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好书|须田一政与《SEIN》:大师的谢幕曲

刘晓茁
2020-04-02 12:42
来源:澎湃新闻

刘晓茁 (编辑、摄影师)推荐:

须田一政(1940-2019)去世后,我买了这本《SEIN》,倍感惊喜的是扉页上竟然有他的签名,后来在书展上跟店员提起这个事,他说,“听说了有个幸运的人,原来是你啊。”

属于我的签名版《SEIN》

街头蒙太奇

《SEIN》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纯粹性,没有一句话的注释,没有名称,没有时间地点人物,甚至没有页面上的一点点留白,有的只是浓烈的色彩,快速的节奏,影像与影像的组合,展现街头纹理和图案的随机美感。这注定不是一本叙事性的影集,它更像是音乐(可能是摇滚乐或者复古迪斯科),一段蒙太奇(还是用晃动的手持相机拍摄的),或者喝了酒以后脑海中浮现的碎片。

须田相信,摄影图像可以重现幽灵般模棱两可的记忆,常常使时间和地点迷失方向。颤动的夕阳和红色的光影,他的影子和店门前的骷髅,一个橱窗和另一个橱窗,一个悬念和另一个悬念,让人忍不住疑惑:到底是什么吸引着他拍下了这些片段?但分明又在很酷的说着:“何必去解释。”

他拍下了“拍摄的欲望”,激起了我们想要观看的欲望。好像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一些。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须田一政27岁的时候在日本剧院担任舞台摄影师,奇妙的剧场感贯穿了他作品创作的始终。日本的戏剧和西方传统戏剧不同,莎士比亚即使被反复解构也依然具体可感,而能剧、歌舞伎则在根源起就如幽灵般飘渺。因此同样是剧场摄影师出身,同样拍摄街头,寇德卡成为了马(玛)格南摄影大师,而须田则与纪实相去甚远。

日本戏剧更多的强调“间离”而非沉浸,在这点上须田一政也许可以和布莱希特好好聊聊。布莱希特主张打破第四堵墙,让观众不要沉迷于戏剧中,而须田一政用直白的闪光灯反光宣告着摄影师的在场,甚至这些“穿帮”成为了照片的主角。

摄影评论家费迪南德·布鲁格曼(Ferdinand Brueggemann)的评论十分精准:

“须田一政的图像总是以某种形式的细微失真来描述现实。他的作品在一个充满电荷的空间中运作,介于客观发生的日常描绘和通常表现出某种神秘感的日常生活的非常不寻常的观点之间……最终,这是日常生活的剧院,成为了独属于须田一政的精确而神秘的图像。”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

如果选择一本影集来代表须田一政,那一定不是这本《SEIN》。通常人们是在黑白照片中开始认识的须田,《风姿花传》、《民谣山河》中那些绝妙的方形构图的照片,如同签名一般的“须田调”,足以令他成为摄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SEIN》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那些卓越的黑白作品的底色。就像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丰富的,一个人本身,也是复杂而统一的生物。评价一个摄影师,断不能截取某一个断面、把他作为一个符号去评判,提到他便说“须田调”实在是一种偷懒的行为。

须田说过这样一段话,也是他关于《SEIN》不多的叙述之一:“可能因为近几年我一直展示我拍摄的黑白照片,所以人们经常问我:你不再拍彩色照片了吗?其实在拍黑白照片的时候我总是拍彩色照片。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做了比黑白照片还要更多的彩色照片。我一直坚持说,我的作品不论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都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过,偶尔有些题材让我感觉用彩色拍摄更合适。不用说,这种题材的颜色就是诱惑。虽然黑白照片似乎能够深刻地暗示摄影师的感受,但彩色照片往往会揭示摄影师的品味和偏好,即使不是有意的。”

古希腊在演完三个悲剧之后,需加演一出轻松愉快的羊人剧,日本的能剧在剧目之间,会穿插着演出即兴的笑剧:狂言。《SEIN》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简短的小品,随性、跳跃、生动,维持着“须田宇宙”的动态平衡。

去年我的网易云总结很有意思,显示听得最多的音乐种类是古典音乐和摇滚,好像生活的每个侧面都展现出撕裂开的这两种本能:对于平静而永恒存在的向往,以及活生生的真实而涌动的欲望,正如摄影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对黑白摄影的爱和对彩色摄影的爱,都与我们血脉相连。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沉默的摄影大师

有人说,须田一政是最被低估的摄影大师,深以为然。西方摄影界对其关注很少,国内关于他的文章也寥寥无几,比起同辈摄影师响当当的名号,他还没成为一个传奇。他的话不多,采访也不多,好像摄影师就只应该用影像来表达思想似的。在这个充斥着通稿、热搜的社会里,他连去世都显得十分平静。

摄影师层出不穷,看过不少新的展览、新的作品,也因参展的关系短暂的(地)接触过一些大圈子和小圈子。太多太多诱惑了,各种观念的灌输把人烤得迷迷糊糊,有时变得难以判断,感到迷茫甚至自我怀疑。这个时候就总想回来看看须田一政,心里就会清明许多。

《SEIN》是须田一政去世前两年出版的影集,Sein是德语中的be动词,意思是“存在”。

非常巧合的是,贝多芬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F大调四重奏(作品第135)的第四章里,作为乐曲的基本动机,反复出现了这样三句话(以赫里欧的说法,是他的精神遗嘱):

——Muss es sein?

——Es muss sein!

——Es muss sein!

译成中文是,

——非如此不可?

——非如此不可!

——非如此不可!

如同作品135之于贝多芬,《SEIN》可能是须田在人生走向终结之时留给我们的通关密语:

“按下快门吧,它就在那里。”

“非如此不可。”

【长期征稿】

邀请您就曾经或者正在阅读的某一本摄影类图书书写一篇读后感或推荐语。

栏目阅读的对象有摄影类专业读者,也有这方面完全没有知识储备的普通读者,希望您撰写的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泼有趣,让阅读书籍、阅读摄影类书籍成为日常一种常态发生,并持续。

我们想强调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准地去解读该书作者传递出来的观点,无论旁人赞同与否;如果您是无意间邂逅该书,请将这份特别的缘分而带来的观后感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视界”栏目编辑们的初衷期望在庞杂的书海中,通过您,得以在更窄的范围内分享给大众一本摄影好书。

文章要求:

1,1000~1500字;

2,该书的版本,作者/译者,购于何时何地等信息;

3,触动您的重要语句或图片内容;

4,本书相关图片。

请发送稿件至:xuhf@thepaper.cn及liangyj@thepaper.cn

    责任编辑:梁嫣佳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