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倾“西南”到再造“东北”,700年“金罗店”重焕生机

俞冰礼
2020-03-24 13:35

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历来有“地倾西南”的说法。近些年来,同样是外环外,西南的闵行区发展日新月异,莘庄板块早已和主城区连成一片。而位于东北的宝山区,产业结构落后、基础设施跟不上等问题十分突出,逐渐失去了对人口的吸引力。

然而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宝山的吴淞也曾是旧时华界之光。700年历史的“金罗店”更是繁盛之极。

底蕴深厚的区域不会被轻易忘记,在适当的时机总会焕发新生。

曾经繁盛的罗店,商铺数量超南京东路

2003年,人大代表季宝红甚至向当时的上海两会提交了一份提案,名为《上海的“地倾西南”不能再持续下去了》,由此被公众广泛关注。相对于西南闵行城区面貌的日新月异,位于东北的宝山区显得黯淡无光,表现在房地产市场上,无论是房价还是地价都颇有不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上世纪30年代,这种情况完全相反。根据上海档案信息网的资料显示。1930年,上海市土地局对于各区土地进行估价。华界地价平均每亩1428元(此处为银元,下同)。其中吴淞为1571元,仅次于沪南的8262元和闸北的6058元,远高于西南的闵行、青浦等地。而如今堪称上海经济发动机的大虹桥板块,1921年曾为筹建虹桥机场圈地,每亩仅80元。

虽说当时上海东北区域的地价远不能与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相比,但高于西南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因为上海的东北在历史上就是富庶之地。

曾经,“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这句顺口溜在上海广为流传,这四个繁盛的市镇全部位于上海的东北区域,宝山区就占了两个。尤其是“金罗店”,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为嘉定县七镇五市之首,商贾云集,贸易甚盛。其以棉花业著称,产品远销江浙皖,有诗云“东去吴淞路不遥,人家尽种木棉花”,由此可见一斑。

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的罗店拥有“三湾、九街、十八弄”,规模颇大。其三里长街有商铺六七百家之多,典当、花行、米行、布庄、酱园等沿街一字排开,周边来客不断,非常繁荣。而当时南京东路仅有商店184家。数量上远不如罗店了。

当时仅仅一个罗店镇就聚集了宝山区10%以上的人口,1923年之后,罗店率先建设了电灯公司和自来水厂,远早于上海其他华界地区。有人口、有商业、有基础配套,自然也会吸引名流巨贾在此筑屋定居,就和现在名人故居扎堆的原法租界静安区徐汇区一样,自古以来的城市发展逻辑都是如此。

明清时期,春阳堂、江楼、百城楼、玉兰堂等名门大宅纷纷拔地而起,进而又修建了东隍庙、水龙庙、施都庙等庙宇寺院,香火极盛。罗店明清两代共出进士8人,举人27人,文人荟萃,一派兴旺气象。

产城融合,罗店蝶变在即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如同当年处于宝山水系交汇之处的罗店,水运亨通,才有了之后的繁荣。进入现代,城市轨道交通至为重要,上海地铁一号线率先通车,直接拉近了闵行和市区的距离,并承载了市区产业和人口的外溢,成为最早实现城区化的外环外区域。不过,底蕴深厚的区域不会被轻易忘记,在适当的时机总会焕发新生,一场新的变革正在拉开序幕。

2001年,上海开始了借鉴国外特色风貌小镇的新城镇建设。被定位为北欧风格的罗店新镇,以瑞典小镇西格图纳为蓝本,建设了包含美兰湖、北欧风情街、市民活动广场、会议中心、诺贝尔科技公园和18洞高尔夫球场等在内的优质基础配套。

罗店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围绕在广袤迷人的美兰湖周边,生态环境优越,水乡街市遗韵犹存,北欧小镇建筑群错落有致,被誉为“北上海最美丽的地方”。

更强有力的支撑来自于宝山区的重新定位规划,在最新的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宝山将成为上海引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北部枢纽和沿长江协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吴淞则被列为上海城市副中心之一,与虹桥、莘庄、张江等并列,一跃成为北上海发展重头戏。

有了吴淞这个强力引擎,罗店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契机。依据规划中“主城区部分(中心城、主城片区)-新市镇-乡村”的发展格局,主城区和新市镇的组合联动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罗店板块则是新市镇的代表,未来将成为宝山北部的公共服务中心。

曾经百业俱全、贸易繁荣的“金罗店”,开始了更为波澜壮阔和极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城融合大开发。

北面,以碧云社区为蓝本的北郊未来产业园已经启动;往南,富锦工业园区将打造宜居宜业的创新融合发展区;向东,一批重大生物医药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落户罗店,极大地推进“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西进,美兰湖扩建,创新呈现集旅游、办公、商业为一体的城市滨水带;而紧邻美兰湖正在兴建的中集金地美兰城,总建面约70万平方米,集精品住宅、购物中心、高端办公、海洋文化展示馆等于一身。作为北上海首个TOD项目,以当下最先进的国际化发展理念为引导,整个区域也将由此焕然一新,价值随之跃升。

未来的罗店,或许不仅能恢复昔日荣光,更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变得更生态、更宜居、更富有活力。

    责任编辑:黄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