是根据《八路军大合唱》中的某首歌曲进行了修改,还是公木先生记忆有误。《骑兵歌》《八路军与新四军》和《军民一家》这3首失踪的歌,也算是《八路军大合唱》的一个历史谜团吧。

《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进行曲》不仅受到当年的八路军战士的喜爱,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喜爱。据1997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纪念孙立人文集》中记述:“他(孙立人)也特别喜欢‘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支进行曲,并让在部队中教唱。直到后来听说这支歌成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才停止了传唱。”

06

岢岚悲歌

说到《八路军大合唱》,另外还要说一说现在鲜为人知的《岢岚谣》。1938年5月,公木根据山西省岢岚县三丈湾村的一件真事创作出长篇叙事诗《岢岚谣》,373行,共1000余字,讲述了老农民娄德明在饭菜中投放毒药与日寇同归于尽的悲壮故事。公木在这首诗中首次使用笔名“公木”(原名张松如)。郑律成看到这首诗后悄悄开始谱曲,1940年4月完成创作。他手抄的词曲手稿穿越岁月风雨,一直珍存到了今天。手稿封面为郑律成亲笔书写,首页注明了演奏的乐器为三弦、笛子、小提琴、口琴、二胡、大鼓、大锣、木板、中国鼓。《岢岚谣》共分为8个声部,笛子、小提琴为一个声部,其余7种乐器各为一个声部。曲调悠扬,婉转动听。2017年8月8日下午,郑小提把这部手稿捐赠给了山西省岢岚县博物馆。她说:“外界找我讲父亲郑律成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故事的有很多。我在讲课的时候,一定会讲两个故事,其中一个就是讲父亲创作《岢岚谣》歌曲的故事。《八路军进行曲》不是在1939年平白无故就写出来了,父亲是在全国人民抗战热潮氛围中,吸收方方面面感人的抗战故事的养分,才创作出《八路军进行曲》的。我在整理父亲的故事中看了《岢岚谣》就非常受感动。岢岚人民这种不屈、不畏强暴、反侵略的精神,我觉得是全国人民抗战、抵御外辱入侵家园的一个典型代表。所以,公木叔叔写出了长诗,父亲谱成了曲。所以,我走到哪儿都会讲《岢岚谣》,讲岢岚人民的抗战精神。”

07

亲如兄弟

1976年春,公木写出了纪念周恩来总理的长诗《东风歌》,随即寄给郑律成,二人相约合作写一部大型声乐作品。然而不幸的是这年12月7日,郑律成突发脑溢血,不幸英年早逝。公木挥笔写道:“闻耗净月潭湖边,郢石隔云泉,吾谁与为质焉。除四害,万众尽腾欢。慨今夕,旧约成空难同践:周总理风雷篇。翘首挥泪——无计回天,哀思悠悠萦燕山。”

2010年,年逾九旬的郑律成夫人丁雪松为了纪念公木诞辰100周年,抱病写下题词:“公木,亲如兄弟。”老人家用颤抖的笔迹写了多幅,最终选出一幅寄给了公木故乡的纪念馆。其中的一笔一画,都饱含深情……

采访结束时,郑小提告诉记者:“我爱我父亲,这不仅由于他的作品、他的为人,受到许多叔叔阿姨及我所不认识的人的称赞、敬重,而且因为他教会了我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张菱儿说:“爷爷走了,然而他对我的教诲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做诗和做人要一致,做诗首先要真诚,要有真情实感;做人也是一样,要做真诚的人,心中要有他人,不要只顾自己……’”

郑小提(左)和张菱儿合影  高昌 摄

2020年8月1日《中国文化报》

推出“八一·文旅特刊”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词曲作者后人讲述军歌的故事》

↓↓↓↓↓↓↓

记者:高昌

责编:李扬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