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红霞:追忆与浦东开发开放相伴的30年审判历程

2020-07-24 16:30
上海

上海浦东法院知产庭是全国基层法院首家知识产权审判庭,并在全国率先探索了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该机制被誉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浦东模式”。今天“致敬亲历者”栏目介绍的故事,来自上海浦东法院知产庭副庭长倪红霞。她参加工作的那一年,浦东开发开放也拉开了帷幕,如今,已整整过去了30年。

人物简介

倪红霞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审判团队负责人,“倪红霞法官工作室”负责人,先后获评“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法院系统办案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

我的工龄,与浦东开发开放“同龄”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巧合的是,那一年7月,我也刚好从学校毕业,来到上海浦东法院的前身,也就是当时的川沙县人民法院,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转眼间,浦东开发开放已经30年,我也在浦东法院工作了30年,有幸与浦东共成长。

▲ 1994年,浦东法院成立了全国首家基层法院知产庭

进入法院后,我先后在办公室、经济庭工作。1993年1月川沙县建制撤销成立浦东新区。1993年6月3日,浦东法院挂牌成立。1994年6月,我们成立了全国基层法院首家知识产权审判庭,开创性地迈出了第一步。据知产庭首任庭长徐亚丽回忆,她当时几乎是以“光杆司令”的身份从上海高院来到上海浦东法院的,只从其他部门“借”了一个书记员,就这样一路慢慢探索、发展起来。可见,当时知产庭起步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

2001年12月,我调入知产庭工作,从此便与“知识产权”四个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说起来多少让人感觉难以置信,刚加入知产庭时,整个庭的工作人员仍然很少,包括时任庭长陈惠珍在内,一共只有3个法官和1个书记员。知产案件收案量也不多,全年只有20多件。于是,除了知产案件外,我们也干起了“副业”,办理一部分其他类型的案件,比如涉外民商事案件。

▲1992年前后,穿着旧式法官制服留影

回想那段时期,知产案件数量虽少,但对我们来说压力却是非常大的,因为每一起案件都可能是“新类型”案件。那个时候,可以参考的案例非常少,也无法像现在这么方便地查询到相关的资料。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抓紧多学一些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从每一件经手的案件中汲取养分,再把这些新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司法实践中。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作为一名有着30年工龄的老法官,我的内心变得更为从容,而我的应对之策依然一如当初,那就是简单的12个字:“在办案中学习、在学习中办案。”

时代在发展,案件在变化

年收案量十几件,那是最初几年才有的事情。2013年我们收案1108件,到2019年,我们知产庭的收案量已达7000多件了,且案件类型多样化,这在当初是无法想象的。分析其中的原因,除了这些年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等因素外,我想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以及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

▲ 组织年轻法官一起研判新类型案件

例如,我来到知产庭的第一年即2001年,《商标法》和《著作权法》都进行了修改,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接轨,意味着原先可能不太受重视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必须得到重视,为适应“入世”的要求,商标法、著作权法作了相应修改。再往回看,商标法是1982年8月颁布的,著作权法是1990年7月颁布的,显而易见,他们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而诞生的法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由于这些法律的相继出台和完善,相关纠纷由此进入诉讼领域。到了2013年,商标法进行了第3次修改,2019年进行了第4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是法律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与国际不断接轨的过程。企业乃至一般的公众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国家也越来越强调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案件自然也越来越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知产案件从数量到类型肯定还会发生新的变化。现在国际上对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也较为关注,我相信有了法律的持续完善,有了各行各业的努力,这块工作肯定会做的越来越细、越来越好。

▲ 连续多年开展知识产权系列宣讲活动

知识产权离老百姓“很远”又“很近”

对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对“知识产权”四个字是陌生的,不少人或许会感觉它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因为这一领域的专业性太强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知识产权案件中,大部分案件当事人都会委托专业的知产律师,足以说明这一领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不过,我想说,知识产权看起来似乎很“高大上”,其实离我们“很近”,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很容易就会涉及这个领域,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比如,以前比较优秀的摄影作品很多都来自于专业的摄影家之手,质量非常高,早期的摄影作品被侵权案大多与这些专业的摄影师有关。

如今呢?换一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是摄影师,因为不管是外出旅游还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拿着手机随时随地就可以拍摄照片进行创作,很多人的摄影技术甚至已经不亚于专业的摄影师了。一旦我们把照片分享到网上,其他人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这些摄影作品,就可能牵涉到著作权侵权问题。

▲ 倪红霞法官担任审判长开庭

要做一个勇于走出“舒适圈”的有心人

我们知产庭除了受理侵害商标、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外,还受理相关行政、刑事案件。说到这,我必须隆重向大家介绍,1996年浦东法院在全国率先尝试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也就是由知产庭统一审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这一模式被理论界和实务界称为“浦东模式”。“三合一”改革作为国家司法改革的重点项目,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

2016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意见,要求全国法院推行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我们的第三任庭长徐俊走进中南海汇报“三合一”审判工作,这一模式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肯定,称“这是源自浦东的宝贵经验”。

▲ 知识产权审判庭全体审判人员合影

我们知产庭也先后荣获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审理了大量新类型、疑难复杂和社会关注案件,一大批案件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件。

▲ 1996年,浦东法院在全国率先探索知产“三合一”审判机制

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也感觉到重任在肩,因为这一工作机制要求法官必须能够胜任对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审理工作,要全力做一个“全科大夫”式的知识产权法官。

这同样是社会公众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时代不断向前,案件同样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各种新生的事物,为了能够公平公正地审理好每一起案件,就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要“走出舒适圈”。

▲ 2019年5月,“倪红霞法官工作室”揭牌成立

2019年5月,我院与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签署“聚焦中央三大任务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以我名字命名的“倪红霞法官工作室”在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揭牌。工作室的设立还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中央对上海提出了三大任务,而张江地区的文创、科技产业又非常发达,作为工作室负责人,我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能够为企业多提供一些“家门口”的服务,包括产业调研、法治宣传等,从而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发挥更多的作用。

从业三十年,几乎每年都有优秀案例、文书、庭审等入选高院“四个一百”和本院精品案例,也有一些案件入选“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件”“上海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上海市十大版权案例”等。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在具体案件的审判过程中,要让原、被告双方都对判决结果满意是不容易的。但是,作为一名法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可为的,那么即便官司输了,他也会输的心服口服。

过去的这三十年,通过一件件案子、一项项司法服务保障举措,我参与且见证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不断发展,接下去的日子,我依然会怀着更大的勇气和担当融入这个进程,并和我的同事们一起继续打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浦东模式”!

相关链接

策划:办公室

采访:浦东电视台记者 戚闻、宋雨

录音整理:杨泓艺

文字整理:陈卫锋

题图设计:周 婧

原标题:《倪红霞:追忆与浦东开发开放相伴的30年审判历程》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