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试取消了,就能实现相对公平吗?

2020-04-06 06:54
湖南

 

作者:图南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肺炎时期的复试,取消复试更公平?

 

每年的3-4月份,是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复试的时间。自新冠肺炎蔓延全国以来,各地考研初试成绩、考研复试工作安排均出现延迟,随后国家放出“扩招”信号,最终考研复试方案仍未有定论。

3月28日,据未来网报道,沈阳某高校教授建议:取消2020届硕士研究生的面试,直接以笔试成绩确认录取。

“既减轻政府部门的管理压力,也有利于快速稳定家长和学生情绪,避免由此带来的疫情期间不利的社会负面情绪和舆情。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抉择。”

这是在提出该建议时,这位教授给出的部分理由。随后,关于“取消2020考研复试”逐渐引发热议,尤其是在2020考研学生中引起了引发了风波。

4月2日,红网一篇《取消考研复试最能实现相对公平》分析了网络复试利弊、疫情状况等问题,最后指出“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取消考研复试显然是现今最能实现相对公平的做法。”随后,人民政协网转载该文,截止发稿前已撤稿。

理想与现实:百万考研人的上岸梦

据统计,2020届考研学生首次突破300万大关,达341万人,2020年考研学生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们的复试和录取的节奏,很可能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乱。

此前继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后,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预计同比增加18.9万人、32.2万人。

在这些考生中,既有在职人员,也有即将要毕业的毕业生,等工作,等复试,等答辩... 似乎是时运不济,疫情尚未完全控制前,一切等让考研群体更焦虑。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全民学历素质的不断提升,高学历人才在如今已经不是那么稀有,企业、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已经将学历要求改为“双一流”...

 

他们想摆脱身上的“双非”学校标签,想实现高考未实现的梦想,或者想成为学术大牛,想一跃成硕。面对考研,尤其是复试的风声,最焦虑的莫过于这百万考研人。

关于“是否取消考研复试”的争论中,更多的是等待的考生。有人高分,不在乎复试的考核,认为是否复试都能被录取;有人低分,想抓住最后的逆袭机会——复试,最终上岸。对是否取消复试,一些网友甚至展开辩论、骂战...

 

今年将有一百万名考生通过初试,进入复试。经过漫长时期的初试准备,到公布初试成绩、通知复试。这几乎需要近一年的“超长”战线,在未知的疫情面前,上岸似乎变得飘幻不定。

复试:究竟是考能力还是拜师傅

根据教育部《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关于复试的规定:第四十八条,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倘若说初试是考基本学科理论、知识储备含量以及思辨能力。那么复试之于初试,更多的是考核考生在面对现场答辩中的综合能力。

相对于本、专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更多的需要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独立思维的训练,很少有学生能在本科期间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

从长期以来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界“985”、“211”、“双一流”与双非高校之间巨大的教育资源差异。

占大头的普通高校并没有那么多科研资源、教育资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许多大学课程成为了“划水课”、“照本宣科”。这样的通识教育,如何培养独立思维。纵使在“双一流”,也并非完全能做到。

会做题和会做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两个概念。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讲,进行复试无疑是对人才的深度筛选。

同时,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基本处于传统的师徒制。考生也通过复试确定满意的导师,导师也会在此时挑选满意的学生。

 

研究生复试中,导师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是如果填报导师对报考他的学生不满意,是不会招收该名考生,这样该名考生只能选择本校调专业或者调剂其他学校。

从饱受争议到逆袭王牌

对于研究生复试,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一方面是,近年来在研究生复试中出现了部分作弊现象。在复试前通过发邮件、打招呼、找关系等等,在复试前联系老师获个“好印象”。

发邮件,找师门等等,都成了部分复试研究生的一些操作,甚至部分“关系户”直接将复试当做了走流程的内幕。复试前能否提前联系,这一直存在争议,同样在“程序公平”上也值得质疑。

其次是对于推免、校内保送、校内生源来讲,复试几乎成为了流程。考研复试中,出于多种原因,本校生复试,基本成了“流程操作”。

低分逆袭,成为了许多考试乃至调剂考生的“神话”。考研复试通常划取比招收人数多的考生,通过复试,最终结合初试和复试成绩进行考评排序,末位淘汰。

因为获得复试资格,成就了多少人的“逆袭”。如果说取消复试能够实现相对公平,那么这对于初试相对实力的人才来说,似乎是一种嘲讽,难免让考研落得“唯分是论”的口实。

肺炎时期的考研复试,到底要不要取消?

研究生考试不是高考,研究生考试是选拔科研工作者,有些人会考试,但是不能很好的科研。在面试中,一个人的习惯、性格都会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

对一些有实力,但考研初试发挥失常的人来说,复试是逆袭王牌。考研难于高考,但不同于高考,是因为不“唯分是论”。每年低分逆袭的大有人在,高分被淘汰的也不少。

有些时候就是要多给大家一些机会,身体原因、习惯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等等都会导致初试失利。如果能通过复试,让低分压线的考试参与竞争,高校或多或少还能“捡漏”。

初试分数高并不意味着理论能力强,理论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并不能通过几个小时的专业考试来实现。初试分数高,只能代表他考研复习的努力,不能代表科研水平。上岸后,面对更多的是论文、科研,而不是刷题。

再看17年前的非典疫情期间,不但没有取消考研复试,而是采取了多种形式保障复试公平。当年复试采取电话复试+网络复试+提交论文+笔试入学后考试等多种复试类型,不同院校存在差异,但都确保了复试的开展。

复试是一定会来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参考17年前的非典疫情,现在的医卫条件较过去更为先进,复试形式也能开展的更为严谨。

网络复试并非一定要让学生在家云复试,譬如前往教育考试院、户籍地就近高校,在专人监督的条件下参加云复试,或者电话复试何尝不可?

取消考研复试,分高者居上,看似回归到“程序公平”。

但中高考、考研、考博等等学历考试,其考核重点都存在着差异和区别,不可按分数一刀切。除了给考生展示能力的需要,也要给高校挑选人才的机会。

 

要做到相对公平,首先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取消复试”。既要治标,也要治本。而是严格规范复试规则、复试程序纪律,防止复试的随意性,加大弄虚作假、学术作假的惩戒力度。

肺炎时期的复试,更需要官方通盘考虑,制定安全、公平的复试方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