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80后、90后为什么不一样?

2020-02-17 17:01
北京

编者按:70后、80后、90后在改革历程中的境遇差异巨大。他们所生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有明显差异,在入学、就业、择偶、生育等各个人生关键节点所面临的选择风险也迥然不同,由于他们不同的经历,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和态度。今天,文献君向大家推荐《网络参与的代际差异》一书,带你深入了解70后、80后、90后的境遇与态度。

70后的境遇和态度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著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81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历程全面开始。此时的70后群体,最大的为11岁,最小的才2岁。

从70后的境遇来看,20世纪80年代所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成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对70后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这些政策往往是通过影响70后的父辈从而间接影响70后的成长。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关键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经济进入另一个发展高潮,随着中国股市的诞生、房地产市场的放开,中国的财富积累进入了一个重新分配的高潮期,这一时期堪称中国当代的“淘金”年代,部分70后得以参与其中。

1994年住房制度改革开始的时候,大部分体制内的70后赶上了福利分房制度,搭上了“末班车”,仅有少部分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人排在了福利分房制度之外。同时,从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来看,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扩招,高校毕业生的膨胀规模在2003年前后才刚刚开始出现,基本上高等教育扩招产生的就业挤压效应对70后整体的影响也非常小。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真正对70后有直接影响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和计划生育制度。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使得出生在70年代后期的部分70后拥有了更多受教育机会。而制定于80年代初期的计划生育制度则使得大部分城市户籍的70后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该政策一直延续到2013年,2013年放开单独二孩,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这使得出生于70年代早期的育龄妇女基本上丧失了生育二孩的机会,而对于出生于70年代后期的育龄妇女来说,由于育儿的高昂成本,不少人对生育二孩也望而却步。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典籍被引入,而在伤痕文学的带动下,在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文化寻根等诸多领域,多种思潮激荡,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走向未来”系列丛书、当代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获奖的电影《红高粱》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好标志。同时,这一阶段是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发源期。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开始进入,而以崔健为代表的本土摇滚音乐也开始萌生。此外,中国女排在1986年成为世界上第一支完成五连冠的女排球队,中国围棋手在聂卫平的带领下,取得中日围棋对抗赛的三连胜,这都使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得到前所未有的恢复和发展。

上述这一切对70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塑了70后的基本价值观和态度。总体来看,70后成长的时代是计划经济时期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物质产品相对匮乏,社会流动较慢,文化变动速率不高,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新的观念和思想开始传入,但传统保守的观念和力量依然具有较大的影响。70后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较为正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属于在“前喻文化”下成长的一代,而在1985年之后,70后又受到了西方文化引入的全方位冲击,从而在70后群体中可以观察到深刻的价值观冲突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70后,有现实主义的追求,也有理想主义的情怀;有对自由主义的信奉,也带有保守主义的烙印。相对而言,他们行为保守,思想进步,与上一代相比,他们不再单纯强调集体和国家,开始关注自身、关注个体、关注世俗生活,但他们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社会责任感明显。在工作中,70后是进取的一代;在家庭生活上,70后倾向于传统和保守;在政治态度上,70后是具有理想主义却又无可奈何的一代。70后在成年以后,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父母思想观念、社会因素的影响,缺少鲜明的个性,大多数人的思想中还依旧残存着固有的思维模式、抱着“铁饭碗”的传统思想,以至于不能放开手脚,甘于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上述的70后的这种思想状况投射到网络参与行为上就表现为,他们在网络上有参与,热衷于论坛,但大部分会选择将关注中心放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80后的境遇和态度

80后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总的来说,80后的童年生活比70后相对富足,所受教育比70后更加开放,经历的是一个社会空前活跃的时期,因此与上一代相比他们更加灵活、开放、个体化。80后被称作当代中国最“苦”的一代,这主要是从社会制度的变革角度来说的。

从80后的经历来看,他们人生中碰到的第一个重大社会变化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境遇使80后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家庭资源的同时,也预示了80后在成年以后要面临“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承担更多的赡养义务,同时在社会网络上面临亲属减少的现实。和70后搭上了改革前夕的“末班车”不同,80后在教育、就业和住房政策上都成为第一批遭遇“新政”的对象。

就教育制度来说,1999年高考开始扩招,80后在就业问题上比起70后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来说,他们经历了高等教育贬值之后的就业挤压;对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来说,不少则加入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大军。在大部分80后踏入社会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2000年之后不断上涨的房价,从而,“房奴”成为80后的重要标签。

从思想文化上看,80后关于自我、家庭、婚姻和性等方面的观念和70后有了明显差异。因而在年长的人群眼中,80后曾经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这种印象一直到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时才在社会上明显扭转。在北京奥运会上,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志愿者集体亮相鸟巢。开幕式第二天,韩国最大报纸《朝鲜日报》提出“鸟巢一代”,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富有爱国心的中国年轻人。如果观察80后成长历程中的重大社会事件,上述图景将更加清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的经济狂飙同时,社会不平等差距迅速加大,新的社会结构逐渐形成。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现实,80后不得不试图重新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在80后的成长经历中,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互联网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末,以搜狐、新浪、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和腾讯即时通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相继出现,此时正值80后的青少年期。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开放、去中心等特点和80后中流行的互喻文化存在潜在的亲和性,从而,互联网成了80后成长的重要伙伴,而互联网就此作为新的文化传媒对80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90后的境遇和态度

90后出生的年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社会物质产品丰富,城市化速度快,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是空前多元化。90后和70后、80后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他们从一出生就在市场经济的传统之下,不仅物质条件相对丰富,而且在价值观上更为偏向于市场经济,消费主义在90后盛行。从人口结构来看,90后中独生子女更多,这导致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更强,强调个性、个人成功成为90后成长过程中的新的文化潮流。

尽管90后整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物质条件相对来说十分优越,但他们的代内差距在加大。一部分城市里的90后在进入大学之前可能已经周游世界,而另一些来自农村地区的90后到过的最远地方可能是县城。如果说,对70后来说是很多东西还没有烟消云散,对80后来说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经烟消云散”,那么对90后来说,则是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经烟消云散”的同时出现了另外一些逐渐变得“坚固”的东西。

在70后成长的时期,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也是现实中的道路。对90后来说,这一条路基本上已经很难走通。原因有两点,一是高考录取率节节攀升,从而毕业后找工作的难度加大;名校或者“985”、“211”高校的学生在毕业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能够进入这些学校则是长期教育投入的结果。2011年8月,微信上一篇题为《寒门难再出贵子》的文章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微信作者坦言,“现在越来越看清楚‘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这东西是熔透于骨髓的,性格的养成和学校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大多决定与(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从大学毕业出来的第一步往往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家庭背景,也就是从起跑线(起)普通家庭的孩子就输了一大截”。而学界的不少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张乐、张翼,2012;洪岩壁、赵延东,2014)。

在这种情况下,90后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小确幸”“丧文化”“佛系”为代表的文化悄然出现。所谓“小确幸”是指生活中一些“确定而微小的幸福”,强调个人从微小的事情上寻找满足感,该词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翻译而来。所谓“丧文化”,指的是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地活着。而“佛系”一词来源于日本,指的是人们对外界采取一种无欲无求的心态和态度。尽管“小确幸”“丧文化”“佛系”的具体内容似乎不相关联,有的甚至彼此还有些矛盾,但它们实际上都是90后在面对一个无法改变的社会结构时的内心反映和应对策略,并且这种反映和策略在当前都不仅仅属于90后。

此外,在90后尚处于青少年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开始进入民用,并在2000年以后得到快速普及,这使得90后很早就接触互联网,因此他们又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同时,互联网在中国从2002年前后进入社交网络发展阶段,网络社交软件满足了他们扩大社交的需求,90后最早接触的社交软件为QQ这一即时通信工具,QQ空间满足了90后彰显个性的需求。而在他们进入青年之后,以“照片墙”“快手”“抖音”为代表的图片和视频应用开始流行,这些都为90后表达自己的个性提供了新的平台。

(本文摘自《网络参与的代际差异》一书,有删减,作者赵联飞)

推荐阅读

网络参与的代际差异

赵联飞 著

2020年2月/118元

互联网在中国出现在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之中,并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形塑了21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也为成长于该时代的70后、80后、90后群体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由于不同时代群体的生命历程不同以及生命历程与互联网发展进程之间的耦合差异,其网络参与行为具有明显的代际特征,在接入、技能和应用三个层面形成了互联网鸿沟。在既定社会结构之下展开的互联网发展进程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要素相互作用,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生活场景。

识别下方二维码进行购买

今日话题

70后、80后、90后最爱上网“晒”什么?

欢迎在文末留言

点赞最多的读者

将获得《网络参与的代际差异》一书

活动截止时间:2月18日20:00

策划:路 红

原标题:《70后、80后、90后为什么不一样?》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