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静山逝世25周年:以摄影挪移宋元山水里人的觉知与生趣
文学报
我的健康之道就是摄影。由于对摄影的兴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龄了。
我主张在技巧上,应吸收西方科学文明,使照相不再是件难事;但要谈到艺术视界,无论取景或色调,我都认为应多研究国画中所蕴涵的旨趣。
——郎静山
1995年的今天,摄影大师郎静山逝世,享年104岁。
今天的人观看郎静山的作品,会不由自主地惊叹:“这明明就是水墨山水画!”他的镜头里,有中国的壮丽山河、桃花源一般的诗情画意,和流转变迁的人间四季,这里面有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属性的认同、延伸和再创造。
郎静山《《晓汲清江》1934年郎静山,浙江兰溪人,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受到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兴趣。12岁时进入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
1912年,完成学业的郎静山进入上海《申报》,成为中国第一代摄影记者,1926年进入《时报》工作。虽为摄影记者,郎静山最擅长的是仿画摄影,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拍摄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
他曾说:“以往西方一般摄影家到东方来,介绍东方人的文化生活方面,多偏向落后及令人难堪的部份,其实东方文化值得介绍与多采多姿令人向往者,并不在西方文明之下。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东西方的观点,是能够达于共通和一致的。所以本人从事摄影的最大志愿,乃凭西方科学的机械工具,辅以我国国画理论,融合而表现东方文化。”
1934年,他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上展出,成为我国首个以“集锦摄影技术”表现中国画意境的摄影师。
《春树奇峰》(1934)运用了集锦摄影技术“集锦摄影”是通过对底片的剪裁、拼贴以及在暗房中利用不同的遮挡手段控制相纸的曝光,实现画面元素之间的融合,把美的事物融于方寸之间。在今人的理解中,近百年前郎静山的尝试类似于今天的PS技术。
郎静山说,集锦摄影就是“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神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几年前,中国美术馆举办郎静山摄影艺术特展,展品《鹿苑长春》中可以看出郎静山对画面元素进行试验性布置的过程,完成这张照片一共经历了18个程序在郎静山的时代,他是中国将摄影发展为独立艺术门类的探索者、推动者之一,又是将中国传统绘画义理应用于现代摄影的第一人。他的一生都在追寻东方美学,着力表现中国山川河流、一草一木和人民精神世界的美好。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有着与宋元山水一脉相承的艺术气象,充满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趣。有人因此称他是“摄影界的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
王维曾有咏画诗:“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用来形容郎静山的摄影作品,也颇为贴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郎静山的许多作品,从题目上看,就与唐诗宋词有着极深的渊源,如《一片春帆着远天》(【唐】李远《赠南岳僧》)、《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他说:“绘画逼真,若无生气,则貌似神离,摄影亦然。”可以说,他是用相机在作画,在胶片上绘出心中的大好河山。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乡愁”,不是远离故乡的惆怅,而是对中国古文化、哲学、美学的向往。观看他的作品,仿佛是随着一个世间闲客神游于山水云雾之中,充满东方传统的审美情趣。
郎静山拍摄的以画家张大千为模特的照片《松荫高士》在构图上与南宋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右)相似抗日战争时期,郎静山往来于重庆、昆明、成都等地,进行报道工作,并继续从事“集锦摄影”的研究和实践。他认为,越是战争时期,越要把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与美好的山水意境、民族风情作品呈现给世界,“摄影是国际语言。因此,我决定用这种最有力的国际语言,把中国山川之美,文物之博,道德之善,介绍展示给全世界。”
期间他拍摄了大量记录民间疾苦和日常生活的纪实作品,并积极举办和参与义展,以门票收入等赈济难民。他还拍摄了一系列以“还我山河”为主题的风景作品,将镜头对准祖国的崇山峻岭。当时在新加坡的作家郁达夫看到其中一幅题为《危崖挺秀》作品后,发出“匡庐曾记昔年游”的喟叹。
郎静山逾百年的人生中,差不多有九十年时间与相机为伴,他曾玩笑说:“相机第一,老婆第二。”百岁高龄时,他赴北海道拍摄仙鹤,102岁时,徒步登上黄山……他说:“我的健康之道就是摄影。”
在摄影技术突飞猛进,摄影观念不断更迭的今天,什么是现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中国美学,这些郎静山探索了一生的话题依旧有着不过时的当下性。回看郎静山的艺术实践,他给出的丰富答案,依旧对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
郎静山语录
102岁时郎静山徒步登上黄山有时看到天空的云朵,迫不急待的想拍下来。你想想看,再换个镜头,云又变样子了。
“派”这个字万万要不得。无论是画还是照片,只能说是某人喜欢哪一种画,他照的哪一类的照片。因为每个人有他的个性他的调子就是与人不同。无须说他是什么“派”。
照相的时候要适得妙处。虽在剎那之间,性格就不同。能够注意到性格,那种摄影就更妙了,更有意义。
文艺永远不能超然,更不能孤立。它是附着于时代、附着于社会,以及附着于民族性。
不要把艺术看成只有娱乐,它与人的一切生活,都有关联。
照相机是机械,心思智慧才是艺术的本源。
摄影的本身就是写真。但我们要能利用它作为我们创作艺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而不是跟在西方的科技后面跑,永追不上。
收集材料时,不限于地,不限于时,不限于远近,不限于气候,随游所至,任意取舍。一花一木、一水一石,皆是可以收存的好资料,这才是传模移写。
凡是能够向别人述说自己文化的大好机会,我都不会轻易放弃的。
一、画面上的结构与层次有艺术性;二、相片本身具有深刻意思,余意无穷。要具备了这两条件,才能称为艺术摄影。
集锦照相,摄影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冲洗、剪裁、放大组合等更为重要。每一帧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窒闷而黑暗的冲映室中的心血结晶。
普通我们在摄影学上有所谓物体之美、线条之美、光线之美、意义之美、形态之美、动向之美、情调之美、境地之美。以言技术,则有散光透镜之美、网版套印之美、复印之美、调节色调冲洗之美、控制角度之美。如此摄道取美,用于万事万物,便美不胜收。
摄影非但可为传播,更可为历史的明证。
天地间,到处都是美景。只要注意留心,一棵枯木、一块老树根,甚至一堆乱石,都有它美的一面。
我国称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基础。即,凡是生活发展到高峰,均可以为艺术。摄影艺术也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西洋的超现实或抽象艺术,都可以在中国画中找到源流。中国艺术集东西方各种派别之大成。
若一摄影画面构图美丽,而无明显主题,此局部之艺术也;若多数事物与一画面, 未能集中,犹如人治事甚多,无一重心,此亦非艺术也。
艺术不仅是技巧的表现,也是个人修养的显现。
艺术在修养,专门学一样,总有不完全的地方。中国画的奥妙,运用一部份到摄影上就很可观了。
我的人生哲学是:无所争,时时感谢人家对我的好。
人生好比走路,正面走,迂回着走都可以。这条路走不通了,换一个方向走走看, 碰个不顺利的过程是理所当然的,呼天抢地没有用,想法子克服才要紧。中国人很聪明,会想出好办法的。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配图:郎静山艺术官网
文学照亮生活
网站:wxb.whb.cn
邮发代号:3-22
长按左边二维码进微店
原标题:《郎静山逝世25周年:以现代摄影,挪移宋元山水里人的觉知与生趣 | 此刻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