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通城人的骄傲都藏在这里,你却从来没去过!

通城旅游
2020-05-20 02:45
未知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原创 县文旅局 通城旅游

有一本厚重又广阔的,独属于通城人民的书

不知道你读过没有

——通城县博物馆

馆外,万物生长

我们踏着往事的脚印

临摹历史,摸索着过去的印记

馆内,陈列在展柜的文物

静静沉淀着历史的细节和碎片

述说着千百年来生活在

通城这片热土上的人们

写就的悠悠遗韵

5·18国际博物馆日

咸宁闲游小编走进通城博物馆

从文物里发掘哪些发生在

通城这片土地上的宏伟瑰丽的历史

小编这就带你走进通城博物馆看看

通城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的吉光片羽

篇幅有点长,有些枯燥

请耐心细看

二楼 通城精品文物展

前言

通城县,名源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之意,正如县名寓意所说,通城县山川秀美灵动,势扼湘鄂赣要冲,是咸宁、岳阳、九江金三角的中心交汇点,依畔着母亲河(隽水河),承载和孕育着四十万勤劳、睿智、朴实、善良的隽水儿女。通城县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居住,自宋熙和五年(1072)置县,迄今已近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辈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物,且带有人才出。有唐代道教真人罗思远,宋代兵部尚书方琼,元代名医吴昌祚,明代永乐年间绣衣御史刘世昌,解放后有对越自卫中献身的一等功臣黎贤良,原北京空军副参谋长、少将徐少香等。珍贵文物有尧家林文化遗址、五代三关、宋代古桥(灵官桥)、徐寿辉统军元帅印、李自成墓等。

本展厅作为通城县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青铜器、金银器、陶瓷、铜镜、历史名人等内容,展示通城文化的独特魅力,旨在对观展人起到启示和教育作用。

麦市陈塅村尧家林遗址

尧家林遗址位于麦市镇陈塅村五组,西北陈塅河绕遗址而过。1981时发现遗址面积3万平方米。82年春,武汉大学历史学考古专业78级觉中区博物馆、通城县文化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开5×5米探方四1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2米出土器物有石器和陶器300余件属典型龙山文期遗存距今有五千年历史,为我县迄今发现最早的古文化遗存。该遗址为研究石器时代聚落址的分布及了解当时人类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量要的实物资料。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堆港背村团包山汉代古墓群

2013年11月,沙堆镇港背村7组团包山山坡上,通城县110KV输变电站建设施工时,司机发现宋代魂瓶“谷仓罐”

经考古发掘汉代墓葬群,共5座砖室墓、3座土坑墓,分布在团包山6400平方米范围,墓葬内出土铜器、铁器、玉器、瓷器、陶器等文物40余件。5座砖室墓大小规模不等,均由长型砖、子母砖等砌成,砖体交错衔接,结构紧密稳固,砖体纹饰大多为对称半圆几何纹,美观大气。

出土的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5号墓葬出土的青铜盉,一种盛酒或水的器皿,带盖,短直颈,广肩,扁圆腹,有三兽面蹄形足。此外,还有铁戟、铁剑、铁矛、匕首等武器。

经专家推断,该墓葬群的年代为东汉至宋代,从墓葬群的规模、数量和延续性判断,可能是一个家族墓葬群。沙堆汉墓群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将通城建县历史向前推1000多年提供丰富详实的考古学证据。

石泉村南北朝古墓群

石泉村古墓葬位于通城县隽水镇石泉村二组鸿森钢材机电市场二期工程工地取土点,挖机挖掘暴露出砖室墓六座,其中明清晚期合葬墓一座,出土人骨两具,未发现随葬器物,另外五座砖室墓墓室墓砖上可见确切纪念“隆昌元年”,其中一座损毁严重已见墓底砖,另四座保存较好。

次墓葬是通城一发现的第1处较大的有确切纪年的南北朝时期墓群,这在鄂东南地区是少见的考古发现。

青铜器

青铜兵器

我国古代的兵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从最初的石兵器,到夏代的青铜兵器、战国末期的铁兵器,再到北宋的火器,其发展进程是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

商周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人们对兵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还用青铜制造了各种防护装备。

这一时期青铜兵器的出现,不仅是我国古代军事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青铜冶炼业的辉煌。

铜镜

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古人把镜子称为“鉴”,是因为在没有发明镜子之前,人们为了映照,就把水盛于盆中,能够看到水中的自己。那盛水的陶盆称为“监”。 殷商年间,我国进人青铜时代,陶土烧制的改为青铜冶铸。于是‘监”改为“鉴"。

后来,人们觉得铜盆盛水照影还是不便,他们在制作青铜器件中发现,被打磨得溜光 锃亮的铜面上,能清晰地映射出图像。于是就把青铜铸成平面,代替原来的水平面,这就是最早的镜子。

金银玉器

金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足可谓之绵久而辉煌。早在距今约三千余年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了金制品。略迟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了对银制品的使用。早期金银器均为小型装饰制品,小巧简约、清新活泼便成为了对此时金银器特征最为恰当的概说。随后,金银器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最终形成了唐代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并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宋元时期的金银器,在装饰上引入了绘画艺术,因而较之前代器物更多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愈发清秀典雅。而华丽浓艳则是明清时期金银器的显著特征。该时期内,金银器造型与制作均讲究美观与精细,以至流之于繁琐,褪尽了唐宋时期的勃勃生机。在金银器上镶嵌珍珠、宝石,金银工艺也开始与漆艺、木艺、玉器工艺等进行了结合。在精雕细琢的高超工艺与富丽堂皇的整体效果掩映下,一系列颇具奇胜之姿的合璧产品,为金银器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瓷器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布大半个中国,是瓷也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成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堆塑罐

谷仓罐作为一种冥器,代表了古人仓满檩实的美好愿望。流星于三国、西晋时期,东晋以后少见,有陶、瓷制品,是由东汉的五联罐演变而来,为当时的随葬用品。东吴、西晋时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堆塑罐等,形状如坛,下部为罐形,上部用堆贴与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堆塑出楼阁、人物、鸟雀、走兽、亭阙和佛像等形象。其目的在于“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器物用來随葬,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反映了汉代以来侍死如侍生的葬俗。

三楼大顺军、闯王李自成文物专题展

前言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南段,为湘鄂赣三省要冲,历为商贾要到、军事要塞之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朝历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文化传奇。

永昌二年(公园1645年)五月十七日,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大顺”军南下,途径通城,至湖南的平江和江西的修水,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物和珍贵的历史文档。对研究闯王李自成殉难之谜,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举办“大顺军、闯王李自成文物专题展”,旨在为研究李自成殉难之谜,提供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公共平台,以更好的还原历史、尊重历史本来面目。此次展览,主要以实物和图片相结合,共展出文物、文档近千件,是集我县史志、文博爱好者30年来的发现和考证之大成。他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物证、历史文证,据患者大顺军李自成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记忆,同时也铺展着在通城留下的那段历史轨迹,启迪着通城人民的思考,更好的、智慧地开拓通城,振兴通城。

通城县博物馆

文物保护宣传手册

通城县博物馆

地 址 南门体育馆斜对面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六 8:00-17:00

银山文化艺术中心(六馆一院)一期主体工程已完成,计划于今年十月一日开馆,通城县博物馆新馆届时也将开馆,成为展示通城文化的重要窗口、保护文化遗产的新阵地、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平台和服务大众文化的精神高地。

原标题:《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通城人的骄傲都藏在这里,你却从来没去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