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20年前的钱庄票!
一枚珍贵的清末“磘镇”钱庄票
这是一枚清光绪二十六年宿迁县磘镇丰冶通壹千文钱庄票。票面为竖式、石印、白棉纸质地,票幅111×265毫米,是清代钱庄票中票幅较大者,殊为难得。此票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印制,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填用,距今已整整120年,印制精美,填写规范,是目前仅见品。
■ 名称:宿迁县磘镇丰冶通壹千文钱庄票■ 时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 票幅:111×265毫米
■ 收藏者:苏宣
钱庄票,也称私票。钱庄是相对于政府官方货币发行渠道的民间金融机构,据考证最早大约出现在明代后期。钱庄的业务范围最初是由于货币成色重量差异、货币流通量增加,而产生的银钱兑换和汇兑业务,后来钱庄增加了存放款业务,均可从中取利。再后来,为方便流通、购销百货,很多钱庄也都发行自己的票据。能够发行钱庄票,一般在当地都是很有信誉的金融或商业机构。
这枚钱票正面红绿双色套印,编号、面值、日期等空白处用黑色毛笔填写。正面顶部独立印有红色火车行驶图,下部主图为绿色,上端印有人拉车、四轮马车图,下端周圈印有多幅戏曲人物故事图,顶部正中印有红色“宿迁县磘镇”,再向内,周圈用红色印有古文一篇。票面中部是面值“凭票发九九二钱壹千文”,上面从右向左印有“丰冶通”三个繁体大字,右侧为编号“然字第柒佰五叁号”,左侧为时间“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票面还加盖了商号名称章、防伪章、骑缝章、押款章等多枚印章,具有清代民间钱票的典型特征。钱票背面为浅褐色单色印刷,图案有花草纹边框、骑自行车图、人物故事图等。有毛笔背书多处,为反复流通行用过程中所留,极为难得。窑湾,大运河边曾经的“金融中心”
磘镇,就是现在的新沂窑湾镇,解放前曾归属宿迁县。窑湾钱庄业的兴盛,源于独特地理位置带来的经济繁荣。窑湾古镇始建于唐初,距今已经1300多年。明、清漕运和海运鼎盛时期,窑湾为扼南北水路要津,是苏北鲁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方圆百里的农副产品大都集中在窑湾装船远运;从南方水运北来的棉布丝绸、火柴煤油、食品卷烟等生活品,也多在窑湾卸船后转销各地。船队南来北往,各地商贾云集,他们在这里贸易、投资,窑湾的经济日益繁荣。窑湾也有了“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描述和“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水域胜江南”之美誉及“小上海”之称,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主要码头之一。横屏欣赏
窑湾钱庄业的兴衰清康熙七年农历六月(1668年7月),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同时因黄河、运河决口,使隅头镇下沉,窑湾百里乡镇成为废墟。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政府赦免一批明末旧官员和反清复明人士的罪行,将他们发配到震区开荒生产。
窑湾一时会集了来自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地的人群,来自不同区域的人们为团结乡党,广设会馆。会馆为了服务乡党和壮大自身,则又遍设钱庄,掌握银钱业。清道光年间,江南沿海城市受外国军舰侵扰,一些商人为躲避战乱,到窑湾投资经营。山西商人也看中了窑湾这块风水宝地,他们将碎银化铸成13个碌碌滚子,从山西用骡马拉到窑湾,再由窑湾四家银楼化成碎银使用。窑湾金融业达到鼎盛时期,最多时设立钱庄达到28家。
山西会馆三晋别院民俗史话馆丰冶通钱庄由晋商张衡斋开设,地址在窑湾西大街南面,目前旧址仍在。丰冶通为窑湾当时较大的钱庄,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钱票通行全国九个省,其中临沂、徐州、淮安、南京、镇江、扬州、苏州、上海、武汉等地使用最多。
丰冶通钱庄有一次由徐州商人汇兑银元一千多元,上海商人汇兑二千多元,近4000块银元由两名脚夫从银库抬出,商会团丁押镖,颇具威风。
宝丰萃典当1933年,国民银行在宿迁设立分行,1934年江苏省农民银行在宿迁设立分行,1935年交通银行在宿迁设立分行……因窑湾离宿迁较近,各银行大批纸币投入窑湾市场,加上当时各地军阀之间的混战,合力冲击了窑湾私人钱庄。到1936年,窑湾钱庄从28家缩减到13家,丰冶通为仅存的13家钱庄之一。
隆记钱庄从窑湾西门炮楼向东西门街数,这十三家钱庄分别是:街南面宝丰楼当典东邻是隆记钱庄。自西大街向北面立元丰钱庄(胡晶山经理)、同道成钱庄兼设洋纱店(梁荩忱开设)。西大街南面丰冶通钱庄(山西帮张衡斋开设)。西大街东面是王泰记钱庄(王税佛开设),还有谦和钱庄、协盛钱庄(熊伟经理)、裕成钱庄(端呆子开设)、仁和祥钱庄(王俊经理)。再向东是恒立钱庄,拐弯向南,中宁街东面为朱信和当典,近邻是永余钱庄(陈瑞甫开设)、正康钱庄(陆和胜开设)。街西吴洪兴烟店南是永茂钱庄兼批发布匹。
阿布 / 文
原标题:《揭秘120年前的钱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