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小百科(28) | 脊椎动物·绿瘦蛇: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2020-04-09 12:33
云南

今天

要带大家了解的是

脊椎动物·绿瘦蛇

脊椎动物,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瘦蛇属。常栖息于树林及灌木丛中。国内分布于北纬25度以南广袤地区,照片摄于普洱。

绿瘦蛇长相奇特,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瞳孔横向,所以看起来总是眯着眼睛。要知道很多蛇类看起来双目炯炯,实际上属于“近视眼”。但绿瘦蛇视力极佳,有双眼及立体视觉。

其头部呈窄长的锥形,身体如藤条一样极细而长,体长平均1米左右,最长者也不会超过1.5米。善于在树枝之间攀爬,捕猎或逃跑时速度极快。多为白天活动,捕食蛙、蜥蜴及小鸟。

绿瘦蛇中文学名里带着一个“绿”字,但是在自然界中,绿瘦蛇有鲜绿色、翠绿色、蓝绿色和棕黄色等色系。部分个体会有呈二纵线的纹路,照片中的绿瘦蛇正是拥有棕黄体色和二纵线纹路的个体。

按照毒牙的分类,毒蛇可以分为管牙类毒蛇、前沟牙类毒蛇、后沟牙类毒蛇。前两者的毒牙均位于上颌前方两侧,不过管牙类毒蛇的毒牙平时隐藏于肉质鞘中,需要时再伸出,而前沟牙类毒蛇的毒牙相对较小,不需要隐藏。这两者主要集中于蝰科和眼镜蛇科的蛇类,有剧毒。而绿瘦蛇则属于后沟牙类毒蛇,即毒牙位于上颌后段。研究发现,绿瘦蛇的毒液很微弱,对人几乎够不上威胁,相较于前两者简直不能算是毒蛇。

绿瘦蛇不光是毒牙方面演化的“叛逆”,就连它的繁殖方式也属“异类”,它是为数不多的卵胎生蛇类。大多数蛇类都是下蛋孵化,绿瘦蛇的卵在雌蛇体内,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卵黄,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也就是说,绿瘦蛇生出的就直接是小蛇,略过了下蛋、孵化的过程。这种繁殖方式对胚胎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

范毅,生态摄影师。连续4年获得国际花园摄影师年赛大奖,获2018首届中国生态摄影大赛野生动植物类一等奖。致力于拍摄中国西部尤其是云南境内的人文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之美。

来源:云南网

原标题:《生物多样性·小百科(28) | 脊椎动物·绿瘦蛇: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