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类 |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

2020-04-30 21:15
北京

原创 遗产五所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型规划实践——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

● 申报所别: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五所

● 项目地点:贵州

● 项目规模:涉及贵州省9个市州共66个县/市、区

● 完成时间:2020年1月

01

项目背景

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方案》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作为《方案》中明确的全国唯一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应在2021年底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果和经验,为全面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省委书记及省长担任“双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于2019年11月底紧急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强调必须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深刻认识到这一光荣历史使命,按照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相关工作。

贵州省红军长征路线图

02

挑战及创新

1

如何破题——什么是国家文化公园?

什么是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个新概念,《方案》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放眼国内外,无论是我国正在推进试点建设的国家公园,还是美国国家公园、日本遗产、欧洲文化线路,没有能够准确“对标”的先例可参考。

然而对概念的清晰认知,是规划框架构建的第一步,为此项目组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学界专家展开充分探讨,进而逐步认识到:在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同时“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文化公园不仅仅是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模式,更是建立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塑造国家形象、推动文化传播、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国民身份认同的重大文化战略工程。由此也决定了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仅是空间上的框定落位和物质层面的实际建设。文化传播、视觉传达、旅游服务等软性建设方面的统一和标准化,对体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都有着重要作用。

国家文化公园在物质层面及软性层面的主要建设内容

2

找准定位——综合能力的考验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首个重点建设区,贵州的价值定位、发展定位如何确定,是规划面临的第二个难题。一方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准确把握革命史实、提高政治站位、保持对时政的敏感度;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涉及贵州70%以上市县的重大文化工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对贵州未来若干年的建设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必须从全国高度、多学科视角综合确定发展定位和建设布局。

为此,项目组研读大量资料,依托此前对全国长征文化遗产的研究积累,明确了贵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定位和发展定位,之后更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室、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社科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机构多位权威专家以及红军将领后人反复研讨,保证史实表述和思路方法的准确性;积极与中宣部、文旅部和国家文物局等国家部委,以及贵州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展开沟通,保证与相关新政策和发展导向的有效衔接。

多学科专家研讨座谈

贵州省长征文物分布图

3

明确布局——以“故事”为主线,对接国土空间规划

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这四个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构建最有利于长征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管理的空间布局?特别是如何确定主题展示区及文旅融合区,是需要在将来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之一,目前已有的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都有各自不同的划定思路。

在本规划中,基于长征文化遗产的形态特点和价值特色,项目组明确了以“故事”为主线的布局原则,在“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的基本框架下,形成了“十六展示园、十一展示带。千里红路、百村串联。”的总体布局。

同时,项目组将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良好衔接作为主体功能区划定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以强化主体功能区地位,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保护格局和要求充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结构、名录、边界的有效传导,便于相关政策的统一施行。

四个主体功能区关系分析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一核一线两翼多点”布局示意图

4

制定策略——从“难点”中找“特点”,变“特点”为“亮点”

相比长城和大运河,长征文化遗产存在分布零散、单体价值不突出、视觉冲击力和外观吸引力较弱、多数地处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带、文旅产业基础弱、研究和保护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等等客观困难,这些都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绕不开的难点,也是规划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长征文物多分布零散、单体价值不突出

(图片来源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文化资源》)

项目组尝试以积极的眼光认真分析,去发掘难点之下长征文化遗产隐藏的闪光特质。例如其遗存虽然在空间上分布零散,但主题鲜明、故事线索完整紧凑,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在“叙事性展示传播”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长征历史虽不够久远,但也因此使得遗存所承载的家国记忆和精神情感依然鲜活生动,富于时代感召力,容易引发共鸣,恰能与“体验性展示传播”方式相契合。

长征文化遗产所承载的记忆和情感依旧鲜活

(右图来源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文化资源》)

长征文化遗产虽地处偏远,但却应了所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沿途自然人文美景壮丽丰富,且多与长征故事相关联,使之有条件成为一条深受自驾、户外游客喜爱的红色革命之路、文化巡礼与自然探险之路,同时也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相结合。

长征沿线风景雄奇壮美

(图片来源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文化资源》)

通过对上述特点的发掘,规划确定了以“故事”为主线、以“重走”为手段、以“涵育”为要义、以“惠民”为内核、以“整合”为途径、以“贯通”为目标等一系列针对性建设策略,而后明确了一系列实现途径,进一步变“特点”为“亮点”:

▷ 包括将长征历史步道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最重要、最基本的体验方式和展示手段,注重互动性,强调体验为王;

▷ 建立统一、专有、辨识度高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以强化长征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塑造形象IP和文化品牌;

▷ 提出以“红+绿”、“红+古”等方式将相关资源“融入主题、纳入线路”,进行联合展示,从而扩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创造全新的文化旅游品牌,扩大市场吸引力和综合带动力;

▷强调建立“多元化长征学院红色教育体系”,特别是结合长征文物及文化遗产,推出针对青少年的研学体验课程,通过充满趣味性的现场活动,使长征精神和历史知识以受众能够理解和感知的方式进行有效传达。

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

(图片来源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文化资源》)

5

提炼抓手——近期实施“十个一”工程

为使贵州能够快速有效推进工作,在2021年建党百年重大时间节点前实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体框架初具雏形、文化形象初步树立,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项目组在规划中增加了近期实施专项规划。在全面梳理近、中、远期重点项目库的基础上,将近期重点工作提炼为“一个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馆’为核心的线性展馆群”、“一个核心展示示范园”、“一组长征历史步道和红军村”等“十个一”工程,并针对每项工程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思路和要求,便于省委省政府以此为抓手,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近期工作。

遵义核心展示园布局思路示意

03

项目效果及影响

本项目从启动至获省委书记签批报送中宣部,共历时40天,在此期间经10余次汇报评审,与地方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座谈研讨近30次,收到来自不同领域专家100余条意见建议……规划成果质量与效率获得甲方和专家一致好评,贵州省委宣传部领导评价:“外省单位在贵州做的最快、最好、最接地气的规划”;贵州省文旅厅领导评价:“高质量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全超出预期”。

依托研究成果,项目组更身体力行贯彻规划提出的“加强长征文化国内、国际广泛传播”要求,在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科学委员(CIIC)会年、新中国国家形象专题研讨会等场合演讲宣传,使更多人了解长征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践行长征文化传播

(左图由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拍摄,

右图由ICOMOS西安秘书处李尔吾拍摄)

04

结语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决策,是我国文化战略的重大创新,需要我们突破以往的文物保护、景区开发等传统路径,寻找符合红色遗产价值特征和当今时代需求的新的发展模式。

本规划的编制只是这条探索之路的一个小小开端,很多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一步步寻求答案,但我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成功实践。

※ 注:未注明来源的照片图纸均来源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及项目组。

在此特感谢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以及沿线各市州领导对清华同衡的信任支持;感谢袁昕院长、郑筱津、袁牧、霍晓卫副院长等院领导对该项目悉心指导并多次带队赴黔沟通;感谢贵州分院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协助。

专家点评

1. 资源调查树立全面系统,规划思路清晰,定位准确。

2.应进一步提升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认知,注意其与长城、大运河文化公园的区别,突出象征性、纪念碑的属性。

原标题:《遗产保护类 |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