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的前世今生:并非与生俱来,却有海的精神

2020-07-07 11:19
上海

原创 水姐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3398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我在上海前后共住了十多年了,从来没有坐过黄浦江游船。写了十六铺起家的宁波小港李家近两百年的历史之后,想带着孩子感受并讲解一下上海,才像游客一样去感受了一下。

那天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很凉爽,空气干净,能见度好。在江上看再熟悉不过的楼宇和桥梁,回味知识库存里头上海滩的历史,突然觉得,现在才坐这个船,也是挺不错的契机。

我们生活在固定的城市里,偶尔也要用游客的眼去审视它,要把那些熟悉的风景当成新事物一样学习和研究,这是生活源源不断的乐趣。人文世界是个容易消融、接纳一切的领域,让我们迅速对周围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但有时也需要不断有新触角、新触点,令其保持活力和节奏感。

研究“黄浦江”,果然让我心潮澎湃。它串联起历史与现实、古书与现有的规划、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等等,永远在向前奔涌,一路留下太多故事,永远有新鲜事物涌现并总有可溯的渊源。

黄浦江并不是一个“关键词”“热词”,人们要形成对它的相对系统的集成概念和完整认知是难的,不如百余年的外滩,三十年的浦东和陆家嘴,现在的北外滩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等等,这些“网红热词”“热门景点”更能成为搜索的热点。

但我想,认认真真地写个系列,说说黄浦江。这几年我一直在写城市系列,现在,找到一个从“江”的角度写“城”的新视角。我前段时间写《何去何从》系列,写了6篇,现在,终于可以新开一个系列了。

世上本无“黄浦江”

首先令人惊讶的是,黄浦江是人类水利工程的巨大胜利。世上本无黄浦江,它的诞生仅仅六百余年。明朝时出现了两个被载入史册的人物,以及十余万民夫,用其智慧和汗水,塑造、成就了它。

春秋战国时期,有三条大河流经今天的上海及附近地区,即东江、松江、娄江。写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禹贡》就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就是太湖,三江就是上述三条大河,它们若泄泻太湖水入海,震泽平原就畅通安定了。

到了唐朝,公元7世纪左右,东江、娄江已经淤塞,只剩下松江了。古松江又叫吴淞江,它不仅要帮太湖排水,还成为江南水网出海的要道。于是,三条河的“权利”和“义务”都压到了一条河身上,权利是吴淞江上肯定会诞生一个繁华的奇迹般的城镇,义务是要承受巨大的运量和泥沙的压力,以及更多的人为影响和破坏了。

吴淞江南岸那个必然会崛起的镇叫青龙镇,就是今天的上海青浦白鹤,它一度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和对外港口,据说,日本遣唐使就是从这个镇登陆的。那时候的青龙镇繁华入诗——“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引自:宋朝诗人梅尧臣《青龙杂志》)。

但是,繁华之后总是落寞,吴淞江上游淤浅,下游缩窄,唐朝时江阔二十里,宋代九里,元代两里,明初仅为150余丈(500米)。随后青龙镇衰亡,人们泊船改至上海浦口,于是上海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设立)崛起。元朝在1292年时,上海县设立。

水,真的是城市的命啊!

到了14世纪,明初,吴淞江的下游已经淤成平陆。每逢积雨,众水奔溃,影响松江、苏州、湖州、嘉兴四府,就像现在的南方多地暴雨引发的水灾一样,损失严重。当时此四地是明朝的税赋重地,不容有失。于是,15世纪初,1403年,时任户部左侍郎的夏原吉受永乐皇帝之命前来治水。

夏原吉经过两个月的苦干,也没什么进展。这时候华亭(上海古称)诸生(注:太学学习的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叶宗行出现了。

他向夏原吉提出一个建议——放弃已成痼疾的吴淞江河段,挖深挖宽范家浜,使范家浜南接大黄浦,北接吴淞江近海江段,江浦合流,“黄浦夺淞”,冲泻入海。

我们来解释一下各个河段:

这里的大黄浦还远不是“黄浦江”,在明朝之前,黄浦河道只有30来丈宽(约100米),远没有吴淞江宽阔,也不是太湖泄水入海的主要通道。简单来说,吴淞江是大江大河,而它只是一条普通的河。

范家浜就是如今的外白渡桥至复兴岛的一段黄浦江。它是由当时十多万民夫开挖疏浚的!于是,大黄浦——范家浜——南跄浦所组成的新河道形成,这项工程是在永乐二年(1404年)基本完成的,共开掘大黄浦、范家浜12000丈。(近40公里,整条黄浦江现在为113公里,超过三分之一。)

这里必须再夸夸这个华亭诸生叶宗行。叶宗行看到父老乡亲饱受水灾之苦,查遍所有典籍,再加上经常实地勘查,暗自研究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当时大家普遍的办法还是“堵”,采用修围、开江、筑堤、置闸等方法来控制泥沙的淤积,他则认为,应该“导”,禁止农民筑坝阻流,疏导大小河道,从而分导太湖之水归于海。颇有些大禹治水的风范啊。

当然,他最创新的方案当是放弃无药可救的吴淞江河段,挖深挖宽范家浜,使范家浜南接大黄浦。这个方案简单比拟一下,就像心脏搭桥手术,再造一条新的血管治堵一样。

他的方案是水利史上一个独特、新颖、有效的治水措施,另辟蹊径,前无古人。古代的上海人,让人有的总体印象就是创新集大成者,可以开创一个新局面的那种气质。比如我曾经写过的徐光启和黄道婆。他们总是先默默努力、蛰伏,自己躲起来花费巨大心力研究,然后一旦亮相,就能光彩夺目。海派文化就是别具一格降人才,人才有革新的理念,往往能自成一派。

当然,能采用这个建议的主政者也很了不起。夏原吉治水后的第二年(永乐四年)被升为户部尚书,后来在史书上更是历经五朝的名臣。据《明史》记载,治水期间,夏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 ,吾何忍独适’”。这种让自己与民感同身受、悲喜相通的能力,是值得人们反复称道的。

太湖水,似乎只有三股分流才能平稳,夏原吉后来又引上游的太湖水入刘家、白茆二港,吴淞江水患终于才暂时稳住了。

“黄浦江”是因水患而诞生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成功创新、转危为安、太平无事的象征。

江浙沪与黄浦江的更深渊源

“江浙沪包邮区”在地缘上为什么能这么亲近,经济社会文化上又能相互协同无缝对接,有很多原因和理由。我在黄浦江的缘起和发展上也找到一个秘密和答案。

上文提到,大黄浦——范家浜——南跄浦河道,是永乐二年的夏原吉和叶宗行的那个工程奠定的。后来,南跄浦作为吴淞江的末段,沉受不住巨大的水量,末段便发生摆动,吴淞江的另一条支流大跄浦承接了这一使命。大跄浦口也就是吴淞口(就是原吴淞江入长江之口)。

随后,大黄浦——范家浜——大跄浦河道形成,为日后的黄浦江水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水势猛,冲击力大,大黄浦适应了新的环境,不断发育。历时一年之后,大黄浦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江大河。在明朝,它还不叫“黄浦江”,它的水系发展也还远没有完成。

六七十年过去,发生了一件偶然中带着必然的事儿。

1472年,明成化八年,为了杜绝海水入侵内地,杭州湾筑起海塘,原先流入海湾的河流被堵住,被堵的河水流向地势较低的东面,也流向了大黄浦。

这样,“黄浦江”不仅有太湖、淀山泖等水源流入,又有杭嘉湖平原的水源汇入,促进了它的进一步发育,不浚自深,江流扩大。

可以这样理解,“黄浦江”几百年前奠定了——江浙沪融合的格局!它本是因为应对水灾等危机而诞生的,后来不仅平静地化解了水患,还顺势把自己不断扩大,接纳了更多水源,有了更多的水,形成了一股更强的冲刷河床的水流,在入长江处有利地冲刷了河口。

从中国人的历史的正面来看,遇到问题时,总能否极泰来,因为具有创造精神,包容精神,能化腐朽为神奇。

其实,这就是中国梦啊。它永远相信,开拓开创精神会伴随我们的世世代代。如此卓越,又如此平静,不喧闹,安之若素,等到需要力量的时候,它能自动聚积起来。

这样巧地、“天时地利人和”地汇聚水量和发展能量的,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条河流吧。黄浦江成功演绎了逆袭、壮大、登顶的神话。就像此后来上海滩闯荡的一个个奇人的创富故事一样。

现在我们总说大城市虹吸周边城市的优势资源,却不知道,有些事情是因势利导,浑然天成的。大江大河随着时光变迁,也不会一直浪奔浪流,也会堵塞淤积,留下来的全是扛得住几百几千年变迁的。

古人造就了新水道,充沛的水源形成湍急的水流,不断冲刷河床,强大的自然水势促使河道进一步发育壮大,变阔变深,最终使得黄浦江奇迹般地演变成为太湖下游唯一的大江。

黄浦继续发育壮大的故事还没有完。

大家都知道明代的一代名臣海瑞吧。明隆庆三年(1569年),吴淞江再次有水患,实际上吴淞江上游的水患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当时明朝财政紧张,海瑞想出了以工代赈的方法。从嘉定黄浦至上海县宋家桥八十里河道的疏通,两个月告捷,原有的吴淞江与黄浦交汇处河道得到整治,使得原来北折的吴淞江下水改在今日外白渡桥处注入大黄浦,同黄浦入海。

这一工程改变了吴淞江下游的走向,奠定了今日苏州河注入黄浦江的主次关系!黄浦江水系基本形成。

叶宗行,黄浦夺淞;海瑞,淞注黄浦。人类彻底改变了水系的主次关系,城市的命运由此打造。“干水环抱,支水止息”,长江与黄浦江是干水与支水的关系,黄浦江与苏州河(原吴淞江)也是干水和支水的关系,水法中宜取支,在干水环抱、支水止息处选址,则同时兼备干水足够的生气和支水的亲和性。

上海就是长江冲击平原的一部分,不临长江,避免其气场的冲害。长江水受海水的托顶作用影响较大。很多城市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干流与支流交汇的位置,比如武汉是长江和汉江,南京是长江和秦淮河,华盛顿是安娜考斯蒂河和波多马克河。研究至此,我开始读蒋平阶的《水龙经》,下一篇再细讲体会。

上海滩,有滩有海,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千米,有海的地方很多,不足为奇。上海的落脚点始终是滩,海纳百川的精神在黄浦江身上就有,一定程度上,黄浦江也具有海的精神。随着历史发展它纳入了太湖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的水源,它本身就像海一样,才能发展,才能壮大。

黄浦江是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却没有留下雄伟壮观、供人瞻仰的水利建筑遗迹。它的身世早就被人淡忘,人们认为它就是一条与生俱来的天然大河。但它无疑是中国最繁华的河流,经济价值最高的河流。

在这暴雨声中,也让人有安全感的河流。

(待续未完,to be continued)

参考文献:张友信(美国):《黄浦江是自然历史人文和古代水利工程的宝贵遗产》

范露:《风水水法著作〈水龙经〉初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原标题:《啊,黄浦江》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