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解读:方舱医院可取吗?特效药和疫情拐点何时到来?

2020-02-07 11:47
北京

原创 秦苗 医师报

近日,央视新闻1+1栏目主持人白岩松连线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的视频刷爆朋友圈,王辰院士解读新冠肺炎疫情,说得明白,思维逻辑清晰,用词精准,解释全面易懂。他对于白岩松提出的关于“方舱医院”“特效药”“疫情拐点”“核酸检测效率”等尖锐问题,统统给予直接正面回答。

《医师报》记者将王辰院士的重点回答进行了梳理。

2月1号后的武汉情况是什么样子?

形势严峻。大批患者没能及时收入到医院,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压力。而这批患者在社会上流动,在家庭中居住,会造成更进一步的家庭和社区的感染,这是加剧疫情的最重要因素。

就武汉现在的状况,提出了“方舱医院”的概念,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概念?它能多大程度解决现在武汉所面临的挑战?

这是目前解决问题的非至善之法,但是没有比它更善的办法的时候,这个办法就变得可取了,是解决收治问题主要矛盾的现实之策。

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收治容量的问题,而收治容量以前已经采用了很多扩大定点医院等方法,但是容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方舱医院主要是用于收治轻症病人,医疗条件并不像正规医院那样完备,但是对于轻症患者来说,基本上是够了。

进入方舱医院的患者,90%都是轻症的患者,如果让疑似或者未感染者进入,他可能就会被感染,所以怎么做到检测和确诊快并准确呢?

核酸阳性的才能收,而且高龄的不收,有基础合并症的容易病情加重的不收,因此方舱医院应当说实际上是一个轻症患者的社区。

目前最主要面临确诊的问题,像ct影像学、核酸检测等,现在我们是否已经拥有了更加成熟的、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方式?

检测方式主要是对病毒核酸的检测。核酸的检测能力在迅速的提升中,虽然依然不够。但是这个病有一个特点,并不是所有患病的人都能够检测出核酸阳性结果。

我建议,在武汉疫情非常突出和严重的地区,对于有流行病学史和典型的临床症状的患者,应当列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际上回过头来看,核酸在检测中对于阳性病人,最高有30~50%的阳性率。也就是说通过咽拭子这种办法,还是有很多假阴性的。也就是说核酸阴性,但实际上是阳性,因此设立临床诊断的意见是非常的必要的,便于临床处置,便于病人的分类管理。

针对方舱医院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如此大密度的患者出现在这一个大空间里头,对我们的医护人员来说是否加大危险或者说有挑战?

这个空间里防护条件和水平与医院是一样的。对医护人员还好,对于患者来说有一个大空间,它在空气上是有一定的稀释作用的。而且本身这些患者都是核酸阳性的确诊病人,都是同一个病毒的感染,因此彼此之间不存在交叉感染问题。

这次方舱医院一共在建的是11家,可能会解决万张床位,是否可以彻底缓解武汉所面临的,当然我说的是疫情在突变的这种情况下是否满足现在的床位需求?

坦率地说,现在武汉到底有多少病人?这个数目并不是十分的清楚。我们期望这个病例数不多于现在所涉及的方舱医院的床位数,但是如果说社区的交叉感染不制止的话,这个数还是一个未定数。因此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达到方舱医院的初衷,也就是说尽量做到大容量应收尽收。把在社会上的传染源尽量的收治到医院里来,而收治容积是通过方舱医院这样的特殊的医疗场所形式来满足的,进而降低家庭和社区的传播,从而使整体的疫情趋于下降。

刚才在您也提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在奔实现这个目标去前行了?

方舱医院就是努力的具体体现,属于应收尽收的努力,而同时应当加大核酸的检测能力、检测容量、每天检测的核酸数,应当能够满足诊断的要求。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现在每天增加的病例数实际上不是准确的,增加的病例数是根据核酸检测出来的确诊数,并不是所有的病例。

轻症患者现在在疑似这方面是否有了准确的对应策略?

必须单间隔离,我们期望,现在疑似中没有进行过核酸检测的患者,能够尽快完成核酸检测,以明确他们是不是应当收入方舱医院,或者他是较重的病人应迅速收入到医院里。

而对于疑似病人,我们现在又分出一类叫“临床诊断”,临床诊断就是在流行病学史上和临床表现上已经和这个病的特征高度吻合的时候,尽管没有病原性的检测依据,这样的病人也必须立刻收入院给予相应的治疗。

有网友也在问特效药什么时候出来?我们现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是否有乐观的信息?

要想战胜疫情的话,有两条工作主线,一条是防控和医疗,另外一条是科学研究。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样一个新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必须认清它的规律,能够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找到解决办法。

在这里必须要注意到,药物是大家一直所期望的,我们现在观察了很多药物,不能通过个例的使用就判断其有效与否。

想得出科学的结论,一定要进行严格的临床科学实验才能够得出结论。目前,有较好疗效的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结果指日可待。

科研人员目前正在攻什么关?

在治疗方面,我们发现近期现有的药物中,有一些正在起作用,并且正在想办法达到量产。远期一点的就是疫苗,冠状病毒的疫苗有一些特殊性,疫苗的研制不大容易,这点我们一定努力,但是要看后来的结果。

现在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到了什么程度?

还很有限。时间太短,科学是有一定过程的,必须用非常冷静的目光、清晰的头脑、缜密的行动来推动科学研究。坦率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个病毒知道的还是有限的,但是欣慰的是,从我们国家对这个新的病毒种的确认,到核苷酸序列的确认,到初步的生物学性状、病毒的培养、病毒的动物模型、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已经为后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尽快能够产生对这个病毒的本身特性、发病规律和应对方法的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成果。

所有人都在期待“拐点”的到来,现在对于高峰值和拐点并没有依据,能不能更加清晰地给我们解释您的判断?

首先要明确“拐点”的概念是什么?如果指的是确诊人数,从持平到迅速下降,最后归于一种常态或者消除的话,那么转折点就是拐点。

但问题是,首先我们现在对疫情的底数不甚清楚,这导致判断上根据是不足的;另外现在社会上有多少没能进行隔离的病人?这种在社区和家庭的传播者,现在还是相当的严重,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明确的措施,这个拐点不是人为就能够精确的预期的;

最后,还有病毒变异的问题,大家知道这个病毒是将人体作为宿主,它要在新宿主上要进行病毒的适应,这种适应过程就发生变异,变异具体的体现在传播性和致病性上的适应;再有就是下一步的人员的流动的情况,我特别欣慰于中央作出了关于延长春节假期的很英明的决定。这个是在武汉出去的人的发病的14天的假期之内,能够在各地还能够发现有流行病学标记的人采取重点干预的办法。这个时间过了之后,大家再回来上班,那时候应当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在当地发病,并在当地开始进行防控措施,那个时候就会好很多。因此人员流动是另外一个因素,再有的话或许天气变暖也是个因素。

原标题:《王辰院士权威解读|方舱医院、特效药、疫情拐点、核酸检测效率等尖锐问题统统给予直接正面回答》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