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苏州河而行·访谈|浦江饭店里的“红马甲”

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2020-07-26 20:23
来源:澎湃新闻
沿苏州河而行|访谈“红马甲”  拍摄:曹伟嘉 刘蕴奕  剪辑:曹伟嘉  采访:沈健文  录音:王越洲  速记整理:刘懿琛  字幕包装:周天鸣  调色:江勇 部分画面来自电影资料  配乐选自Ennio Morricone作品(27:06)
6月6日那天,当大家在中国证券博物馆(原礼查饭店、浦江饭店)门口集合,准备参加第一次的“沿苏州河而行”,胡平不经意间说道“我以前就在这里上班”,我这才了解到他身为老家具收藏者和老房子俱乐部、海派文化推进会创始人背后的另一段经历。

不久后,我们和胡平约在他的工作室作了一次访谈,在座的还有毛玉慧、向晓靓、纪旭雯三位胡平的前同事。他们都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当时位于浦江饭店一楼和二楼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作为兴业证券公司的“红马甲”驻场工作。在上交所交易大厅中,各会员单位都有自己的交易席位,并派出驻场交易员,穿上印有本公司席位号的红色背心工作服——因此驻场交易员有个“红马甲”的外号。

中国证券博物馆内的“红马甲”  视频截帧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上世纪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而生的新事物,以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成立为标志。在几位老交易员的眼里,上海的发展也是从那时起飞的。“那么多证券公司在这边开户(开张营业),产生了聚集效应,上海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加速)成为(全国)金融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只要踏进各证券公司营业部,就能集中看到最早的一批使用大哥大和寻呼机的人。最初的证券客户包括做小生意的、炒外汇的,也就是上海话讲的“头子活络”的人。交易大厅内,红马甲敲击键盘声音的密集程度提示着行情冷热,如果上午9点半和下午1点半开市以后大家都埋头敲键盘,就表明行情波动较大,交易额也会高;而如果交易大厅里一派宁静,大家都在闲聊谈笑,则说明行情平淡。

中国证券博物馆内,一对父子在参观展览  视频截帧

这份工作对反应力和心理承受力的要求比较高。当时上海人的月平均工资大约七、八百元,而一笔交易额往往以万计,一天下来经手的交易额达千万级别。如果键盘敲下去的数字出错,虽然赔款的是公司,交易员也会忐忑不安。

尽管工作压力不小,几位“老”交易员不约而同地提及这份工作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一方面,当时从事这份职业能真切地接触到一笔笔交易背后不同背景的人,那些投资者不论白手起家还是家财万贯,只要头脑活络,都有可能赶上这班快车,通过电话和寻呼机和场内的交易员交流。交易员们的顶头上司——证券营业部的领导也比较年轻,管理风格开明,遇到问题都是一起想办法解决,令大家有一种“共同创业”的感觉。

胡平  视频截帧

另一方面,幸福感也来自实实在在的收入“性价比”。胡平学国际金融出身,同班的同学百分之九十九都去了银行坐办公室,他不想走这条安稳但按资排辈的道路,独自走进了证券公司。“如果我去银行,做一辈子也不可能开银行,但如果我去做股票,到证券公司去(学习证券投资),说不定做几年我就自己去做股票(创业)了。”胡平大着胆子对面试他的证券营业部领导报出自己的预期薪酬——1500元——当时上海市平均工资的两倍。他如愿以偿,直到后来离开证券公司,也依然维持着和客户累积下来的良好关系,为自己创办公司打下基础。

向晓靓  视频截帧

这份新兴职业也吸引了其他和胡平有相似之处的年轻人。向晓靓当时刚步入社会,从会计专业毕业后,先在港务局实习了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对做报表不太感兴趣,这时兴业证券在招人,她就去面试,懵懵懂懂之中成为了一名“红马甲”,然后在证券公司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毛玉慧入行前在中科院图书馆工作,当证券这个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她萌生了离开事业单位的念头。为了转行,图书情报专业出身的她参加了万国证券(现申银万国)的培训班,学了一年多之后觉得挺有意思,才进入了证券公司。

毛玉慧  视频截帧

纪旭雯也是跳槽过来的。还在百货商店做收银员时,她参加了会计上岗证的培训,后来,当她想换一个工作环境时,看到证券公司正好在招人,从此她的职业道路转了方向。“我们已经做了二十多年了,相当于它(证券行业)整个发展的初期我们都是经历了。整个过程是很辛苦,但是回过头看,我觉得还是一个蛮厉害的工作。因为每天都会接触新的东西,从金融产品到待人接物,不断地在学习,不断地在跟进。到现在我都觉得,我们不停地在接受新生事物。”

纪旭雯  视频截帧

从1998年开始,随着电脑普及,证券交易员这份职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证券营业部内首先向大、中客户开放了自助下单的服务,随后又向散户开放。至2000年,“红马甲”们便基本都从原先岗位上转岗或离开了。三位女性“红马甲”后来都留在了证券公司,有的调任管理岗位,有的从事客户服务工作,胡平则先是到营业部做营销,后出来创业,仍从事和证券有关的业务。

上海证券交易所第十五期证券交易业务培训班合影(局部)  视频截帧

中国证券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后,几位前证券交易员都以参观者的身份走进过这幢历史建筑,它不复过去用作证券交易大厅时的昏暗和喧闹,而是按照浦江饭店的格局修缮一新、明亮体面。一楼保留了当时交易大厅的几处主要场景,让昔日的“红马甲”在变迁的惊奇中收获了一份故地重游的欣慰。

(“沿苏州河而行·访谈”系列视频以苏州河为线索和隐喻,关注来自不同职业与文化背景的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个体记忆。)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