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宅家指南:在线知识、书单、片目、播客和征集

沈健文 李美莹 王越洲 Jady Liu 周平浪 林叶 杨静
2020-02-01 15:09
来源:澎湃新闻

自春节前开始,各大小城市的公共场所和游览景点先后暂停开放。还记得上海迪士尼乐园也发出暂停开放通知的时候,我心想,终于,连迪士尼也关了。在家除了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刷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有关消息的时间也不宜太长,以免精神焦虑,进入过度反应状态。时间有多的话,下面这些在线知识、书单、片目、播客和游戏,不妨一个人或者和家人一起浏览和玩耍。文末还有两则征集和一份线上展览档案。

1月28日下午,上海一家药店的门口张贴着口罩卖完的告示。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图

在线知识

以下这些内容可能你已经零零星星地读到,将它们整理出来以便于有的时候跳出具体事件来系统地看待一个影响到每个人的公共卫生事件,促进不同处境的人看到其他人。在最初的应急反应措施之后,只有理性地认知这种病毒和它的来龙去脉,才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 

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的“全球看武汉”系列

自2020年1月22日开始,编辑们和志愿者就开始马不停蹄地编译和整理来自世界各地的,可能对人们应对和认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用的信息,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志愿者包括在外语、公卫、医疗等领域有专长的人士。目前这个项目还在继续,更多内容请关注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或市政厅微信公众号。

点击跳转至已经发表的部分篇目:

全球看武汉|世卫组织临时指南:医护人员不足,在家如何自救

全球看武汉|欧盟对航班传染病传播的风险评估:MERS为例

全球看武汉|新冠肺炎疫苗还要多久能上市

全球看武汉|柳叶刀:从首批感染者的临床特征窥见病程

全球看武汉|安置逝者的事项:德国法兰克福流感疫情应对预案

全球看武汉|保持冷静,接收这份疫期心理健康指南

全球看武汉|疫情之下企业如何开工: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预案 

这些编译的内容,有的来自国际上致力于疾病控制和预防的机构和地区性的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疾控中心(CDC)、欧洲疾控中心(ECDC),有的来自学术期刊,如《柳叶刀》(The Lancet),这些机构或组织都建立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专页,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也有的内容来自公益机构或网站,如美国伊利诺伊州凯恩郡的心理医生搭建的公益网站

美国疾控中心网站上专门为来自中国的旅客制作了一份中文说明

这些内容是为了补充中文互联网上现有的防疫相关知识和内容。比较系统的中文防疫内容,目前推荐WHO中文网站和香港卫生署的新型冠状病毒专题页面。

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网站上“传言和事实”部分图示

世界卫生组织(WHO)冠状病毒防疫专题

日内瓦时间1月30日下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世卫组织总部再次召集2019-新型冠状病毒突发事件委员会会议,并在会后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此同时,WHO中文页面上官方翻译的内容和图示都有所增加,包括“如何保护自己”“传言和事实”“旅行建议”等都是随手可用的资料。

香港卫生署网站上的抗疫图示单页

香港卫生署专题页面

日前,香港政府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应变计划状态已经上升为“紧急”。自2003年遭遇了SARS的肆虐后,人们倍加警惕,新型冠状病毒输入性案例在香港发现后,相关措施和信息都第一时间发布。应对冠状病毒专题页面上针对“市民”“医护专业”“院舍及学校”“业界及工作场所”还有一系列平常就可以参考的健康咨讯和指引。此外,该专题页面包含的图示也十分简明。

香港卫生署网站上的《个人、家居与环境卫生守则》可供免费下载

对于能够阅读日语的读者,日本厚生省的防疫咨讯也值得参考。即使不懂日语,利用一些浏览器自带的页面翻译功能也能看个大概。日本人对细节的注意,尤其值得平时习惯了粗枝大叶的人给自己提个醒。

日本厚生省有关冠状病毒的防疫专页(图片显示的是经Google chrome浏览器页面翻译的效果),洗手方法有针对成人和儿童两个视频。

最后,如何避免谣言对自己的影响?摇摆不定,将信将疑的时候,先看看实时辟谣平台上是不是已经有了经过专业人士分析的消息,在此推荐丁香园集疫情地图、实时播报、辟谣与防护和疾病知识一体的专题页面

丁香园辟谣和防护页面上的卡片之一

书单

虚构和非虚构,各有其表现社会现实的作用。下面这些书有的可以当作每天的睡前读物慢慢读,有的可以和孩子或青少年一起读,还有的或许会为理解这个社会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鼠疫》

“鼠疫带给同胞们的第一个感觉是流放感。”

《大流感》

大流感指的是1918至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新的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病毒星球》

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DK人体大百科》

本书不仅呈现了精美的人体正常形态结构,还包括众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基础,是一本立足于医学科学普及教育的通识书,也是青少年和家长可以一同了解人体知识的视觉图鉴。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本书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

《鼠疫与近代中国》

通过梳理栽有晚清民国期间鼠疫、霍乱等疫病的方志、档案,全面分析了引入和实行卫生制度是如何影响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的。

 《瘟疫与人》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我的凉山兄弟》

人类学者刘绍华关注了彝族男性青年到城里打工与凉山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一本医疗民族志的经典之作。

《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

人类学者刘绍华继《我的凉山兄弟》后,再次以广受歧视误解的疾病为凿,敲开一段被遮蔽的历史。麻风医生的身影穿梭全书,如同当年他们奔忙于国家政治与底层苦痛之间。他们的生命故事,交织出社会主义中国麻风防疫运动的后台样貌,乃至人道理想与革命现实难以两全的矛盾挣扎。

《高家村》

作者高默波以自己的故乡高家村作为研究对象,近距离深描了这个江西的普通农村从1949年到1990年代中期人口、教育、医疗、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和变迁。作者刻意回避宏大叙事而回归个体经验,力求站在高家村人的立场上,书写底层农民在这数十年间的真正经历和感受。

《想象的共同体》

“较古老的共同体对他们的语言的独特的神圣性深具信心,而这种自信则塑造了他们关于认定共同体成员的一些看法。”民族,乃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造物”。

《霍乱时期的爱情》

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纽约时报》 评论: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而透过这些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蔬菜的政治》

这是一本有关食物的诗集,但又不完全是谈食物。想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其中一首名为《“非典”时期的情诗》的诗作。这首诗也曾受香港艺术节委托制作成影像作品。

影像链接:https://vimeo.com/saiho/lovetimesars

《死亡地图:伦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

这是一部关于瘟疫如何创造我们今天生存的城市、世界的故事。下水道和其他公共设施的建立肇始于此。

片目

如果纪录片太沉重,换成看剧集也能对人性了解个大概。这些反应,那些借口,总得有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非典十年祭》(共5集)

很多人都在本周提到了这部凤凰卫视在2013年制作的纪录片。如果当年的你年纪还小,对非典的实际情况印象不深,看一遍能加深对当下发生的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黑死病》第一季(共6集)

故事发生在16世纪下半叶的塞维利亚,是欧洲通往美洲的门户。在一次黑死病的爆发中,塞维利亚社会上的几名杰出成员遇到了非常紧急的危险。

《切尔诺贝利》(共5集)

1986年4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人为灾难之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大明王朝1566》(共46集)

晚明时期经济发达,市井文化也算繁荣,但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尤其农民的负担很重。海瑞和嘉靖帝之间的故事,投射出帝国官吏系统面临的难题。

《最爱》(电影)

20世纪90年代,艾滋病毒向村庄袭来,在无人垂怜的死亡孤岛上,有一对惺惺相惜的死亡恋人。

《极度恐慌》(电影)

1967年,在非洲的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美国的雇佣军兵营中被一种突如其来的疾病肆虐,死亡人数不断攀升,附近树林中的白脸猴发出阵阵惊叫声。且看在传染病研究所工作的一对医生夫妇将如何救人救己。

《流感》(电影)
偷渡客随集装箱进入了城市的时候,身上已经携带了病毒。偷渡客、蛇头、医生、消防队员、上司……都是这部影片中的重要角色。有人说,“人类啊,在危机面前是绝对无法冷静的。”《终结者》系列(共6部)
这是一个未来的世界,天下已经由机器人来操控。机器人想完全占有这个世界,把人类赶尽杀绝,然而却遇到了顽强抵抗的人类精英康纳。于是,终结者机器人T-800(阿诺•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饰)受命回到1984年。人类世界能否从因为这场斗争改变原来的噩运?

虽然这个系列与当下的疫情无关,但是这个从1984年更新至2019年的系列电影涉及的心理状态与现在的情况还是有相通之处。

播客

听他们的声音,离现场更近。

《去现场》Vol.11 打往武汉的拜年电话:疫情中的年三十

主播杨一在农历己亥猪年的最后一天给几位身在武汉的朋友打去了拜年电话。这期节目通过交叉剪辑,将采访、近期新闻播报和非典公益歌曲《手牵手》交织在一起。杨一关心的是特殊时期的武汉市民,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扫码收听: 

《故事 FM》E319.五个武汉人的封城日记

怀孕五个月的桌游店主、需要照顾感冒父亲的学生、尝试用语音直播来调剂心情的剪辑师、因疫情和封城而取消婚礼的情侣、在封城前夕去往外地的广告策划。五个武汉人在疫情中心的故事,其实也是你我的故事。扫码收听: 

《主唱死了》第6期:武汉加油!

《主唱死了》由活跃于上海地下音乐现场的B哥和佳杰创立并主持,内容聚焦于与器乐摇滚有关的乐队、唱片、现场等。本期播客介绍了一些武汉的音乐以及与疫情有关的内容。

《一派·Podcast》:005 远程工作,幸福生活

延期复工、减少人群聚集是否会影响之后的工作方式?少数派创始人老麦和写作工具 Zine 的创始人路意(Louis)一起围绕远程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协作工具和沟通技巧展开讨论,碰撞出了一些奇妙的火花,也可能会对还在家的你有一些启示。扫码收听: 

《封城日志》

这是Marcast播客制作团队的特别企划,这档播客没有固定主播。每个目前身在湖北的人或者因为疫情而没能回到湖北老家过年的人,都是这档播客的主播。如果你此刻身在武汉或湖北省的其他城市,且想要和他们一起用声音记录下这个特殊时刻里自己的“个人史“,参与请关注微信公众号marcast。扫码收听: 

《声东击西》:面对传染病,谁在压制社会的免疫系统

主播徐涛通过五个采访重点关注了社会中的毛细血管——社区如何应对疫情的几个断面。在这期节目中,徐涛也和搭档杜晨讨论了:什么样的做法能让整个社会的免疫系统运转得更好,并积极对疫情做出抗击;而什么样的做法会让这种免疫行为被抑制,使得我们遭受到病毒更多的侵害。扫码收听: 

《社会人科技评论》:Episode 19: 野味肺炎:展开讲讲「野味」和背后的故事,顺带抽象一下

中华菊头蝠和果子狸是2003年非典的天然宿主和中间宿主。吃野味也可能是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原因。养了几十年爬行动物、也做过动物保护的主播汉洋,在本期特别节目中分享什么是野味,野味的问题在哪里。他认为:野味简单来说就是人类这么万年进化里发现不适合人类饲养去吃的动物。但进化这件事不是同步的,还是有些人的脑子可能没进化好,依然爱吃野味。扫码收听: 

《八分》:148. "新型肺炎",该如何处理公众信任
信任,原本就是一种最重要又最稀缺的社会资源。没有信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关于公众信任,早在当年“非典”时期梁文道就已经谈论过多次。现在,17年过去了,我们又学到了什么。
《老talk消息》:隔离日记

老编辑从武汉返乡居家隔离14天。这期间,他将每天选一个话题和大家聊一聊,已上线的节目话题涉及武汉和武汉人、两代人的战争与和解、从科学家崇拜到医生崇拜。扫码收听:

游戏

模拟的场景,帮助大小朋友理解现实。

Wunderdoktor

扮演旅行医生Wunderdoktor的角色,他的日常工作是治疗稀有和外来的疾病。探索一个充满庸医,鬼魂和令人上瘾的药水的世界。

Two Point Hospital

打造一流医院、治疗稀奇古怪的病症、管理各种棘手的医护人员,将你刚起步的医疗机构规模扩大至整个双点县。

Beholder

一个极权主义国家掌握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表面上是一个公寓管理者,其实是国家指派来监控房客,寻找一切可能威胁国家权威的蛛丝马迹。

Kind Words (lo fi chill beats to write to)

一个向真实的人写信的游戏。在舒适的房间里写和收到鼓励信。交换表情贴纸并聆听冷静的音乐。

征集&其他

有时候没人一块儿说话,或者有新想法不想忘记,那就写下来或画下来。

1月28日下午,某小区垃圾箱筒附近新张贴了一张告示。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图 

征文|“城市漫步”栏目征集“隔离日志”

也许你因是疑似病例或是密切接触者而被隔离在一个地方,也许你不是。假期延长,返工延迟,出于现在的状况,这些也都可以成为你“自我隔离”的原因。宅在家里(或一个地方)的时候,除了每天刷好几个小时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或定时定点取药和挂点滴(居家隔离者),你有没有趁机培养一个新的习惯?例如每天阅读,自己下厨,有规律地室内健身,眺望远处,或仔细聆听外面的声音。

也许你因为最近醒得早听到了平时从来没听到过的鸟叫,还把它录了下来;也许你不想听到别人吵架的声音,但这时才意识到自己住的楼房隔音真的不好;也许你从玻璃窗看向外,见到一群不愿意呆在家里的老人每天还是会聚在楼下交谈;也许你听到经过这个街区的救护车的声音有时一天4次,有时一天也没听到;也许你的孩子、你的宠物,又给了你意想不到的启发。

宅在家里,即时不是出于你的本意,也可以不是“关禁闭”,而是一次原地观察的机会。除了屏幕上的信息,看看身边的人和事物的变化,小区和门禁的变化,买菜和倒垃圾的习惯的变化。保持觉知,可能也是一种预防的途径。

投稿方式:发送“隔离日志”为标题的邮件至邮箱shenjw@thepaper.cn。

内容形式:文字和图片/视频/音频的组合。

字数和其他:1000字以上,5000字以下。图片数量:20张以内;视频、音频:10条以内。

截止时间:暂时没有截止时间,等到大家都“出关”了,也就可以截止了。 

线上征集|武汉“隔离”艺术计划

武汉合美术馆决定面向全网征集,在特殊时期发动全网力量将这次经历做成一场线上艺术计划 —— “隔离”。

征集内容:以疫情为背景的创作作品、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征集类型:架上作品、装置艺术、手绘稿、漫画;短文、散文、诗等文字或图文形式;海报、照片、视频、音乐、动画作品等,保证上传作品为原创作品。

投稿邮箱:1773115358@qq.com,作品投稿请注明【姓名+职业+介绍文字+联系方式】

截止日期:即日起直至战胜疫情为止

合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将根据投稿类型,不分先后顺序,择优在平台进行发布。作者享有作品著作权。

详情请关注合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展览档案|疫症都市:既远亦近

2019年上半年在香港大馆举行的这档展览,集中探索疫症的心理与情感面向,尤其是与人及其生活方式相关的方面。展览的历史部分探讨腺鼠疫的历史背景,揭示这些事件与香港的关係,以及对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的永久改变。

该档展览由卫尔康基金会(Wellcome Collection)呈现,他们自2018年9月发起了为期一年的“疫症都市”国际文化项目,在纽约、日内瓦、柏林和香港四地策划了展览、艺术家驻地、互动叙事、广播节目等各类公教活动。详情请关注卫尔康基金会官网。

    责任编辑:吴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