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疫|种楠:为当下记录影像,始终是摄影人的直觉与使命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凌骏
2020-07-14 12:26
来源:澎湃新闻

种楠,上海资深摄影人,以拍摄街头巷尾的世俗生活见长。

今年小年夜,摄影师种楠接到了建议大家佩戴口罩的通知,作为一名有着40年新闻从业经验的资深摄影人,虽然已经退休,但他还是直觉地意识到了事情可能的严重性。

春节期间,“全副武装”的种楠又出门拍了一天,但彼时的上海街头早已空空荡荡……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就连经历过2013年“非典”,曾亲自进入医院拍摄的种楠,都感受到了另一种更加可怕与压抑的氛围。但即便如此,这位老摄影师还是没能按下这颗“躁动的心”。

“能为当下留点影像记录,始终是作为一名摄影人的直觉与使命。我已经退休了,去不了一线,那我就在周边的环境拍,在城市的街道上拍,尽自己的能力,去做点什么。”种楠说道。

2020年2月28日,延中绿地木栈道桥头竖着一块醒目的提示板,提醒人们做好防护措施。

2020年3月5日,抗疫期间,环卫工人每天都要对外滩景观道进行清洗消毒,确保游客安全。

2020年3月5日,抗疫期间,环卫工人每天都要对外滩景观道进行清洗消毒,确保游客安全。

2020年3月17日,双阳北路395弄香阁丽苑小区,居民消毒进门。

从2月份开始,种楠便拿起相机行走在上海街头,见证并拍摄下了疫情从迅猛发展到逐渐趋于缓和的整个过程。在将近5个月的连续记录中,种楠的摄影师身份似乎与过去发生了某种转变。相机背后的他不再作为一名职业新闻摄影人,而是变成了一名普通的上海市民。他从个体视角出发,像你我一样,以一名“外部人员”的身份,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记录了疫情下各种平凡与不平凡的时刻。

2020年2月14日,四平街道社区医院医务人员严格检查来院就诊病人的状况。

2020年2月25日,出于防疫需要,通往小区的其他进出通道全部封闭。

2020年4月10日,江湾城路尚景嘉愿人才公寓。工作人员一天两次对公共走道进行消毒。

澎湃视界:作为一个从业40余年,且具有几十年街拍经历的资深摄影前辈,你经历了上海城市发展变迁下大大小小各个历史节点。但在这次的疫情拍摄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氛围?

种楠:我年轻那会,拍的都是很平和的老上海生活状态,热热闹闹,上班下班。后来来上海的人多了,城市也越来越多元化,有了“魔都”的气质。但疫情暴发后,那些原来每天都可以捕捉到的街头精彩瞬间,却消失了。最早的一两个月,路上基本没人,就算偶尔看到些人,也是匆匆而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得很开。

但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国人防控疫情的理念很强,大家遵纪守法,都非常有责任心。即便在这个混乱的非常时期,大家依旧很有秩序,自觉地排队洗手,佩戴口罩。我感受到了国人的整体素质正在不断地提升。

2020年2月25日,为防疫保平安,小区四周多余的进出通道全部封闭。

2020年2月26日,为确保居住在老房旧宅居民的防疫安全,定海街道在马路上设卡,24小时专人值班,检查进出人员。

2020年3月15日,南京路步行街上又见顾客排队买食品了。

澎湃视界:透过这次的疫情,有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谅与互助,看到了人间温暖。有人看到了灾难中体现出的压抑与阴暗的氛围,希望借此提出问题,思考改进。还有人只是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记录。请问你在拍摄这些照片的时候,是出于怎样一种心情与动机?

种楠:刚开始的时候,我都是拍些志愿者,他们戴着口罩,为隔离在家的居民提供帮助。疫情前期,各个小区的很多侧门都封了,快递送了就放在主门口。快递员摆放得很精心,居民也不会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4月份,樱花开了,疫情相对缓和,大家渐渐开始走出家门,但还是非常有序。

这次疫情体现出了国人很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疫情很快就被控制住了。

所以对于我来说,还是希望能够多记录温暖人心的瞬间。在灾难面前,我想去鼓舞大家,想要让大家看到信心,看到希望。

2020年3月21日,和平公园游船开放第一天,游船供不应求,成为市民舒展心情的好选择。

2020年5月2日,五一劳动节,两位市民戴着口罩在长椅上闲聊。

2020年5月2日,五一劳动节,杨浦滨江大道临江免费的儿童乐园成了市民带孩子游玩、看江景的好去处。

2020年4月12日,和平公园吸引了周边居民来游玩。

2020年4月1日,杨浦滨江大道。阳光明媚,樱花盛开,两个小朋友在观光道上玩耍。

澎湃视界:在这次的疫情拍摄中,有没有什么打动你的瞬间?

种楠: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是在杨浦区中心医院,那天正好是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50名队员归来。内科护士李青一下车就抱起迎接她的三岁儿子徐易航亲着,这时,小家伙却突然挣开她的手,跑到竖在路边最美逆行者宣传牌下,指着他妈妈照片大声说:“我妈妈回家了。”而旁边另外一个小孩也在寻找着自己母亲的照片。

这个场景让我十分感动。能有这样的医护工作者,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自豪。

2020年4月20日,徐易航在宣传栏上指着母亲李青的照片。

澎湃视界:疫情之下无人能逃脱,请帮我们回顾一下你(或者你们的城市)有没有绝望的那一刻?随着疫情形式逐渐向好,你又是在哪一刻感受到希望将至,抑或没有?

种楠:我70多岁了,今年是我过过的最不像新年的一个年。疫情暴发之初,我只有晚上才出来看看拍拍,四处静悄悄的,暗着灯,连车都没有。当时我也不知道疫情会持续多久,挺绝望的。但是过了一两个月,原有的城市秩序就开始慢慢恢复,我也重新感受到了希望。

澎湃视界:你认为什么是摄影?摄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种楠:对于我来说,摄影就是记录,让时代瞬间变成珍贵的影像资料,能够给后人提供借鉴与参考。我以前拍的很多照片,当时可能看不出内涵,但现在回看,它们都在各自起到着作用。

我的很多作品成为了有历史价值的东西,这让我觉得选择这个行业,是一件正确并且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澎湃视界:随着影像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以摄影爱好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拿起相机随手拍,并在网络上传播。作为一个老一辈摄影师,你怎样看待当下这个图片信息爆炸的时代?

种楠:从文化娱乐生活的角度,全民参与摄影,是件好事。但从学科的角度上说,摄影还是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底蕴。好的图片,不能只是设备好,技巧好,取景器后的脑袋更重要。不是只有职业摄影师才能拍出好的东西,但是好的摄影师都是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感悟的,这样才能拍出有意义的作品。

2020年4月7日,主人带着小狗到滨江大道上晒晒太阳。

2020年5月19日,波阳路。在家宅了二个月的老人头发长了,在路边上剃头。尽管生意特忙,可是牌子上写着:5元,30年不涨价。

2020年3月17日,三位居民拿起手机拍摄窗外盛开的花。

澎湃视界:你觉得数字时代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是否对你的摄影产生过影响?

种楠:我很喜欢新鲜的事物,也会主动去接触和学习。比如我也用便携运动相机拍照片。使用这些器材拍街头,比起以前的传统相机,它更小巧,迅速,也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我觉得这些新的设备和技术,的的确确给我的摄影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就摄影本身来说,我还是习惯坚持我一直以来的视角。

澎湃视界:你日常喜欢在什么样的地方去寻找拍摄对象和题材?

种楠:我一般比较多的还是逛马路,跑老街,在街头巷尾发掘一些有意思的生活场景。在很多老居民区,我都会和老一辈人聊聊天,讲讲历史,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摄影是多元化的。

    责任编辑:梁嫣佳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