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沈忠海:古典手工印相①上海铂金穹顶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特约记者 凌骏 实习生 沈天旸 殷祯
2020-11-07 11:18
来源:澎湃新闻

沈忠海,上海人,收藏家,摄影师,原专业建筑设计媒体人。

“看一百年的中国到上海,看三十年的发展来浦东”

2020,时值上海浦东开发30周年。传承与发展,上海浦东与浦西的对话又一次成为了时代的热点。从28年前只有一座24米高的消防瞭望塔,到现在632米高的“中国之巅”上海中心,看着如今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浦东地区,很难想象在30年前,这里还与乡野无异。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 一栋栋宏伟的建筑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它们是上海在时代演变发展下一个个节点中的里程碑,见证着如今上海浦东一举成为全世界万众瞩目的金融中心。

作为一名上海人,早在2001年,沈忠海便开始对上海的各种建筑进行影像记录。当时还从事建筑媒体的他,不仅拍摄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浦西地区建筑,同时对浦东地区几乎所有新建的高楼都会进行现场拍摄报道,并整理归纳,形成系统性的影像资料。

与古人不同、与今人不同、与自己不同。”如何保留传统,激活传统,并在当代语境下进一步创新,是沈忠海在长期创作中思考并秉持的理念。2014年,沈忠海开始接触摄影古典印相工艺,铂金,油墨,树胶重铬酸盐......他将不同的摄影印相工艺融入到不同题材的创作中,上海穹顶系列便是其中之一。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浦东浦发银行大厦,港汇广场......沈忠海将上海这些宏伟的建筑通过数码方式制作成电子影像,再运用摄影古典工艺中的铂金工艺进行印相输出。通过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展现出了上海建筑的宏伟气派,同时也将浦西与浦东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沈忠海在自我创作里恪守的格言同时印证——“从传统中生长而生”。

2008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沈忠海作品

2008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沈忠海作品

2003年,上海明天广场。沈忠海作品

澎湃视界: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摄影古典工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沈忠海:摄影古典工艺这几年在中国的发展特别快,可能与我们经济飞速的发展和中国的人口基数有关。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有一批大学摄影教师,通过各种文献资料把摄影古典工艺恢复了。而我们国内大约是在6年前,要感谢南京艺术学院的钟教授,他把国外关于古典工艺的资源资料在国内传播分享,此后我们便掀起了古典工艺的热潮。

澎湃视界:你是如何想到去拍摄并制作上海穹顶这一系列的?能否为我们讲一下创作过程与思路。

沈忠海:可能是原来的职业关系,我之前从事的是建筑媒体,大多数摄影都是和城市建筑相关,比较理性,从建筑师的需求,城市的需求出发。拍了这么多年,全部是建筑,我就用各种思想,工艺,思潮,去围绕着建筑影像创作。加上我本身又是一个上海人,天天生活在这座城市,更有理由去把上海发展中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我最早是以建筑文献为线索,因为建筑的影像一旦被记录拍下,它就成为了文献。但同时在这几年创作中,我又走出了文献。我把上海的很多建筑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把现代建筑通过影像表达成后现代。同时,在上海穹顶这系列里,我也借鉴了包括尼采的重复论,德勒兹的重复美学等等思想进行创作。上海这些建筑物的穹顶都很漂亮,我想把这些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重新展示一遍。

2004年,上海浦东浦发银行大厦。沈忠海作品

2009年,上海光明大厦。沈忠海作品

2003年,上海海关大楼。沈忠海作品

澎湃视界:您是如何看待在时代发展中,上海浦东和浦西这两个地区的变化?

沈忠海:我每拍好一个上海建筑系列都会做成画册保存。外滩,陆家嘴,包括当时世博会的所有展馆我也都拍了。

2005年我出过一本书,叫《上海东西》,东西这个词有两层含义。首先建筑本身是一个东西,其实这本书又是浦东和浦西的一个对话。

我们总是说,上海还是这样,上海已经不是这样。浦西我们保护传承的非常好,外滩地区几乎每栋房子我们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浦西还是这样,但浦东已经不是那样了,在这30年里,它一直在飞速地发展,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5年,上海港汇广场。沈忠海作品

2005年,上海金钟广场。沈忠海作品

 

 

    责任编辑:沈关哲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