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的中国公益力量|疫情加速推动公益机构的数字化变革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2020-07-17 22:29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短时间难以平息。2月下旬开始,中国抗疫行动已突破国界,随疫情发展逐渐延伸至海外。除官方援助外,部分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也尽己所能援助国外疫区和侨胞。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社会组织已经或计划开展的全球抗疫行动覆盖六大洲至少150个国家(不含中国),成为全球抗疫的重要人道主义力量,更是中国社会成长和国家“软实力”的真实写照。

中国社会组织如何深度参与全球抗疫行动?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全球抗疫的中国公益力量”系列报道,记录中国社会组织在参与防疫过程中的故事和经验。

7月14日,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腾讯公益)主办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召开线上论坛。腾讯公益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主旨演讲时称,互联网公益已将亿万人的点滴善意汇聚成了爱心洪流。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在峰会致辞时称,近3年来,中国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19年募集金额更是超过5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8%。

“我们在一开始便思考如何将科技能量发挥到最大,发挥腾讯优势助力公益,这是我们的核心,也是十几年实践所遵循的准则。”腾讯公益执行秘书长孙懿对澎湃新闻称,抗疫期间,腾讯旗下产品集体发力,腾讯健康、医典、微视、新闻、课堂等产品均纷纷推出新型肺炎疫情内容和资讯服务平台,免费开放了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多个协同产品,此举实现互联网助力公益的双重价值。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孙懿

腾讯公益是中国第一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公益基金会,它与传统公益机构的最大差异是,它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及社交媒体筹款模式的兴起,协助中国非营利组织实现了“人人可公益的创连者”的根本变革,以多平台方式培养了亿万网友的公益习惯,力图完成“人人可公益”的生态建设。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腾讯在设立的15亿元“战疫基金”和1亿美元“全球战疫基金”的基础上,特别拨出2亿元提供给服务商和开发者,为政府、医疗和公益机构等开发疫情服务小程序,以此化解民生和重大突发事件的痛点。根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开发机构获得这笔资金的支持,正在进行公益小程序开发工作。

腾讯公益如何将互联网科技和公益结合并推动行业变革,又如何有效参与全球抗疫?澎湃新闻近日专访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孙懿。

目标是成为人人可公益的“创连者”

澎湃新闻:腾讯公益是平台化的基金会,疫情期间为许多公益机构募捐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你们如何设定的发展路径及成长目标?

孙懿: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是由互联网企业发起,具备互联网所具有的创新基因,因此选择的道路及进行的实践与传统全球标准化基金会不一样。所谓传统全球标准化的基金会,就是基于所有资金来选定项目,以公共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产生社会价值或社会影响力的目标和意义。与此不同的是,腾讯公益从一开始便思考如何将科技能量发挥到最大,发挥腾讯优势助力公益——这是我们的核心,也是十几年实践所遵循的准则。当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人人可公益的“创连者”(“创新实践”加上“连接”)。这一目标给予我们存在于公益生态中的定位,即:我们与包括用户、公益机构、企业在内的各方是一个协同关系。在这个生态里,所有人和实体都是缺一不可的,各方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澎湃新闻:腾讯公益在这次全球抗疫中,主要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孙懿:在疫情最危机时,速度是最重要。我们在疫情下体现出互联网企业原生基因的优势,比如敏捷、不断迭代。腾讯面向国内投入的15亿的战疫基金,是由三次追加完成,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基金会应对疫情的方法。

当前属于一个疫情中期的节点,我们有了更多时间思考接下来要做哪些更重要的工作,我们处在从“紧急响应”到“解决问题”的阶段。不论是国内15亿人民币战疫基金还是1亿美元战疫基金,我们都是疫情发生第一时间去做的响应。我记得第一笔3亿基金是在今年1月24日春晚前半小时发布的,从那以后,团队在随后的一两个月都在工作,没有休息过。

澎湃新闻:你们如何在具体工作模式当中去体现自己的快速呢?

孙懿:面对疫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首先要快,要能直接产生帮助。首先,我们聚焦紧缺物资的捐助:如何解决物资链上问题?第一时间把物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和人手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工作模式:团队第一时间去了解前线的需求,在武汉,我们得到的反馈是口罩是最稀缺的,因此第一时间撬动了平台上的资源,1月25日就把第一批口罩送进了武汉,这离不开腾讯平台的力量。互联网公益生态中,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价值。在送达第一波物资后,我们又协调了价值2500万的抗疫救援物资,送到了35个国家。

腾讯公益的全球捐赠地图

如何用平台和产品为公益助力?

澎湃新闻:你们如何利用平台和产品来参与抗疫呢?

孙懿:腾讯有一个开放的生态,我们希望让每个想要在疫情中做出贡献的个体(不论是普通用户还是开发者)都能传递善意:比如普通用户可以通过我们的平台来进行捐赠;开发者可通过腾讯的开源做小程序来支持。在疫情期间,我们大家使用的很多小程序,都是由战疫基金支持的。经历疫情后,我们使用的一些互联网产品,使用条件已发生变化。以前,我们点外卖是因为不能堂食,使用腾讯会议是因为我们无法线下开会才转到线上。但在疫情发生后已变化了,这些产品已成为了常态,而不是补充性产品。

澎湃新闻:公益行业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你们会如何布局?

孙懿:疫情后,在线能力成为各行各业的必需能力:这个转变是注定的。我们也在积极思考,比如包括新基建的推出,我们要在线办公、在线上学,这些都是疫情环境下产生的需求。我们下一步要加快布局,如何让公益行业、公益机构更快完成数字化转型,让科技成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

澎湃新闻:腾讯在公益行业下一轮变革当中继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孙懿:我们对于自身定位比较清晰。目前我们在推动公益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希望成为公益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助手。我们希望这个助手承担三个角色:第一是成为工具箱,即产品能力就体现了工具箱的角色。我们所提供的产品能力是一系列工具类产品,而这个工具类产品是依据用户需求、公益机构发展需求所设计的,它是一个矩阵;第二是成为连接器,我们希望公益机构通过腾讯公益平台连接到需要连接的实体,包括捐赠方、捐赠用户和受助方在内的利益相关方,乃至于机构自身的治理,这是全方位的连接能力。我们成为“连接器”去提供能力支撑,通过产品去连结,这就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比如云、PaaS、SaaS等。跟过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过去我们是为公益机构提供产品,而现在我们需要基于公益机构的需求去实现定制。互联网的特点是千人千面。即便是公益机构(比如助学型、环保型、扶贫型),从业务逻辑到愿景使命,以及希望触达的人群都是不一样的,腾讯微信生态里有这样的机会。第三是成为生态共建者,这也是这次互联网公益峰会的缘起,工具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连接能力,这必须基于行业知识、带动生态中的更多需求,而这一定是需要共建场景,这是区别于以往的。

澎湃新闻:你们所做的主要是为给公益组织赋能?

孙懿:我觉得用“助力”这个词更合适。这好比微信很难教会公众号运营方如何提升运营能力,它只能提供一个基础能力。腾讯公益的逻辑跟腾讯生态类似,我们提供基础能力,同时凝聚行业共识、搭建共建、共同实践和共同成长的机制。经过十几年,腾讯围绕公益机构数字化已形成了一个平台、一个节日和一个会议的服务体系。

澎湃新闻:腾讯公益应该很了解中国用户,但你们有没有尝试把这样的模式移植到海外,参与全球抗疫呢?

孙懿:战疫不仅是腾讯公益的事,也是腾讯公司的事儿。疫情发生后,腾讯公司共有3万员工始终在线,为战疫提供24小时不间断数字化服务。此次疫情涉及到大面积人群的生活和心理。在全球战疫这部分,第一是救急,进行大量医疗物资的捐赠;第二步是更长线技术开源和多方协作。我们第一时间向全球开源了腾讯健康新冠疫情模块,快速上线了国际版。在数据方面,只要开发者愿意使用,我们都会支持。

在国际方面,我们上线了“Together We Can”,由于中国已有疫情的实践经验,这个网站就是让全球能借鉴中国经验后能应用到自己国家。我们还多方协作,向全球征集代码战疫,我们联合了Facebook、微软等一批的科技公司,共同向全球开发者发起号召,希望大家去用自己专业能力帮助疫情防控。

澎湃新闻:在早期抗疫过程中,你们如何收集和甄别全球各国的需求呢?

孙懿:当时通过各种途径铺天盖地袭来,比如说驻华大使馆,驻外中国领事馆以及腾讯海外公司所在地的社区,包括跟海外有合作关系的公司都会第一时间向我们提出需求,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了。比如我们第一时间做了本新冠防范手册,把中国经验传递给世界,最早把它翻译成英文版,此后我们又翻译成更多语言的版本,以此让更多国家能接收这个信息。全球战疫不像在中国,我们更希望大家一起来协作。我们在全球战疫中的角色定位,关键是让别人看到我们的努力。

    责任编辑:蒋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