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别忘心理防护,惠州学院专家送你“护心”锦囊

惠州学院
2020-02-20 16:29
未知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疫情牵动人心。一边是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另一边不少网友感觉“越刷手机越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你是否也出现过紧张、焦虑、担心?别慌,这些情绪其实都是正常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惠州学院副教授金伟表示,因疫情而害怕焦虑是正常的应激反应,适度紧张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过,她认为对于疫情可能导致的5个心理问题,如替代性创伤等要关注和重视。

如何缓解和干预这些心理问题?金伟从知情意行4个方面支招,为市民送出居家护心锦囊。她建议,全家总动员制定生活学习计划,通过学习和劳动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她的来稿(略有删减):

疫情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

替代性创伤:指因密切接触过感染者或疑似病患,而出现类似病症的现象。这种情况多见于疫区救援人员、有人感染被隔离造成小区居民恐慌等。

疑病倾向:有人会因为阅读大量疫情信息,而对肺炎类似症状更加敏感,一旦出现偶尔的咳嗽等感觉,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也被感染了肺炎。多见于宅家或被隔离人群。

宅家综合症:因疫情管控不能离家而感到心神不安、坐卧不宁,精神不振,变得容易被激惹,喜欢发脾气。多见于宅家隔离、生活作息无规律、无目标人群。

强迫症状:表现为反复洗手,总担心没洗干净会感染病毒;有的出现强迫性思维,不能控制地反复联想严重后果等。多见于有完美主义人格倾向、有洁癖人群。

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睡眠时间断断续续。表面上看是躯体障碍,实际上多属于情绪障碍,常见于神经衰弱、过度敏感人群。

从“知情意行”做好心理建设:

一个人的所有行为背后都有 “知、情、意”的支撑。有什么样的知情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选择。调适和改变因疫情导致的心理问题,宜从“知情意行”4个方面入手。

知:正视疫情,提升科学素养。

正视疫情,就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对自己作一次科普,多从官方及权威途径了解并探究疫情等,加强对疫情的科学认知、疫情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情:合理宣泄,释放不良情绪。

学会合理宣泄,释放压力。可以通过倾诉、哭泣、呐喊、歌唱、书写、绘画、音乐、运动等进行表达和抒发,也可以向身边的亲友宣泄,还可以向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

意:磨练意志,增强生命韧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意念对健康的影响大到不可思议。疫情面前,个体有意识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就是对自己心理健康负责。

行:全力以赴,做更好的自己,这也是抗击疫情的一种方式。

1、制定详细的家庭或个人长假生活学习计划。如在家处理公务、读书、写作、与亲友同事同学沟通交流、听音乐、作瑜伽、做家务、学做饭等等。

2、关注可靠的疫情防控信息,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制造恐慌情绪。

3、宅家期间把家庭成员组织起来,办一个家庭学习班、家庭劳动班等等,家庭成员可轮流当班长,通过讨论与学习,互帮互助。

4、居家抗疫情期间坚信并做到:执行隔离规定是硬任务,家人健康快乐是硬任务,家庭和谐积极向上也是硬任务,在这期间,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义务愉快度过隔离期。

5、对学生而言,只要自己愿意,哪里都是教室。做好自己的本分,珍惜大好光阴,积极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来源:南方+

    责任编辑:惠州学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