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一个月之后,你是否感受到这些变化

2020-04-04 13:31
上海

原创 郭宇翔 复旦青年

受到肆虐全国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复旦大学在2020年春季学期采取了网上教学的方式授课。尽管各高校或多或少都有借助网络进行教学的经验,但是大规模的网上教学对于所有师生来说都是第一次。

复旦青年记者 郭宇翔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田晓丽 王雨晴 李大武 报道

复旦青年记者 栾歆 编辑

《李杜精读》的直播课程上,教授被家人接连拨打了5个视频电话;开学初《纪实摄影》课程微信群里,仅7位同学能加入语音通话;《媒介融合》的课堂会议中,《江南皮革厂》的音乐骤然响起;数声猫叫,传入复旦大学青年讲师团的B站直播间,弹幕纷纷划过,感叹竟然可以在课上“云吸猫”……伴随着各种偶然和必然,复旦学子第一个线上教学月已经结束。

受到肆虐全国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复旦大学在2020年春季学期采取了网上教学的方式授课。尽管各高校或多或少都有借助网络进行教学的经验,但是大规模的网上教学对于所有师生来说都是第一次。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晓燕告诉记者:“我以为你们这一代应该会非常适应电子产品和电子技术。你们是不是也没想过会对这个全面电子化的过程不适应?之前大家肯定不会觉得这是个问题。”

单平台还是多平台

2月12日,复旦教务处发布了《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教学调整相关事宜的通知》。通知中表示:教师应在学校eLearning平台上传教学资料,在云盘或云平台上传讲课视频,建立微信群或QQ群按课表规定时间在线指导答疑。云盘和云平台方面,推荐人文社科教师首选超星,理工医教师首选钉钉,同时推荐老师视频上传华为WeLink备用。

多平台的使用出于对分散平台负荷的考量。开展网络教学之前,复旦大学组织了大规模的平台压力测试。二月初,学校招募了两百多位师生志愿者,以视频播放卡顿程度、视频下载流畅度等为指标进行测评。

测试发现,超星、WeLink两类平台的负载能力比较强,下载比较流畅,但eLearning存在卡顿问题。鉴于测试结果,复旦信息办针对eLearning平台进行了升级扩容,同时建议老师将教学视频上传至超星或钉钉,不推荐使用eLearning上传视频。

为了保证春季学期开课的教师能及时完成讲课视频的录制,并且能够顺利使用各类平台,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于2月10日开始组织安排两轮次培训。配合此次培训,复旦大学团委招募了70位学生志愿者作为培训助理,协助开展线上答疑与指导。他们提前学习如何进行录制视频和使用平台,在微信群里解答教师线上教学遇到的相关问题。在答疑过程中,志愿者们遇到了老师关于不同课程上课模式的疑惑,eLearning上文件发布异常,二专和主课程如何合并等等问题。除了通过文字指导老师,有的志愿者还录制了操作视频,或者通过截图标红操作步骤的方式直观地帮助老师们解决了各种问题。如果遇到志愿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平台助理总群中还有十多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信息办老师,以及相关平台的工作人员共同答疑解惑。

▲平台志愿者回答老师疑问

北京大学2018级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娇娇介绍,“除了政治课、军事理论、体育课等是在慕课上,我们基本上都是老师自己安排上课平台,据说我们有的同学本学期选了八门课,分别用了八个不同平台,号称是‘八仙过海’”。

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则采用了单一平台为主的网课安排。清华大学教务处在其2月15日发布的文章《清华师生启用“荷塘·雨课堂”的FAQ》中表示:“从2月14日起,‘雨课堂’启用独立部署的‘荷塘·雨课堂’服务器,专供清华师生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敖安表示,他基本所有的课都在ZOOM平台上进行,只有英语课采用QQ群授课。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2月20日发布的文章《敲屏幕 | 你想知道的本科在线教学安排,都在这里》中提及,“同学们可以查询到每门课程的授课形式与上课时间,通过直播教学、录播教学、慕课教学等三种教学方式授课课程的ZOOM平台的‘会议号、参会密码’。”

▲敖安提供的Zoom平台上课截图

录播还是直播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煜向记者讲述了录制网课的过程。“我第一次录屏的时候,录下来后发现怎么会有那么多废话,有那么多的‘ 嗯’‘啊 ’,语速会太慢。我也问了问我们系的老师,录制两三节课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视频,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可能是一整天。”

录屏技术起初也困扰着李煜:“用很多软件录了很多遍,一会丢这个,一会又没录进去,刚开始确实有点烦。一方面是技术上要学很多软件,一方面还要想着怎么讲精准,这对老师来说其实是蛮新鲜的一个事儿。”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晓燕同样担心着学生观看录播视频的效果:“对于线上授课来说,视频也好、音频也好,一个人对其持续的接受度,事实上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学术相关的严肃话题,能够聚焦的时间远不如面对面。”

那么,不同的授课方式效果究竟几何?娇娇认为线上听课体验不错,“尤其是录播,如果听不懂就可以倒放,如果很明白就可以快进,对于我们这种‘间歇性听课’的选手就很友好”。相比之下直播体验并不如意,“网络会卡,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没法及时互动”。

201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雷挺认为看录播视频的学习效果会比单纯的线下教学要好,“提前看视频是个预习的工作,课上老师会给你加深一遍对知识点的印象。所以其实相当于对知识两遍的学习。”

2019级公共卫生学院预科生迪力夏提并不太喜欢课前学习课上答疑的授课方式。“老师讲我就会听得比较认真,让我自己看,我就不会那么认真。我还是比较喜欢用腾讯会议在课上直播的方式,该讲啥的都在课上讲。那样的效果我觉得好一点。”

当然,网络教学效果还面临着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住在新疆的迪力夏提提到,家中的网络有时会很卡,另外在时间上有两个小时的时差,早上八点的课对于他来说成了“早六”。

复旦大学青年智库对于网络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校团委调研部部长、智库调研中心主任,2019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李安琪告诉记者,本次调研在三天时间内回收了数千份问卷,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希望听到更多同学的反馈。

调研发现,网上教学工作有序推进,多元化网络平台为网上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

复旦大学教务处在2月27日发布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本科生课程网上教学经验交流简报》中指出:教师可以在上课开始后先安排一小段时间让尚未充分学习的同学观看讲课视频,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教师在这段时间也要及时回答学生提问。

2018级社会学系本科生胡琳悦渐渐适应了目前的网课授课方式。“刚开始上网课的时候,几乎我的所有课都是要求课前看视频,课上去讨论,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现在普遍的方式是一半的课时用来给大家讲课或者是看录屏,然后一半的时间用来自由讨论或者答疑。”

如何让网课更有效?

自2月24日网上预备教学启动以来,网络教学已进行一月有余。这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加速,将种种关于未来教育模式的想象即刻铺展在人们的眼前。

在此次大规模网络教学中,实习、实践、实验等课程被要求在返校入学后进行教学和集中补课,此前可进行虚拟仿真和实验课理论部分的网上教学。

理工医科大量实验课陷入停摆的情况下,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漱阳在病理解剖学的课堂上使用此前正在建设的复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展教学,许多珍贵切片和标本在平台上实现了数字化,使得同学们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在线上开展病理解剖学的实验课操作。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平台的优势,王漱阳举了一个例子,“一些操作是我们的线下实验课完全不可能做到的,比如对样本的取材,以前同学可以亲临尸体解剖现场进行见习,但是不可能进行操作实习。有了这个平台,同学就可以有一个亲身体会。”不仅如此,在虚拟教学仿真实验平台上,教师还可以在管理员平台上看到学生的学习足迹,也可以适当地根据学生实验的经过和结果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的数字切片截图

2018级临床医学院本科生林月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学习了尸体解剖。她认为线上实验效果不错,但相较于真正的实验课堂,感受肯定不同,如果有疑问不能第一时间提问,另外该平台对网速要求较高,卡退情况时有发生。

王漱阳介绍,去年暑期开始筹建的病理学平台是复旦ilab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下的一个子项目。由于疫情,仿真实验平台得已真正运用到教学之中,目前正在不断调试和完善中。病理学平台建设意在服务临床专业的本科生,未来将扩展到所有医学生和病理学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中,甚至有可能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开放以用于医学常识的科普。

在人文社科的课堂上,教师们则希望学生能够利用线上教学的这段时间充分阅读。张晓燕在所教授的《法治与公民》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希望你们利用这段不曾见面的时间,自己去阅读、去反思、去选择。”

线上教学中,讨论课也正朝着预设的目标发展。2018级社会学系本科生胡琳悦忆及网课第一周的情况,“讨论的时候大家真的在强行提问,明明自己都能看出那个问题却在没话找话,讨论效率很低。当时专选课、通选课和政治课答疑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专业课的答疑情况则相对较好。”

北京大学2019级物理系本科生蔡荣信也向记者描述了自己经历的讨论课:“因为发言和期末成绩挂钩,讨论区看起来学术兴盛、欣欣向荣。”

针对师生的反馈,复旦大学教务处3月5日发布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本科生课程网上教学提示与经验交流》中明确强调:不简单以发言次数或回答字数多寡评定平时成绩。

虽然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之间的比较仍然在延续,但从师生的讨论中,可以看到网络教学引发的是一场知识传授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自助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正通过这一教学形式的变革变得愈加重要,也正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

(文中蔡荣信、敖安、林月、娇娇为化名)

微信编辑 | 秦思晶

审核 | 王英豪

原标题:《线上教学一个月之后,你是否感受到这些变化》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