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洪家银:十年村书记 开辟郑河新天地

2020-07-17 20:31
江苏

“清水绿树环绕、蓝天原野相映、集中居住舒适、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满意幸福。”这是村民们对如今郑河村的中肯评价。

而在十年前,作为革命老区的郑河村和附近的其他村并没有什么两样,欠账借钱,维持向前;村民的生产生活也和其他村村民没什么两样,一麦一稻,靠天吃饭。

当时,洪家银在郑河村开一个制鞋厂,事业算是小有成就。2009年,组织委任洪家银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寄希望于他能带领郑河村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快步前行。一次外出学习,洪家银找到了撬动郑河发展的新杠杆。

集中流转土地 村民外出务工

“当时在苏州学习,村里的土地集中承包给了农业企业,农民可以一心一意打工或经商,经济收入比边种田边打工要多得多。”别人家的成功经验,触动了洪家银的心思,他知道,传统的以地为主谋生存的老路子,已经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发展。回村后,两委开会、走访农户,谋划流转集中土地。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万顷良田项目,能把零散的小田变成田间配套齐全、便于机械耕作的大田。

项目批了,然而,群众却不愿意把祖祖辈辈种的土地承包出去。“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土地我们怎么生活呢?”这是大多数群众心里的担忧。洪家银找老党员、村老干部座谈,召开党员干部、群众议事会,谈流转土地的好处,带来什么样的效益。同时,动员全村党员干部带头签万顷良田项目区的土地流转协议,需要拆迁的带头拆迁。洪家银率先拆掉了自家的制鞋厂。“当时鞋厂运行还不错,有200多工人。拆掉时我很心疼,和老洪闹了很长时间的矛盾,当时儿子也很怨恨他。”洪家银妻子说。

党员干部的行动推动了土地集中流转,当年成功流转了全村近6000亩土地给大户承包,形成规模化小麦、水稻机械化种植基地。“当时全村1400多名劳力全部全心全意在外打工了,光这一项,村人均收入就提高8000多元。”

集中搬迁新居 打造花园农庄

土地流转村民可以得到租金。如何才能把土地这一农村最宝贵也是最富有的资源充分发掘利用起来呢?洪家银在集中居住上动足了脑筋,集中居住就可以节约宅基地,把有限的土地复垦复耕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让村民从老宅搬到集中居住点居住,比流转土地的难度更大。已经在绿色家园安家多年的村民左其富还记得当初洪家银是怎么劝自己搬迁的。“洪书记是磨破了嘴皮子,说实话我就是想不通。老宅院子宽敞、靠近田地,不想去小区。但看到洪书记自己拿锤敲了自己的门楼和院墙,我也就同意了。”

现在的绿色家园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棋盘式纵横错落、规模宏大、整齐有序,近千户连体别墅式庄园坐落在树木参天、花果飘香的绿海之中。超市、医务室就在农庄里,幼儿园近在咫尺,花园、广场、健身中心应有尽有。“现在的环境真是太好了。住在这样的小区里,以前想都不敢想!”左其富笑得很幸福。

集中居住后,整理村庄道路、废沟、废塘多出来的800多亩土地归村集体所有,为集体创造收益,为全体村民造福。村集体种植20亩牡丹芍药园、120亩梨园、150亩碧根果园、300亩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吸纳低收入群众就业,种植收益归村集体。“农庄里清理下水道、道路、房屋、绿化、路灯等公共设施维修投入全部由村集体经济负担,不用让群众出一分钱。”洪家银说。

招商企业落户 内生动力澎湃

土地出金,但洪家银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郑河村要想有持续的村集体经济增收能力必须要在招商引资上再发力,而且要招到大项目才行。从2016年开始,根据党员、村民、朋友提供的招商信息,洪家银自费开车跑遍了大江南北。

现在落户在刘老庄镇工业园区的有才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就是洪家银从苏州招引过来的。“洪书记为了这个项目往返于淮安和苏州我们总部之间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从项目洽谈开始到落户生产,他为我们提供了保姆式服务。我们很感动。”公司负责人支忠年说起洪家银招引服务企业时,很动情。

江苏有才包装是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包装的科技型企业,为众多高端汽车品牌提供包装模型,销售前景光明。“今年这个企业被定为淮阴区亿元企业。我们村里跟镇里对半分成税收,就这一个企业能够壮大村集体经济100万元以上。除了这个,村里还有一个项目也要落户。”洪家银笑着说。

在洪家银的带领下,2019年村集体经济超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20000元,郑河村被授予淮安市市级康居示范村、江苏省民主法制示范村等称号。洪家银因工作出色,被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推选为“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当选2020年淮安市劳模。

融媒体记者:杨彪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洪家银:十年村书记 开辟郑河新天地》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