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姥姥语录》⑤ | 97岁的姥姥,有了第一份工作

2020-06-12 18:34
北京

领读 | 江徐

昨天,我们品读到的是姥姥对幼年时代的倪萍进行的教育方式。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特殊教育,积极进取、勇敢攀登的人生态度,让倪萍铭记在心,受用一生。

时光如水,昼夜不息。孩子大了,姥姥老了。以前是姥姥领着倪萍,如今倪萍照顾姥姥。她是怎样用心报答、孝敬姥姥的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九十七岁的姥姥挣钱了

人,是一天天一年年衰老的,我们却只能在某一刻觉察亲人的老去。不妨回想一下,看看是否如此呢?

倪萍说,她从未想过自己的姥姥也会像其他人那样老去,直到有一天,哥哥买回一根写满寿字的拐杖,姥姥对它如获至宝。那一刻,倪萍不得不承认——姥姥老了。

老了的姥姥常常觉得闷,坐在床上说着话就能睡着,有时一睡就是一天。这让倪萍感到心疼,也觉得害怕,她怕姥姥就这么睡过去,再也不会醒。

因此,她想出了一个对策——

倪萍订了三份报纸,她假装煞有其事地告诉姥姥,这三家报社现在回收旧报,按照纸张大小、有无图片进行分类整理,一天十五元,这样的活干不干?

姥姥闲得慌,她当然愿意。

一辈子没有工作过的姥姥,九十七岁的时候开始挣钱了,一个月四五百的“工资”,她干得欢天喜地。

有了工作挣了钱的姥姥,居家过日子出手也大方了。阿姨出去买菜,她顺手掏出二十块,让阿姨带个大西瓜回来,或者捎点排骨回来。

倪萍明白,姥姥想用自己挣的钱,帮外孙女拉扯这个家。

其中一份报刊周年庆,倪萍在酒会上开玩笑,自己成了贵报的副总编——她指自己在姥姥那里是这份报的副总编,因为每月要给姥姥“发工资”。

知晓真相的人下会心而笑,不明就里的人弄假成真,结果还搞出大乌龙——第二天网络上出现一则大标题:倪萍出任《南方周末》副总编。

有时候,倪萍故意把家里报纸翻乱,好让姥姥通过整理报纸消磨时光。每个月到了“发工资”的日期,倪萍很用心地把钱换成新的,回家交到姥姥手里。

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挣钱的滋味,姥姥喜悦得无以言表,而这份喜悦映在倪萍眼中,却成了落泪的心酸。

时间长了,整理报纸也挡不住姥姥打瞌睡的冲动。于是,倪萍又为她找了一份“新工作”——剥瓜子。

倪萍告诉姥姥,她单位回收瓜子仁,质量要求严格,剥一瓶可以挣十五块。于是,“见钱眼开”的姥姥开始了人生中第二项工作。

那些日子,倪萍家到处都是瓜子皮,姥姥整天除了吃饭都在剥瓜子。看着一瓶瓶颗粒饱满的瓜子仁,倪萍依然觉得心酸。

回想一路走来,姥姥的点拨让她在困境中豁然开朗,姥姥的善良宽容修正她的错误行为,姥姥的智慧光亮照亮她前行的方向。

如今,眼看着姥姥一天天老去,倪萍想法设法延迟姥姥的老去,却清楚地知道,任何人对时光流逝都无能力为。

她在书里写道:

“晚上睡不着,起来看着这杯一粒一粒的瓜子仁。我把它们倒在桌子上,再一粒一粒地捡回去,偶尔放进嘴里嚼一嚼,咽下去的却是滚烫的泪水。”

倪萍回想小时候,村民给生产队剥花生种子,有些人贪小便宜,把自家的瘪花生偷换给生产队,把好花生留下来。姥姥从不做这种事。

“好种子结好花生,孬种子结小花生。孩子也是这样,你们都在跟前看着。我要是做那‘聪明’事儿,你们长大了就不聪明了。种下什么种子就长出什么果。”

在姥姥的言传身教下,倪萍一天天长大,从小山村走向大世界,不论行走多远,始终不忘本心。

姥姥努力工作,勤快工作,那么问题来了——剥好的一瓶瓶的瓜子仁怎么处理?

倪萍每天上班前,佯装带上一瓶,转身又放回自己房间的冰箱。朋友来家里,临走都要带上一瓶——帮忙一起吃。

为了让姥姥慢一点老,为了让姥姥开心,倪萍和家人配合着演戏,夸张的喜悦在糊涂的姥姥面前也能蒙混过关。

最富裕的是年轻

读着倪萍的文字,在平实质朴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她对姥姥的感恩,落实在每一件小事、每一个日常的细节。

她在北京买了房子,把朝阳的房间让给姥姥住。房子在十楼,视眼开阔,前面是刘罗锅的四合院,不远处是王府饭店,还有北京火车站。每天,姥姥倚在窗前,看着倪萍接送上学的儿子。

家里有几个洗手间,最大的一个也是姥姥专用。出于安全考虑,在最现代化的卫浴边上焊上老土的扶手。因为担心姥姥摔倒,倪萍恨不能在她常走的每一处都安上扶手。

姥姥的儿女们生怕给倪萍带来太多麻烦,不想她工作之余还要为老人操心,坚持接老人回去。

倪萍虽然不愿,却不得不尊重母亲一辈的决定。于是她只能编一个谎,让亲人们安排姥姥搬去表妹家。

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倪萍却不能常常去看望。她为此感到心疼,甚至恨姥姥的儿女们,怨他们不给她日益减少的孝顺姥姥的机会,怨他们不懂自己与姥姥之间的感情——那种感情,已经超越亲情,她俩除了祖孙,还是朋友、知己、灵魂相依的人。

可是,人生活在家庭、社会之中,有很多事无法随心而行,哪怕出于好心。

每次去表妹家看望姥姥,倪萍都要拉上一车吃的,除了花钱,她找不到别的表达方式。当她将东西一箱一箱搬上去,看到姥姥站在楼梯口,她“头也不敢抬,嘴更不敢张,生怕一说话嗓子就热了。”

吃饭时,倪萍只顾低头将食物往肚子里填,因为要堵住随时可能流出的泪水,实在堵不住,就找个借口去洗手间。

看着姥姥一天天老去,倪萍越来越明白:“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你和深爱的这个人彼此都知道离别开始倒计时,尤其是姥姥这样的人,她清醒地知道生命的结束是无力回天的,这是生命的悲哀。”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已经去世的祖母。祖母含辛茹苦地将我拉扯带大,我却没有尽自己能力报答她,让她在晚年安享天伦。

读着《姥姥语录》,激起我对祖母的怀念,也有愧疚之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算生命的悲哀,又有多少人,不觉间,让这悲哀变成人生的遗憾?

当倪萍意识到姥姥将要离开人世而深感哀伤,她比以往更加用心地做着让老人家欢喜的事。逢年过节,她和家人像打扮孩子一样打扮着姥姥,一年四季不断给她买好看的东西,买几千块一斤的海参给姥姥滋补营养……

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尽量延迟最爱之人的老去……

在物质方面,从来不亏待姥姥。倪萍扪心自问,大家所给的爱与孝顺,难道就是姥姥真正需要的?

倪萍深深体悟到,如果没有足够理解,亲人之间的爱,有时是一把双刃剑。

眷恋生命的人,怎么活,都觉得不够。倪萍的姥姥年轻时候想,能活到七十岁已是大福。可活到了七十岁,并不甘心。

倪萍问她,如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段,并且定格在那里,你会选择多大的时候?

姥姥回答,二十来岁。尽管那时一无所有,穷得叮当响,但那时候正值芳华。

“孩子,不管多么富裕都没有年轻富裕啊。年轻的富裕就是胳膊是胳膊,腿儿是腿儿,年龄大了富裕管个啥?眼也花了,牙也酥了,浑身都穷了。钱有的是,可身子穷了。”

这段再直白不过、再正确不过的话语,对每一位依然拥有年轻的人,难道不是一种警醒么?

结语

今天,我们品读到的是,倪萍为了给姥姥解闷,也为了延迟姥姥老去,想方设法给姥姥找“工作”做。岁月不饶人,再怎么挽留,终究都是徒劳。孝心与关爱的背后,深藏着生命的哀愁。让我们期待明天的温暖共读吧。

图片源于《小偷家族》剧照。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