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塞尔维亚,一对跨国夫妻的疫情观察

2020-03-28 18:38
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小曼和丈夫吉利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上海。国内疫情爆发后,远在塞尔维亚的婆婆焦急地打来了电话,询问要不要回塞 “躲一躲”。思来想去后,他们还是决定像许多中国家庭一样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隔离。只是没想到的是,两个月不到,这场疫情扩散的版图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月15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宣布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所有学校停课,治疗新冠肺炎的医院将由军队接管,警察将监督隔离措施。在微博一条观看量达到上千万次的视频里,武契奇眼含泪光表示,当下不能寄希望于欧盟,唯一能伸出援助之手的只有中国。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独家采访一对中塞跨国夫妻,听听他们在疫情期间的观察和对中塞两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塞尔维亚。

俯瞰贝尔格莱德 资料图 (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小曼 图)

澎湃新闻:当时出于怎样的考虑选择留在上海呢? 有没有影响原本的计划?

小曼: 疫情爆发后,婆婆问我们要不要回塞尔维亚,我们确实也有考虑过。倒不是说去躲疫情,而是难得有这么长的假期,要不要回去陪陪家人。不过,我先生比较谨慎,他说病毒不可能只在中国传播,每天全球来来回回那么多航班,说不定其他地方也有。而且我们还有小孩,出行也很折腾,所以就决定不回塞尔维亚了。现在看来,还是呆在家里最安全。

吉利:其实按照原来的计划,每年我们都会留在上海过冬。因为塞尔维亚的冬天比较冷, 1月份的时候差不多是零下六七度。另外,回去的路上也不安全,无法保证飞机上会不会有感染的人员。

澎湃新闻: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塞尔维亚的疫情发生了变化?

小曼:吉利的母亲和弟弟一家住在塞尔维亚。2月初,我们开始联系塞尔维亚的家人,让他们做好准备,因为病毒已经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几个欧洲国家扩散了。但问题是欧洲人性格散漫,对疫情不够重视。直到3月6日,第一个确诊病例在塞尔维亚出现后,才开始意识到事情严重了。

那时候我印象很深的是,吉利问弟弟买口罩了吗?小叔子说没关系,大家都没有买呢。但又过了两周,意大利确诊病例暴增,我们再次催促家人买口罩时,小叔子说口罩已经买不到了。今天,弟妹说在塞尔维亚的街头,仍然不是所有人都戴着口罩。

澎湃新闻:当地塞尔维亚人对疫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小曼:塞尔维亚的朋友经常会开玩笑说“没有什么事是Rakija(一种李子白兰地,在塞尔维亚十分流行)不能解决的”。上个礼拜,我婆婆还照样出门聚会,我很生气地说现在怎么还能出去呢?婆婆回答说没关系,大家都在外面。

吉利也很无奈地劝道,中国疫情很严重了,老年人是易感人群,一定要注意。但见婆婆依然我行我素,最后没办法,只好让弟弟给她“禁足”了。

澎湃新闻:塞尔维亚当地的超市有出现“抢购”的现象吗?当地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小曼:我们最近也看到一些报道说美国、意大利等地出现了物资抢购的现象,不过,塞尔维亚没有那么夸张,最起码出去买东西的时候,超市里的物资还是充足的。包括3月22日,塞政府宣布宵禁之后,老百姓仍然可以正常购物。但相比较塞尔维亚人,华人圈的忧患意识比较强,很早就开始囤物资,还有一些互助的合作,比如有一些在塞尔维亚开餐厅的中国人会在群里卖饺子,想要的顾客可以在线下单,要多少就包多少,买回去后放在冰箱里面储存等等。

吉利:塞尔维亚开始实施宵禁后,下午5点到早上5点间所有的人都不能去外出。65岁以上老人只可以在每个星期日上午的6:00-10:00间去买菜买食物。今天弟弟说,进超市的时候,一次只能放10个人进去。

塞尔维亚政府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在周日早6:00-10:00间前往指定商店购物。 

小曼:所以总体来讲,我觉得在所有的欧洲国家里面,塞尔维亚借鉴中国政府是最多的,实施的管控政策也很严格,而且塞尔维亚人的家庭观念也是比较强,几代人住在一起的现象比比皆是,彼此之间也有照应。

澎湃新闻:您认为塞尔维亚总统向中国求助,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吉利:塞尔维亚是一个很小的国家,700万人口左右。虽然现在的确诊人数只有200多人,但几天之内很快就能翻倍。欧洲一些大的国家都自身难保,小的国家就更加困难了。另外,塞尔维亚政府和中国政府之间因为历史原因,关系也不差。

小曼:这几年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下,中国在塞尔维亚的援助项目也非常多。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疫情还没有非常严重之前,不管采取宵禁也好,还是求助也好,我觉得都是非常明智的。

澎湃新闻:当地老百姓对塞尔维亚政府目前的措施有怎样的评价呢?

吉利:现在在塞尔维亚,如果有人不遵守宵禁的规定,警察会进行罚款,大概2000欧元左右。但目前还没有听说有人被罚。

小曼:我们也跟一些塞尔维亚当地的华人们聊过,大家普遍觉得封城虽然对经济有影响,但“要命”和“要钱”之间,大家还是选择前者。另外,虽然当地人对政府的举措褒贬不一,但塞尔维亚对中国给予的援助还是非常感激的。我相信政府一定会做出最优的选择,至于到底好不好,只能是让时间来评论了。

澎湃新闻:疫情发生后,中塞之间的互动中有没有什么令你们感动的瞬间?

吉利:都挺感动的。比如武契奇总统发表求助中国的发言后的第二天,中国援助塞尔维亚的第一批物资已经送到了。

小曼:我婆婆看到中国救援团下飞机都感动哭了,还特地打电话给我,代表她的朋友们感谢中国政府。有一些华人协会和团体也向塞尔维亚驻上海领事馆捐赠了物资。不过塞尔维亚政府目前不接受也不提倡个人捐款,其次为了不增加使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浪费不必要不符合规定的物资,全部由定点单位来衔接。

吉利:还有一件很感动的事情是,因为我们一直住在上海,贝尔格莱德的房子就挂在Airbnb上出租,委托弟弟管理。这几年,去贝尔格莱德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所以过往的租客中有不少中国人。塞尔维亚的疫情爆发后,中国租客在微信里询问我们“塞尔维亚还好吗”,还有留言“加油,塞尔维亚”、“要保护自己”等等,看到这些,我们都很感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赴塞尔维亚专家组出征仪式 

作为来自塞尔维亚的“洋女婿”,吉利与中国的缘分颇有些传奇。2008年,吉利在塞尔维亚参加了一个知识竞赛,得到了一笔丰厚的奖金。靠着这笔奖金,他来到北京旅行,看了奥运,爬了长城,逛了故宫,回国后开始学习中文。2010年,吉利再度来到中国参观了上海世博会。一个礼拜后,他找了一份工作,留在了上海,然后遇到了小曼,相恋、结婚、生子。吉利开玩笑说:“后面就不是计划好的了”。

与很多跨国婚姻夫妻一样,小曼和吉利的爱情故事里充满了许多奇妙的缘分。不过由于“塞尔维亚”国家的小众和陌生,这段中塞跨国婚姻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 中塞文化之间到底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

澎湃新闻:在认识您丈夫之前,有去过塞尔维亚这个国家吗?或者说您对塞尔维亚的了解有多少?

小曼:我没有去过,当时我对塞尔维亚唯一的印象就是历史课本里面的一段话: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视察萨拉热窝途中,被一位叫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热血青年刺杀了,成为了第一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刚认识的时候,我问他从哪里来,他说:“Serbia”。因为说的是英文,我完全不知道指代的是什么国家,于是他又中文补充了一遍:“塞尔维亚”,但我还是没有反应过来,最后他说“南斯拉夫”,我才恍然大悟。

澎湃新闻:吉利在中国的时候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

吉利:对于“南斯拉夫”,可能老一辈的中国人还比较了解,但年轻人不太知道,这个情况在5年前非常多见。现在的话,因为已经有很多中国人来贝尔格莱德旅行,所以了解塞尔维亚的人越来越多。

小曼:有一个小插曲。我先生早年有一次去银行办理业务,银行系统里的国家备注还只有“塞尔维亚和黑山”,没有单独的“塞尔维亚”(注: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塞尔维亚与黑山两个加盟共和国于2003年至2006年组成了松散联邦制国家——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2006年5月21日,黑山举行独立公投。6月3日,黑山议会正式宣布黑山独立,6月5日,塞黑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与黑山两个主权国家。)还有人误以为塞尔维亚只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等等。很多人对这个国家确实很陌生,但其实塞尔维亚的体育非常强,在欧洲很有名。我跟老公谈恋爱的时候,一些老人对塞尔维亚的认知可能来自过去的那段特殊的历史,另一些哥哥姐姐对塞尔维亚的认知都来自体育。

subotica市,靠近匈牙利的边境小城。

澎湃新闻:第一次去塞尔维亚的时候,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小曼:这说起来,我老公可能会不高兴了(笑)。刚下了飞机,我心里就嘀咕,这里飞机场怎么这么小这么破啊(笑)。但后来待久了,塞尔维亚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就是:一,自然风光无限好。二,塞尔维亚人对中国人非常热情。

第一次去塞尔维亚正巧也是去参加小叔子的婚礼。印象很深刻的是,塞尔维亚人结婚也有接亲的习惯,但有意思的是,每辆接亲的车上都会插上国旗,然后车队浩浩荡荡绕着市中心转一圈,一边开一边鸣笛,好像在向全城人炫耀:今天我要结婚了,要去接新娘啦!

中国人喜欢在结婚前拍婚纱照,但在塞尔维亚,主人会在婚礼当天请来摄影师在现场给新人拍照。但摄影师不只拍新人,还会拍参加宴会的宾客,然后洗出来,走到你的桌边,问你要不要。不过照片不是免费,要自己掏钱买,一张折合人民币两三元。没想到摄影师这么会做生意,真的很有意思!

澎湃新闻:为什么会来中国,选择留在上海生活呢?

吉利: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08年。因为那个时候我喜欢北京,所以去看了奥运会,爬了长城,逛了故宫。然后遇到一些中国朋友,他们说如果你喜欢北京,也肯定会喜欢上海,建议我去上海玩玩。于是2010年冲着世博会来了,来了上海三天后,我就知道这里会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澎湃新闻:跨国婚姻中,有因为文化冲突产生一些摩擦吗?

小曼:关于跨国婚姻,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对我们这种组合比较好奇,也有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但说实话,可能我们俩三观比较合拍,所以在文化冲突方面几乎没有很大的摩擦。对此,我自己也觉得很意外。

因为工作缘故常常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我个人觉得塞尔维亚和其他西欧、北欧国家相比,文化上很不一样。西欧北欧人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独立,家庭的关系比较淡泊,这也是我们对欧洲人普遍的一个刻板印象。但中南欧的人,他们的家庭观念非常强,甚至爷爷奶奶也会帮忙照顾小孩。我老公小的时候,父母也是双职工,也是由爷爷奶奶带大,这些背景与中国很相似。另外,我先生比较细心,而我比较粗糙,所以在性格上,我们是互补型。

其实不单是跨国,南北地区之间也会有文化冲突,但解决问题的基础都是:相互理解。

虽然对于许多人来说,塞尔维亚这个名字听上去还有些陌生,但近几年,随着旅游政策的开放,这座“欧洲的后花园”的国际知名度也在提升。2015年,塞尔维亚被评《孤独星球》评为“十大最值得旅行地”之一,2019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最佳夜生活城市”之首。同时,塞尔维亚是欧洲第一个对中国无条件免签的国家。据2018年驻塞经商参处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赴塞游客达102351人次,同比增长98%。相信疫情期间,中塞之间的真情互动也让更多的中国朋友对这位欧洲“老铁”的好感加深。

澎湃新闻:如果让您推荐一下的话,塞尔维亚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地方吗?

吉利:去的比较多的就是贝尔格莱德,这座城市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之前,非常古老。另外,贝尔格莱德的夜生活很发达。如果要玩遍所有有意思的地方,可能需要一个月,但除了贝尔格莱德,还有诺维萨德、尼什等其他的城市,也值得去看一看。

小曼:现在网上的攻略也很多,如果你只是花一周或两周的时间旅行,我会建议你把攻略上的网红路线都走一遍,不会让你失望的。但如果你有一些特定的爱好,比如喜欢历史,那这样的东西在塞尔维亚太多了,每座城市的角落里都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这些在攻略里面是没有的,但非常值得自己去挖掘。

Smederevo城堡 

如果喜欢自然风光,塞尔维亚的国家森林公园也很漂亮。但其实你从城市向郊区走,基本上开车一小时就进山了。很多塞尔维亚人在周末的时候,都喜欢去山上的小木屋度假。如果喜欢艺术的话,塞尔维亚的湿壁画也很有名,大多在一些偏远的修道院里,保存得非常好。

Kosutnjak hill,塞尔维亚人周末喜欢去ada河骑车或去山里玩。

澎湃新闻:什么季节是塞尔维亚的旅游旺季?

吉利:冬天可以去贝尔格莱德滑雪,但一般4月至10月才算是塞尔维亚的旅游旺季。中国国庆长假期间,很多中国人会来塞尔维亚旅游。

小曼:七八月的时候,欧洲的游客也会比较多。因为塞尔维亚距离近,物价低,夜生活丰富,走在路上的年轻男女都很养眼(笑)。

澎湃新闻:塞尔维亚特产有哪些呢?

小曼:水果酒Rakija很有名,但酒精浓度很高,基本上都是50度以上的烈酒。Ajva是一种辣椒酱,我老公自己也会在家里做,有不辣的或者辣的,很美味。Kajmak是比较传统的塞尔维亚特色食品,制作方法有点类似中国豆皮的做法,把牛奶放置一段时间后,随着温度的下降,表面会形成一层膜,这层膜的味道很像黄油,但不腻。

Ajvar是塞尔维亚一种特色辣椒酱 中塞国际文化交流 图

澎湃新闻:塞尔维亚有什么传统的节日活动吗?

小曼:塞尔维亚人基本上都是斯拉夫人,信仰东正教。所以东正教的圣诞节是1月7日,新年是1月13号。与中国有阳历和阴历之分一样,东正教也有自己的教历。每年婆婆来中国度假的时候,都会带来一本东正教的日历。更很有意思的是,塞尔维亚人还有很多属于“自己”的节日,比如一些关于姓氏的纪念日,所以塞尔维亚人都不只有一个生日。到了夏天,塞尔维亚还有很多音乐会,有一个世界知名的音乐节“Exit”每年吸引很多欧洲的时髦年轻人参加。

澎湃新闻:塞尔维亚的年轻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吗?

吉利:在塞尔维亚的小学,除了语文(塞尔维亚语)和英文课程外,有的学校还会开设“三外”。以前塞尔维亚人学俄语会比较多,但是这几年,中文也非常热。我堂哥家的女儿所在的小学校里也开设了中文课程。

小曼:听说今年9月,塞尔维亚的中国文化中心就要开馆了,这是中塞政府合作落成的一个新的项目。这几年,我身边也有很多塞尔维亚朋友到中国来留学和进修。

澎湃新闻:疫情之后,您认为中塞之间的关系会有怎样的改变?

小曼:最近看到微博上大家对塞尔维亚的兴趣增加了,有的人还开始计划二刷三刷了。大家都憋久了,相信会出现旅游的高峰,其中有多少会流向塞尔维亚,我不知道,但应该刷了一波好感。

吉利:最重要的是,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因为网上看到的和自己体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10年前,我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了解很有限,只知道有长城、故宫这些地方。但来了后,看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小曼与吉利在哈尔滨旅行

小曼:在疫情期间,有一件事情让我们感觉到有些愤怒。有一天婆婆给我们打电话,她很紧张地问我们:“上海现在很严重吗?”,她说法国电视台报道上海空城了,有人在马路上晕倒了,但没有人去扶。听到这些,我先生当时就很不开心,他说万城空巷是因为我们都自觉在家,不是因为政府不让我们出去。我觉得不管是国与国也好,人与人也好,虽然不可能做到全面的相互理解,但增加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或者亲眼来看看,这样能破除很多的误解。

澎湃新闻:回过头来看, 10多年在中国的生活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吗?

吉利:变胖了(笑),习惯了上海的天气,现在冬天回到塞尔维亚也不适应了,以前只穿牛仔裤就行了,现在一定要穿棉毛裤了。另外一个是在中国一直要加班,不过现在我已经习惯了,也变勤奋了(笑)。‘

过去一直生活在塞尔维亚,现在反过来,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每次回去用一个游客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城市,会发现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值得探索。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