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读心、会催眠,你对心理学家还有多少种误解?
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专栏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师生撰写,一周双更,内容聚焦时事热点,科普生活知识,涉及亲子教育、家庭关系、职场之道等诸多方面。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让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崔丽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运营/ 杨晓
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是学心理学的啊?”“是啊。”“是不是学心理学的都有些变态啊?”“好吧。”
“你是学心理学的啊?”“是啊。”“在你的眼里,我们是什么?”“是人啊。”“好吧。”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心理活动,既观察着别人,也体验着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所以,大家对心理学都有这自己的解读。而这些解读,不乏偏见和误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你是不是“躺枪”了。
1、心理学家知道你在想什么
大多数心理学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周围人得知了你的职业,他们会马上好奇地发问:“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说说我正在想什么……”人们总是以为心理学家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和算命先生差不多。你不是研究人的心理吗?“研究心理”就是揣摩别人的所思所想。
其实,心理活动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即它们如何产生、怎样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等。
例如,你发现你身边的同学正坐立不安、鼻尖上都是汗,你能够推断出他正紧张什么吗?你不能。在没有任何评估、测验和交流的情况下,心理学家也不可能知道他在烦恼什么。
图/unsplash
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具有所谓的“知心术”。
2、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普及的今天,很多人听到的第一个与心理学有关的名词就是心理咨询,并把它当作了心理学的代名词。此外,人们关注一门学科,也更容易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认识它。心理学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所以更为大家所熟知,因此很多人会把心理咨询与心理学等同起来。
其实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咨询心理学家的工作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团体。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困扰,使其更好地发展,增加生活的幸福感。一般来说,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来访者有心理困扰,但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就要由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
图/unsplash
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机构多分布在高校、医疗机构或妇幼保健组织,也有一些专门成立的咨询中心或咨询公司。但有一点:心理咨询的宗旨是助人解决心理困扰,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现在出现心理困扰的人越来越多,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很多人从事这项工作可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又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技能,再加上缺乏行业规范,使得目前心理咨询业良莠不齐,因此使一些人对心理学很失望,对此我们也很担忧。
3、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会认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有问题就是不正常;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所以与心理学有干系的非专业人士都不正常。
之所以会有如此看法,一方面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人比较内敛,有了心理困扰倾向于自己调节,如果放在了台面上,就会被认为是很严重的精神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媒体在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变态心理,认为这样更具有炒作价值。
图/unsplash
其实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有些人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淆了。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 精神病学家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所谓“变态”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精神科医生和其他医生一样,在治疗精神疾病时可以使用药物,他们还必须要接受心理学的专业培训。与精神病学家不同,心理学家关心所有的人,虽然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除此之外,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探讨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跨文化的比较、人机界面,等等。
4、心理学家会催眠
越是神秘的东西,越能让人感兴趣。在很多人眼中,催眠术是一种很玄妙的技术。而知道催眠术的人,又往往把它和心理学家的工作联系起来。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一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知名度。在一些人看来,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家的典型代表,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就是会催眠的;二是和几部深有影响的“心理电影”有关,如日本恐怖片《催眠》。这部影片夸大甚至是歪曲了催眠术的作用,纯粹是为了商业的炒作,和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催眠术相去甚远。
其实,催眠术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并非心理学家的“招牌本领”,而且很多心理学家并不相信催眠术,他们更喜欢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和行为观察。
图/unsplash
催眠术发展于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出令患者凝视发光物体而诱导出催眠状态,并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将此称为“催眠术”。但催眠的本质至今尚未明了。催眠术的方法很多,大多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某个小东西上,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然后诱发出催眠状态。催眠前先要测定患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的恍惚状态,对这些人进行催眠治疗效果较好。人在催眠状态下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搞不好会有不良后果,所以要由经验丰富的催眠治疗师来进行。催眠术在国外的一个应用是帮助问讯罪犯,使罪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犯罪情况。但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反对这样做,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对被告人有诱导之嫌,被告很可能会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催眠师所“期待”的回答。
5、心理学是骗人的东西
还有一种让心理学者感到伤心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是骗人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呢?
一是对心理学科学性的怀疑。在大多数人看来,所谓“科学”就应该像物理学或数学那样,要么有严格的实验操作,要么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人的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它的任何操作和探究都很“玄”,而且会加进很多主观的东西。人的心理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本身也是个难以控制的变量,所以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靠不住,缺乏科学性。
二是有些人对心理咨询的“失望”。有的人缺乏对心理咨询的正确了解,总是希望一、两次咨询就能包治百病,这当然是不现实的。还有人认为能否解决心理困扰全是咨询师的责任,自己无需投入,咨询效果自然不会好了。由此便认为心理咨询是骗人的,进而把心理学一棒子打死。
图/unsplash
1982年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接收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为其会员协会,肯定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心理学中有很多领域向来就与自然科学研究相近,如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现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都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析,直到结论的提出,都服从于统一的科学标准。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正在成熟的科学。
至于成功的心理咨询,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是更长时间,而且还有赖于求助者的主动意愿和积极参与,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的解决自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大家对心理咨询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现实的期望,不要因为急于求成而否定了整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