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好书|濑户正人《亚洲家族物语》:摄影的病毒与土壤

秦勇
2020-03-05 10:11
来源:澎湃新闻

【刊前语】

目前,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似乎还远远没有尽头。喧嚣暂歇,个人时间在疫情面前仿佛“被拉长”,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也许是更具体琐碎的规划,也有可能是更具哲学意味的——人类如何看待自身,人与自然如何平衡发展……我们试图从影像中——从影像的历史中,从影像的细节中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并邀请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影像从业人员、爱好者们为我们解读触动他们的那一本摄影书籍——是什么原因、在什么境况下被打动、受到启发。

秦勇(自由撰稿人,居住上海)

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将濑户正人置于森山大道和深濑昌久的影子下,将他当做两位摄影大师的弟子和助手来讨论,却很容易忽略他自身的存在。不可否认,这两位摄影大师对他的确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就会明白濑户正人本人在摄影上也获得极其重要的成就,是一位不容忽视的摄影家。

《亚洲家族物语》书影

本书内页,濑户正人与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人的合影。

在濑户正人的前半身自传《亚洲家族物语》一书中,他是这样形容自己与两位摄影大师的关系的。“认识森山先生,认识深濑先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我放弃继承照相馆,伤了父亲的心,不过,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成为一名摄影家,决定追随他们两个人的背影。我并没有实际感受到森山先生在教授我摄影。我认为,我是在和森山先生接触的过程中被他的摄影作品迷住,被拉入了他的内部。说到“教授”,倒不如说他教授了一首歌给我。在黄金街喝酒的时候,森山先生经常唱一首老歌给我听。与其说这是我学到的,倒不如说是在听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唱了,所以我认为这是感染了某种看不见的病毒。这就是M型摄影病毒。M就是森山(Moriyama)的M。二十岁的时候,我莫名其妙地遇到了森山先生,并感染上了这种病毒。而在那数年之后,我遇到了深濑先生,在暗房的黑暗中也感染上了病毒。那是F型病毒。很偶然的是,这两种病毒,是日本代表性的摄影病毒。同时感染M和F这两种强大的病毒,我感到很自豪,我希望什么时候我能够将这两种病毒混合起来,变异成感染力更加强大的S 型病毒。”

病毒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比喻。喻指某种外部的强大力量在内部所产生的颠覆性作用。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得了这样的病毒,有的人也深受大师影响,却在不知不觉中,被病毒吞噬了灵魂,成为追随者,活在大师的阴影下。我们在濑户正人的言辞之中,则能够感受到另外一种强大力量,一种消融力,能够将病毒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不仅不会让自己迷失方向,反而更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将外来病毒与自己的精神细胞互相融合,生成一种全新的病毒,这也就是濑户自己所说的“S型病毒”,所谓“S”就是濑户自己,是他的姓氏“SETO”的头文字。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1989年,独立之后的濑户正人通过摄影集《曼谷、河内1982-1987》获得了日本摄影协会新人奖,1996年,凭借摄影展“静音模式(Silent Mode)”与“起居室1989-1994(Living Room1989-1994)”斩获第21回木村伊兵卫摄影奖。同时他也继承了森山大道等前辈早年开设摄影独立空间的传统,创办了自己的独立空间PlaceM,为日本年轻摄影家提供了很好的发表平台,并对之后的日本摄影产生深远影响。毋庸置疑,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已经成功变异出自己的S型病毒。

让这样的变异得以实现的决定因素并不是来自外部的那两种病毒,而是他自己的个人历史与生活,这样的历史与生活建构了现实意义上的濑户正人,成为孕育、消融、变异S型病毒的肥沃土壤。

在这本《亚洲家族物语》中,濑户正人非常生动地追溯了自己的个人历史。1953年,濑户正人出生于泰国乌隆。这是个越南人聚集地,而他则是日本与越南的混血儿,名叫“托伊”。父亲是日本战败后从越南逃到乌隆,伪装成越南人的日本兵,母亲是越南人。在他八岁那年,因为当地清洗越南人事件,他的父亲被迫举家回到早已断了联系的日本福岛老家。对于当时还是“托伊”的濑户正人而言,这个变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身份撕裂,他被强行纳入到另一个陌生的家族体系中,需要在由异样眼光交织起来的新生活中独自成长,建立一个属于“正人”的身份。与此同时,属于“托伊”的记忆也不断地在生活中跳出来,互相交织。因此,这本书就是他的身份撕裂与重新缝合的过程,是“托伊”变成“正人”,再从“正人”找回“托伊”,最终融合成“濑户正人”的过程。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他独立之后,便只身前往自己的出生地,之后又带自己母亲前往越南寻根。他的第一部作品《曼谷、河内1982-1987》就是在在这个寻根之旅的前提下完成的。这是一个寻根之旅,也是一个通过摄影重新建构自我的旅程,如果纯粹从摄影的精神谱系上来看的话,这甚至可以说是一条精神上的弑师之旅。经历了这个旅程之后,濑户正人便不再是荫蔽于大树之下的“弟子”、“助手”,而是一位与森山大道、深濑昌久并行的、有着独立精神意识的自由摄影家。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长期征稿】

邀请您就曾经或者正在阅读的某一本摄影类图书书写一篇读后感或推荐语。

栏目阅读的对象有摄影类专业读者,也有这方面完全没有知识储备的普通读者,希望您撰写的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泼有趣,让阅读书籍、阅读摄影类书籍成为日常一种常态发生,并持续。

我们想强调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准地去解读该书作者传递出来的观点,无论旁人赞同与否;如果您是无意间邂逅该书,请将这份特别的缘分而带来的观后感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视界”栏目编辑们的初衷期望在庞杂的书海中,通过您,得以在更窄的范围内分享给大众一本摄影好书。

文章要求:

1,1000~1500字;

2,该书的版本,作者/译者,购于何时何地等信息;

3,触动您的重要语句或图片内容;

4,本书相关图片。

请发送稿件至:xuhf@thepaper.cn及liangyj@thepaper.cn

    责任编辑:梁嫣佳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