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香港5000年文明史
在南京狮子山下的仪凤门外,矗立着一座小小的寺院——静海寺,孤寂的几间小院落,安静见证着岁月的流逝,人迹罕至、不见张扬。但却因与中国历史上两件震惊世界的大事联系在一起而闻名遐迩:一是扬眉吐气的郑和下西洋;二是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谈判、议约。今天,距离《南京条约》签订整整177年,让我们再次从静海寺出发,回望香港五千多年来的历史变迁。
静海寺见证了香港被迫割据
静海寺是因郑和下西洋而建。明初国力强盛,自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1405)至明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曾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宣扬明王朝的德政,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为褒奖郑和远洋船队第二次“楼帆无恙”的归来的功德,同时供奉郑和带回的海外所贡琛异,于是为郑和敕建了寺庙,后赐额“静海”,取四海平静之意。后来郑和不但在此寺中居住过,这里还是朝廷和船队出海祈祷求安的活动场所。
2014年8月16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再现郑和下西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静海寺在城西,去仪凤门半里,卢龙山西(即狮子山)。永乐以海外平服,因建寺,赐额静海。”
——清嘉庆《江宁府志》
静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号称“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后来规模逐渐缩小,但其在历史上却始终拥有一席之地,这与它作为《南京条约》的议约地,成为香港被迫割占这一重大国耻事件的发生地、见证地有关。
静海寺今景
英国政府凯觎香港由来已久。在乾隆年间,英国人就一直想在中国借一岛屿,“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嘉庆年间,英国再次派遣印度总督阿美士德一行来中国,目的仍然是所谓“改善”通商办法以及要求割让一个海岛。但这些行为均遭到了严厉的拒绝。乾隆有言“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据说阿美士德的船队在返国时遭遇风暴,只得绕道香港岛,无意中发现了这个风平浪静的天然良港。他留在岛上对全岛及港湾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勘测,并画了一张标有地形地貌的小岛地图。
1841年,清朝水师与英国军舰在穿鼻洋激战
1842年,英军攻下镇江,威胁南京
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1 年 1 月,中英广州谈判尚无结果,英方即出兵占领了香港。中方不予认可,广州谈判告停。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英国政府进一步扩大战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军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此时清政府已无讨价还价的资本,割地赔款成为换取英军退兵的筹码。同年8月29日,双方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其中关于香港的条款为:“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上签署《南京条约》
1843 年4月5日,英国女王签署《香港宪章》,正式宣布香港为英国殖民地,设立香港总督职位,委派璞鼎查(Sir Henry Pottinger)为首任香港总督兼统帅。1860 年 10 月 24 日,中英《北京条约》又规定中国将九龙司“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及至1898年6月9日,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在北京签署。该条约规定中国将九龙司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二百多个岛屿及大鹏湾、深圳湾海域“租借”给英国 99 年。通过三个条约,英国霸占了今天称之为香港的整个地区。
英国占领香港示意图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可以说,香港因其地理环境优良被英国人觊觎,但1840年前的香港,绝不是西方侵略者口中所谓“英军占领前的香港是无人管理的荒岛”或“偏僻荒凉的不毛之地”。
据科学考证,大约在一万多年前,香港岛和九龙半岛还是一片相连陆地,属于大陆山脉延伸部分,后由于山体下沉、海水入侵,形成了今天的维多利亚海峡,造就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隔海相望的格局。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分布于珠江口的史前文明大湾文化,在香港多个地区都留下了沉甸甸的堆积。考古发掘的12处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5000- 6000年)遗址、14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3500年)遗址和30多处青铜时代(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遗址所出土的大量磨制石器、夹砂陶器、彩陶器及青铜器物,可以表明香港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与珠江三角洲原始文化一脉相承,是岭南古代文明的亮点。
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香港南丫岛大湾,发现六千年前的房屋聚落遗迹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湾式彩陶盘,1990年由香港及广州中山大学考古学者在南丫岛大湾遗址发掘出土,与长江中游的高庙文化和大溪文化关系密切
香港见于历史记载最早的居民是百越族,春秋时越民已经非常强大,战国时楚“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史书云:“楚子称霸,朝贡百越”,因此战国时期香港地区归属楚国。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广东首置郡县,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此系香港有正式郡县隶属之始。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南越采取安抚政策。香港同隶于番禺,后汉因之。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增置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县,香港归广州东莞郡宝安县管辖。南朝因之。
李郑屋古墓墓室呈十字形,墓顶作穹窿形状,与1921年在广州东郊驷马冈发现的汉墓形制相同
隋朝时期简化地方机构,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郡县两级制,并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冗赘郡治,故废东莞郡,将其辖地并人南海郡,香港归南海郡宝安县管辖。
隋朝 香港归南海郡宝安县管辖 /《中国历史地图集》
唐撤郡留州,宝安县直隶于广州,香港与广州关系进一步密切,属广州宝安县辖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取旧郡名也”,改宝安县为东莞县。这一时期广州辖境包括今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治所也从南头(深圳南山区)迁至涌(东莞),香港即为东莞县辖。当时的屯门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诗人韩愈的《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及刘禹锡的《踏潮歌》也有提及屯门之名。
《新唐书》关于屯门的记载及1950年代的屯门青山湾
五代十国时期,原唐岭南节度使刘隐称南越王。917年,其弟刘垄称帝,国号越,次年改国号为“汉”,都广州,史称南汉。香港属南汉境地,仍归东莞县管辖。南汉曾在今香港屯门设置海关,对国外商船收取关税。
北宋开宝四年(971)灭南汉,香港始为北宋境地,隶属于广南东路广州东莞县管辖(北宋地方机构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南宋因之。景炎二年(1277),南宋端宗避元兵至今香港九龙、基湾,次年端宗死于今香港大屿山。故香港一带多宋代遗迹,如宋皇台、侯王庙、藏身洞、曹公潭、望烟楼、端宗陵等等。
香港曾有南宋皇帝停驻,宋王台成为历史见证
元朝时期,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统治者在全国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地方一级最高行政机构。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行省。次年,“立广东道宣慰司”,香港归江西行省广东道宣慰司东莞县管辖。
及至明朝,香港地区归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管辖。明中叶以后,欧洲殖民主义者东来,香港首先成为他们的窥视对象,屡遭侵占。明正德十二年(1517)葡萄牙武装船舰8艘进泊屯门湾,其中2艘炮舰驶人广州水域;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元年(1521-1522)葡萄牙派出由5艘舰只、1000多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舰队闯入屯门水域要求通商,因遭明政府拒绝进而发动屯门之战,但以失败告终。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楼寇(日本海盗)侵入香港“石排”(即今香港仔),被抗倭名将俞大酞领导的广东军民歼灭。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新安县从东莞县划出,驻所南头。今香港的许多地名已见于新安县建制中,例如锦田、圆(元)朗、屏山、厦村、屯门、新田、浅(荃)湾、葵冲、沙田、梅窝、黄泥冲、大埔头、龙跃村、麻雀岭、河上、上水等,建制已日趋完备。
明朝 新安县地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
清初受“迁界”令影响,新安县一度被撤,并入东莞县,至康熙八年(1669)重置新安县,仍治南头,此后直至清道光二十一年(1573-1841),即割让给英国前夕,香港绝大部分时间在新安县辖下,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海防和海运地位也日益突出。清朝闽浙总督颜伯焘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奏折中曾指出:“香港为商船内驶必由之路,其岛曰红香炉,上有营风居民,并非偏僻小港可比。”
据嘉庆二十四年修的《新安县志》(当时的两广总督是江苏人阮元,此志中还有阮元的序言)载,香港和九龙一带,在昔日隶属新安县,都是归官富巡检司管辖的。据本志卷二舆地略都里栏所载,官富司范围内村庄名目,至今还有许多是香港和九龙新界沿用的,如香港村、黄泥涌、薄凫(扶)林、赤磡村、罗湖村、尖沙头(咀)、长沙湾、土瓜湾、九龙寨(城)、屏山村、锦田村等等。就是当年官富司所属的客籍村庄内,也有九龙塘、梅林、城门、沙田、吉澳等名称,仍为我们今日所沿用。
清朝嘉庆二十四年( 1819年)刻本《新安县志》中的新安县地图
回归的香港明天更加美好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北京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97年7月1日,被掠夺占领150多年的中国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如今风浪正拍打着这座沧桑而又繁荣的城市,但中国香港已然归来,就一定不会离开。
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某种动乱的因素,捣乱的因素,不安定的因素,是会有的。老实说,这样的因素不会来自北京,却不能排除存在于香港内部,也不能排除来自某种国际力量。
——邓小平《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1997年6月30日晚,江苏南京市各界代表在《南京条约》议约地静海寺撞响“警世钟”。钟响155下,寓意离开祖国155年的香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如今,“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仍然是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仍然是全球著名的自由港,仍然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名列前茅,仍然是内地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境外融资平台,对中国改革开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7年,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香港,他在庆祝大会讲话中指出:“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从此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 “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国家……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7年7月1日上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图为习近平监誓,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主要官员在林郑月娥带领下宣誓就职。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如今在静海寺中,悬挂着一座重约3吨的警示钟。钟体高1.997米,象征着香港回归祖国的年份,钟体上铸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毋忘国耻,振兴中华”16个大字。人们在悠扬的钟声中倾听历史的回响,宏亮的钟声也将一直警示我们去回顾历史,大展振兴中华之宏图。
静海寺警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