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洪水到底有多猛?比看小视频更重要的是统计数据

汪诘
2020-07-22 16:55
来源:澎湃新闻

今年入夏以来,网上舆论的热点逐渐就从新冠疫情转移到了洪水上。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各个平台上,关于洪水的小视频今年显得尤为多。在我印象中,这可能是自1998年以来,洪水话题热度最高的一年。而对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因为1998年的时候他们还小,所以,今年很可能就是他们出生以来第一次意识到,在我国还有洪灾这么可怕的一种存在。

自媒体平台上,有些关于洪灾的节目看得我是惊心动魄,有人说三峡大坝危在旦夕,一旦溃堤或者大量泄洪,紧挨着三峡的宜昌将不复存在,整个长江中下游都将受灾,甚至洪水能冲到我所在的上海。

真的会有那么夸张吗?我经常引用卡尔·萨根的一句名言:非同寻常的主张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如此耸人听闻的主张,那更是需要逻辑加实证的双重过硬证据。

三峡大坝如果不是遭到核弹打击的话,是不会自然溃堤的。原因很简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三峡就会开闸泄洪。我们现在就假设,三峡大坝开始全面泄洪,来多少水泄多少。7月17日形成的长江2号洪水的流量是6.1万立方米/秒。

下面,你可以跟着我的描述,想象一下洪水会怎么流。洪水最先抵达的第一个地势平坦的城市就是湖北宜昌市,它的面积大约为1亿平方米。假如所有的水都在宜昌堆积不流出去,那么1小时后,整个宜昌市就会被淹在平均2米深的水中,也就是说,所有一层楼的住户都会被淹了。当然,水是流动的,它得继续往下流,所以,宜昌市会被淹成怎样,还得看这些水流不流得出去。但要说宜昌将不复存在,这就过度夸张了。目测下游的地势还比较平坦,而且越往下越平坦。洪水就会像摊煎饼一样,被越摊越薄,到了湖北枝江市,基本上就是一马平川了,洪水到了这里就会被摊成很大很大的一片,不可能再形成大洪峰了。再往后就是河道纵横,湖泊密布。有两个巨大的湖,一个是洞庭湖,一个是洪湖,在等着装这些洪水。所以,说三峡的水影响到上海,这个还是需要超越凡人的想象力的。

刚才的推演,目的是让你先对我国经常闹水灾的地区有一个基本的地理概念,会更加容易看懂这篇文章。

2020年的洪灾到底有多严重?我们不能只看小视频,凭直觉去体会。房屋冲毁、大水漫灌的洪灾景象,每年都会发生,要拍到并不难。但要弄清一件事情的客观真相和全貌,就要学会用统计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比小视频更能反映真相的是统计数据。

咱们先来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洪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特大洪灾发生在1954年,从6月中旬开始,长江中下游流域就开始持续下暴雨,整个湖北省几乎天天下雨。长江以及所有支流的水位都暴涨,最终形成了历史上水位最高的一次洪峰。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这次前所未见的大洪灾,受灾人口达到1888万,3万多条鲜活的生命在洪灾中逝去,京广铁路中断将近100天。在洪水中倒塌的房屋超过220万间,牲畜死亡无数,粮食被冲走无数。这些数据如果放到今天,简直难以想象。只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无法记录下大洪灾中那些恐怖的场景。

但是,不幸中的万幸是,武汉的长江堤坝守住了。当时汉口关的水位远远超过警戒线,还在不断上涨,长江成了空中悬河,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几十万军民日夜守在长江堤坝沿线,用沙袋装满沙石土方不断与冲高的水位赛跑,水长一寸,我们就加高一寸堤坝。就这样,汉口关的最高水位在达到了惊人的29.73米之后,慢慢开始下降。请你记住这个数字,29.73 米。这是我给后面的讲述立下的一个参考坐标。

今天,如果你去武汉,还能看见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的1954年抗洪纪念碑。

44年后的1998年,当年参加武汉抗洪的军民大都已经成了耄耋老人。大洪水再次汹涌而至。这次洪灾不仅仅是长江流域,几乎是全国性的,从最北的松花江、嫩江流域到最南的珠江流域,都发起了大洪水。但长江流域的洪灾依然是最严重的。

“九八抗洪”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当时,你只要打开电视和广播,都是抗洪的新闻。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驻守在长江大堤上,指挥十几万军民加固堤坝。在最凶险的时候,解放军战士几乎就是用层层叠叠的人墙来抵挡洪水,很多战士因此牺牲。最终,我们守住了武汉长江大堤,再次守护住了武汉。

这次历史上最大的洪灾,官方统计的灾情是:全国受灾人口2.23亿人,4150条生命被洪水夺走,倒塌房屋685万间。但愿你看到这些数字的时候,脑子中能还原这些数字代表的含义。这种级别的自然灾害,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难以形容的。这次大洪灾还让我们这一代人都记住了一个词:厄尔尼诺现象。

1998年这次大洪水在汉口关的最高水位是:29.43米,比1954年的水位仅差30厘米。这一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三年多,这次洪水也让一部分反对三峡工程的人转变了想法。

1998年之后的1999年也有大洪水,汉口关的最高水位也达到了28.89米。

回顾完了历史,我们来看看2020年这次大洪水的统计数据。目前,很多数据还在滚动更新中。不过,根据气象预报,湖北省汛情最严重的那几天已经过去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每次长江发生洪灾时,全国瞩目的武汉是什么情况。2020年7月12日,汉口关的水位达到了今年最高值:28.77米,是历史上第四高的水位,低于1954、1998和1999 年。由于长江堤坝这20年来的不断加固,武汉人民现在看到这个水位已经很淡定了。我们看到的只有老百姓在江边拍摄的小视频,感叹几句“这水位已经比武汉市区的地势更高了,长江又成了悬河”。我们也没有在长江边上看到热火朝天、波澜壮阔的堤坝加固大军。所有进出武汉的飞机、火车都一如往昔。

再来看一下全世界人民都关心的三峡水库是什么情况。7月20日三峡水库的水位是164.48米,历史最高水位是2010年10月16日的172.85米。三峡的正常蓄水位最高可以达到175米,也就是说,目前三峡水库的水位离正常的最高点还有一个10米跳台的高度。

看完了两个局部重点数据,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年全国汛情的总体情况,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今年的汛情还没有过,因此不是最终的数据。

从上面这些数据来看,似乎今年全国的总体汛情并不比去年严重,但为什么我们今年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洪水小视频明显要比去年多很多呢。原因在于,今年的汛情比较集中。去年全国从南到北,降水比较平均,发洪水的河流也是从南到北比较均匀。但是今年不一样,据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从6月1日到7月12日这42天,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达40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9%,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仅次于1954年。换句话说,今年的极端天气特别多,而且降水都集中在长江流域,所以长江流域的汛情明显比其他地方严重。

接下去我们再来看最至关重要的数据,就是灾情的统计。今年因为还没有结束,我们只能从新闻中查找数据。根据应急管理部在7月16日以及之前陆续发布的统计数据,我把与灾情相关的几个关键数据总结在下面的表格中。作为对比,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的官网上下载到了《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8版》,2019版尚未发布。

以上都是官方统计数据,或许和你的直觉有较大的差异,因为我们感觉好像2018年没有像今年这样洪水滔天啊,怎么2018年的各项灾情数据似乎比今年还要高呢?从逻辑上来说,只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官方统计数据不完整。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媒体或者朋友圈什么东西播得多,我们就会对什么东西印象最深刻,但这不见得就是真相。至于到底是哪个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个原因。我始终觉得,要对一件事情作更全面客观的了解,比看微信群中的小视频更重要的是看统计数据。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最大的体会是:其实,我国每年的水旱灾都很严重,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一切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未来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我们能为减少灾害做一些什么呢?

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写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简称为 IPCC)于2018年发布的一份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且重要的报告中.这份报告就是《IPCC全球升温1.5ºC特别报告》。这篇报告170多页,引用了超过6000篇科学文献,由来自40个国家的91位科学家共同编写。其中就包括了我国著名气象科学家、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先生。

IPCC向人类发出了非常严厉的警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C,带来的后果是已经显示出更多的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北极海冰明显减少以及其他生态和环境变化。人类必须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ºC内,而不是我们之前认为的2ºC,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一系列气候加速变化。假如这个目标能达成,那么部分地区的洪水强度和发生频率会变弱,人类遭遇大洪水的概率会显著降低。

联合国环境署在2020年3月的一篇新闻稿中这样写道:长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模式使洪水更有可能发生。而我在《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版》中看到的数据刚好印证了这个观点,从1961年到2018年,我国的年累计暴雨的日子平均每10年就增加3.8%。

我觉得,这张过去1500年的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图,是每一个地球人都该看一眼的。

 

最近这100年,全球气温的变化幅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1400年的总和,全球正在加速变暖。原因已经越来越明确,证据也越来越充分,就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准确地说是人类燃烧化石能源造成的。

我也看到过很多反对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文章,我并不是一个轻易就会相信某个重大结论的人。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看到的持正反面观点的材料越多,我就越加认可IPCC的观点。因为比起故事、内幕、阴谋、爆料这些来,我更相信冷冰冰的且能互相印证的统计数据。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研究员黄磊说:进一步增强我国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将应对极端灾害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

假如这篇文章让你开始思考并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或者让你改变了想法,开始重视IPCC对人类的警告,就是我能为减少未来中国洪灾所尽的绵薄之力。

(作者汪诘为中国科普作协成员、“科学声音”执行秘书,代表作《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获第八届国家文津图书奖,科幻小说《时间囚笼》获2019百花文学奖,另著有《星空的琴弦》《亿万年的孤独》《未解的宇宙》《少儿科学思维培养书系》等十多部著作。)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