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观︱德国专家:当危机“过去”,我们将感到惊讶

编译:汪挺漂 刘东风 陈子希 陈绘欣 郁佳美 钱玲燕
2020-04-02 14:1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3月18日,奥地利《信使报》(Kurier)刊发了一篇名为《这是历史性时刻》(Das ist ein historischer Moment)的文章,与以往对新冠病毒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评论不同,这篇文章的作者马蒂亚斯·霍克斯(Mattias Horx)站在未来,以回顾式预测的方式,从人类行为方式、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等领域,剖析全球疫情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马蒂亚斯·霍克斯是德语地区最知名的未来学研究者之一,于1998年在法兰克福与维也纳成立了未来研究院(Zukunftsinstitut)。以下为文章的内容编译:

这段时间我经常被问到,新冠风波究竟何时才会结束,何时一切才会重回正轨。我的回答是:新冠疫情带给世界的影响不会随着风波的平息而消失。有一些改变未来发展方向的历史性时刻,我们称之为分叉口或深度危机,而现在正处在这样的时刻。

我们熟知的世界正逐步瓦解,一个新世界在慢慢成型,我们至少可以感知到它的形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将带领大家做个常用于企业未来战略规划中的练习——回顾式预测。与前瞻式预测不同,并不是借助这种方法预测未来,而是站在未来的角度回顾当下。

回顾式预测:2020年秋的世界

假设现在是2020年9月,正值初秋时分,我们坐在都市的街头咖啡店。秋日暖阳下,街道上人头攒动。他们的活动发生变化了吗?还是一切如旧?

当我们回顾过去,哪些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呢?

我们将感到惊讶,我们不得不放弃的社交活动几乎没有让我们陷入孤独。而恰恰与之相反。在初始的震惊之后,许多人甚至松了口气,因为诸多竞赛、讲演以及各种渠道的交际活动戛然而止。放弃并不一定意味着失去,甚至有可能迎来新的局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一个尝试间歇节食的人又重拾对美食的热爱。

虽然新冠病毒使人们不得不保持安全距离,但也使得人们的心灵彼此不断靠近。我们认识了本不会接触到的人。我们开始频繁地联系原本疏远的老朋友。家庭、邻里、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甚至平日隐藏的小矛盾也得以解决。

此外,之前越来越匮乏的社会礼节也逐渐得到重视。

现在是2020年秋,足球场上的气氛与春季截然不同,那时球场上还是一群充满怒气的乌合之众。

我们将感到惊讶,数字化的文化技术在突如其来的实践中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电话会议与视频会议因其实用及高效脱颖而出,而在这之前,除商务人士,大多数从业者总是对此持抵制态度。教育工作者学习了大量网络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对许多人而言,在家办公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与此同时,看似过时的文化技术也经历了复兴。当人们通话时,不再是简单地握住听筒,而是感受对方的真切。新冠病毒催生了一种新的、不受屏幕影响的长时通话文化。“短信”也突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们重新真切地进行交流,不再令人烦躁不安,也不再让人长时间等待。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人与人之间可以及时沟通的文化,满怀真切的文化。

那些由于忙碌难得休息的人们(包括年轻人),在疫情期间纷纷出门“散步”。居家阅读突然成为一种热潮。

真人秀节目则突然变得漏洞百出,老套的剧情就像精神垃圾通过电视频道不断涌来。它们不会全然消失,但节目价值却不断消耗殆尽。

有谁还记得关于政治正确的争论吗?这些无穷的文化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危机主要通过打破旧现象而对社会产生影响。

不问世事、贬低世俗生活的犬儒主义思想,突然不再备受推崇。

媒体中夸张、恐慌、歇斯底里的情绪,在短暂爆发后得到了遏制。此外,残暴犯罪片的无尽泛滥现象也发生了改观。

我们将感到惊讶,我们最终在夏天找到了提高存活率的药物。药物治疗降低了死亡率,新冠病毒成为我们必须长期应对的病毒,类似流感以及其他诸多疾病。医学的进步对此次疫情大有助益。但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技术,而是社会行为方式的改变。人们仍然团结一致,谋求建设性发展,这一点是至关重要。此外,人类社会的智慧发挥了作用。那些广受好评的人工智能似乎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在对抗新冠病毒方面的作用则是有限的。

由此,科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科技似乎是一切乌托邦的万能药和载体。现如今,只有少部分人还固执地认为,大数据是他们的救世主。夸张的科技炒作已经结束。

我们再次把注意力转向人类的问题:人是什么?我们对于彼此意味着什么?

回顾过往,我们将感到惊讶,在新冠疫情期间产生了多少幽默,闪耀着多少人性的光辉。

尽管经济大幅萎缩,但 “崩溃”并未发生。而“崩溃论”此前总是被作为每次提高税收以及采取国家干预的理由。尽管出现了“黑色四月”,经济严重衰退、股市暴跌50%,许多公司宣告破产、资金萎缩或以全然不同的态势发展,经济也不会停滞。

经济就像是一种会呼吸的存在,也会打盹、睡觉,甚至做梦。

秋天,世界经济又复苏了。全球实时生产体系及其分支众多的巨大价值链得以幸存。在该价值链中,成千上万的零件被运送到世界各地。该生产体系目前正被拆解并进行重新配置。各地生产及服务设施中的临时存储室、大型仓库、储备资源,再次增长起来。本地生产蓬勃发展,网络本地化,手工业复兴。

全球体系正在走向全球在地化,即全球的本土化。

我们将感到惊讶,股市崩盘造成的资产损失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么严重。在危机过后的新世界里,财富不再起决定性作用。于我们而言,友善的邻居与繁茂的菜园更有意义。

回顾式预测:跨越未来,应对当下

为什么回顾式情境预测方式会让人感到不习惯呢?当我们预测未来时,看到的大多是向我们涌来的危险与问题,并逐步堆积成人类无法克服的障碍。就像是从隧道开出的列车将我们碾倒。这种恐惧性障碍将我们与未来分离。因此,描绘恐怖的未来世界总是最容易的。

而回顾式预测形成了一个认知循环。在这个循环中,我们将自身以及自身的内部变化纳入至对未来的预想中。我们将自身与未来建立联系,在当下与未来之间架起桥梁,由此形成 “未来意识”。

若能够做到这点,就会形成类似未来智慧的东西。我们不仅能够预见外部的“事件”,而且能够为应对变化的世界做好内部适应。

我们都知道成功克服恐惧的感觉。当我们去看牙医时,在牙疼还未真正开始时,就感觉到了疼痛。在等待疼痛到来期间,我们的恐惧感持续上升。然而,挺过了这一阶段,就会有一种应对自如的感觉:整个世界重新变得明亮鲜活,我们又充满了活力。

应对自如的感觉意味着: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恐惧肾上腺素被多巴胺取代,多巴胺是体内的一种未来性物质。虽然肾上腺素使我们产生逃离或挣扎的想法,但多巴胺则在激活大脑的突触。当我们体内多巴胺维持在健康水平时,我们会制定计划,同时也会指导我们采取前瞻性行动。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这场新冠危机中都有这种体会。从大量疫情失控现象中,突然出现了一种乐观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与恐惧后,一种内在力量产生了。世界在“终结”,但一种内在的、新的存在正悄然而生。

在文明暂停期间,我们走过森林,漫步公园,穿过几乎空无一人的广场。但是,这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新的开始。

事实证明:变化始于期望、感知以及世界关联模式的转变。有时,正是打破常规使得我们的未来感知能力再次得到释放。期待并坚信一切可能全然不同,世界可以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甚至可能会感到惊讶,特朗普在十一月的美国总统选举中落选。德国选择党面临严重受创的情况,因为激进且分裂的政策不适用于新冠疫情下的世界。新冠病毒危机清楚地表明,那些想煽动人们互相对抗的人对解决未来问题毫无助益。当事态变得严重时,民粹主义中所包含的破坏性要素就愈发明显。

政治作为初始意义上的社会责任的形式,在这场危机中获得新的可信度和合法性。正因为政治必须采取“权威性”行动,才在社会中建立了信任。科学也在此次危机中经历了惊人的复兴。病毒学家和传染病学家成为媒体明星,而曾经处于两极分化辩论的边缘,主张“未来主义”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人类学家,亦重获话语权。另一方面,虚假新闻迅速失去市场价值。阴谋论也沦为冷门话题,即使它们已经过时。

新冠病毒作为社会进化的加速器

深度危机也指明了变化的另一项基本原则:逆向趋势综合征。

与新冠病毒共存的世界,在全球连通性断裂的大趋势中形成。在政治经济学中,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全球化”。关闭边境、隔离、封锁等使连通性断裂的举措不会导致连接中断,而是将各个连接部分重组,将世界凝聚在一起走向未来,从而使社会经济体系发生阶段性变化。

即将到来的世界将重新对距离进行评估,并由此构建更加高质量的联接。自主与依赖、开放与封锁将达到新的平衡。世界由此变得更加复杂,但同时也更加稳定。这样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盲目的进化过程,由于一种形式的失败,就开始实施另一种新的、具有生存力的形式。这起初会使人摸不着头脑,但之后则显示出其内在意义:具有未来能力意味着能在全新的层面,将矛盾与悖论相互联接。

人们也可以有意识地设计这种复杂化的过程,但复杂不能与繁琐相混淆。那些能够做到这一点并理解未来复杂性的人,将成为明日的领导者、希望的承载者、未来的格蕾塔(瑞典环保少女)。

每一次深度危机都会留下一个故事,这是指向未来的叙述。新冠病毒留下的让人印象最深刻的画面之一是在阳台上演奏音乐的意大利人。第二个画面则来自卫星图像,即中国和意大利烟雾污染散去后的工业区。

2020年,人类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首次下降。这一事实与我们息息相关。

如果病毒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或许也可以?也许新冠病毒只是未来的信使。它带来强烈的信息:人类文明已变得过于拥挤、过于快速、过于狂热,正在奋不顾身地冲向没有未来的悬崖。

但人类文明可以重塑。

系统重置。

冷静下来!

拥抱阳台上的音乐!

如此才是未来。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