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106家企业调研:如何熬过寒冬

霍宝锋 顾旻灏 叶雨潇
2020-03-19 11:08
来源:澎湃新闻

新冠肺炎疫情为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影响。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报告(链接),2020年2月我国PMI指数为35.7%,比1月下降14.3%。从全产业链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几乎全线受损。从分项指数来看,受疫情影响,制造业供应链运行放缓,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均明显收缩,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企业要具备怎样的要素才能够减轻损失、迅速恢复呢?天津大学供应链管理研究团队在此背景下展开调研,着重研究企业应对危机的弹性能力和整合能力。本次调研(调研时间)受访企业共计106家,其中,七成为制造业企业,三成为非制造业企业。

根据《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对受访企业数据进行整理可得,大型企业共有44家,占比41%,中小微企业有62家,占比59%。

疫情对受访企业短期影响较大

在预计订单履约情况方面,仅有24%的企业能够正常交付订单,有24%的企业失去订单,52%的企业选择延迟交付订单。而制造业(企业预计正常交付订单的比率仅为20%,延迟交付订单的情况较为严重。

疫情对企业本年营收状况的预计方面,企业总体认为短期影响较大,接近半数企业认为疫情对企业本年营收影响在20%以上。

超过一半的制造业企业表示,开工后的产能在70%以下。受疫情冲击,企业复工和恢复产能成了重要的现实问题。四分之一的企业产能恢复不足50%,近一半的企业产能恢复约50%-90%。但也有5%的企业产能预计可以超过原先水平,而这一部分企业分布在医药及交通运输行业。

此外,超过一半的制造业企业表示开工后产能在70%以下,产能损失逾三成。可见制造业企业在此次突发疫情中受到的影响极为严重。%以下,而近半数的中大型企业预计恢复产能在90%以上。

在疫情的影响下,国内外客户对订单延迟的态度差异较大。仅有24%的受访企业表示国内客户不同意订单延迟交付,而对于海外客户,这一比例为42%。这一较大差异应引起有关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需及时对出口依赖型企业实施一定的帮扶政策。例如积极引导相关受影响企业用好用足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工具,进一步扩大短期险覆盖面,出台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提高承保效率,创新承保模式,帮助企业加强出口风险管理,减少相关企业在本次疫情中的损失。

弹性与整合能力的构建

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企业的弹性能力无疑是企业应对风险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组织管理领域弹性的概念是企业在遭遇困境时能够维持或者调整结构的动态适应能力。动态性、依赖企业员工、充分掌握不确定性相关知识、快速反应、适应能力、灵活、创新等是构建企业弹性能力的关键。企业的弹性能力包括三个部分:事前的灵活运营能力储备、事中的快速响应和事后的调整适应。

问卷调查中,超过50%受访企业的事前灵活运营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仅有8%左右企业处于较高水平。在事中快速响应上,超过90%的企业能达到较高水平,仅有个别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没有采取快速的应对方式。而对于事后调整适应,超过80%的企业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调整意愿,只有不到20%的企业愿意在疫情结束后,多方面地调整企业的运营计划和业务流程。

预期恢复时间、预期恢复成本以及疫情后经营信心是企业的三种应急管理绩效,我们关注企业弹性能力如何影响这三种绩效。验证数据后可以发现,事前灵活运营、事中快速响应和事后调整适应能力都和企业疫情后经营信心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这三种弹性能力中,事后调整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数据分析发现,随着企业事后调整适应能力的提高,企业可以在更短时间内,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充分的经营信心来恢复生产。

如何帮助企业构建弹性能力呢?我们认为企业构建弹性能力需要依靠充足的事前储备。我们认为企业的事前储备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危机管理文化、高层管理者应对危机能力和应对危机资源储备。

构建企业的弹性能力,首先要意识到弹性能力对于企业运营的必要作用,这就需要企业拥有危机管理文化,危机管理文化程度高的企业对于疫情等突发灾难的嗅觉要更灵敏。调研数据显示,有41.5%的企业在危机管理文化方面达不到平均水平,仅有12家企业的危机管理文化做得非常好。这些企业拥有充足的能力储备、积极快速应对危机并思考如何进行企业结构调整。

高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对整个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因此,企业弹性能力的构建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根据我们的数据,有11.42%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仍然没有树立起危机管理意识。不管是事前的灵活运营、事中的快速响应还是事后的调整适应,都离不开高层管理者正确的危机决策。

事中快速响应表现为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积极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沟通,并可以快速修订运营计划、组织资源来应对危机。事后调整适应能力在三种弹性能力中有着更重要的战略地位,企业可以从调整运营计划、产品结构、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配置四个方面来提高事后调整适应能力。

拥有比较好的弹性能力的企业,仅仅具备危机管理文化和高层管理者能力这两个软性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资源储备的硬性支持。本文将资源储备分为三个方面:资金余额、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我们发现资金储备在企业快速响应危机方面有着突出作用。数据显示,高达49.52%的企业认为其目前的资金储备只能应对短期疫情危机,一旦疫情发展时间延长,其将无法抵御冲击。拥有充足现金流的企业在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沟通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在沟通过程中不会处于被动地位。充足的现金流也保障企业能够快速修订运营计划并组织资源来应对危机,不会使企业处于运营停滞、被动应对危机的状态。

需要解释的是,尽管我们没有发现资源储备中原材料储备和产成品库存与企业弹性能力之间的显著关系,从目前媒体报道的企业运营问题来看,原材料储备和产成品库存对于企业生产力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事前储备与企业弹性能力关系图
重视海外客户的维护

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绩效、过往合作情况是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与其海外客户在疫情下维持合作关系的三大关键因素。

1.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全球市场竞争态势、国际贸易战略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趋势三个方面。首先,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世界各国合作不断增进、全球市场交互频率不断上升,全球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调查结果显示,75%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目前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势复杂,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多方势力暗中较劲,国际贸易战略形势动荡频繁。2019年中美贸易战不仅改变了全球贸易走势,更加剧了国际贸易战略形势的波动。除了上述两大因素,国内经济运行趋势也对我国企业与海外客户合作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执行报告》(链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经济都处于调整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经济下行的趋势也在调整和影响着我国企业和海外客户合作的稳健性。

2. 企业自身绩效

企业的自身绩效是客户的重要考察指标,是海外客户选择、检验、推进与我国企业合作的关键因素。调研结果显示,89%的受访企业表示认同其自身财务及运营绩效状况良好,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疫情发生后,海外客户提供帮助的倾向与企业自身的绩效呈正相关,企业绩效水平越高,其海外客户在疫情发生时提供帮助的意愿越强。此外,运营绩效越高的企业,疫情发生时其海外客户终止合作的意愿越低,侧面反映出双方存在较为稳健的合作关系。

3. 过往合作情况

企业与海外客户的过往合作情况也影响着此次疫情下海外客户与我国企业的合作倾向。本研究将过往合作情况分为整合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两方面。调研结果显示,78%的受访企业表示海外客户对其依赖程度较大,相反,仅有42%的受访企业表示其对海外客户存在较大程度的依赖。这一结果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制造大国的地位日益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整合层面,我国企业与海外客户整合程度越高,海外客户在本次疫情中为其提供帮助的倾向越高。在相互依赖程度层面,企业对海外客户依赖程度越高,海外客户在本次疫情中终止合作的倾向越高;同时,海外客户对我国企业的依赖程度越高,本次疫情发生时提供帮助的倾向也越高。

“本土企业对海外客户依赖程度与海外客户终止合作倾向的关系”

“海外客户对本土企业依赖程度与海外客户提供帮助倾向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在外部环境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绩效和过往合作情况对于我国企业在疫情发生时降低海外客户终止合作的倾向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企业自身绩效表现越好、与海外客户整合程度越高,海外客户在疫情中终止合作的倾向就越低。当我国企业对海外客户依赖性提高时,海外客户在疫情中提供帮助的倾向降低;而当海外客户对我国企业依赖性增强时,其在疫情中提供帮助的倾向也随之提高。

吸取本次疫情的经验教训,我国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应从加强供应链整合入手,积极开展内部整合以提升企业自身绩效,同时加强外部整合以强化海外客户伙伴关系,从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健性,降低疫情发生时客户损失的风险。例如,我国企业可加强和海外客户之间的联系,维护良好的沟通关系;同时,推进双方信息共享,加强信息透明度;最后,为更好应对突发性事件,企业可在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建应急预案,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本文作者霍宝锋系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主任;顾旻灏系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讲师,叶雨潇系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讲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李多、刘旭、叶佳、施亦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柴宗盛
    图片编辑:蒋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