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精选︱高晞:世界历史上的疫情与应对

高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2020-01-29 14:38
来源:澎湃新闻

疾疫与人共生共存,以复杂而微妙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的演化。霍乱、天花、鼠疫……人与疾疫相互博弈而共同塑造了历史。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晞做客澎湃问吧,就全球疫情史的相关问题与网友进行互动。私家历史精选部分问答,以飨读者。

南京恋吧:100年内,哪些国家发生过大规模疫情?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是怎么产生的?

高晞:100年内爆发的大规模疫情有些是全球性的,比如1918年至1920年西班牙流感就是席卷全球的重大疫情,死亡人数千万;1957年至1958年的亚洲流感,死亡人数超过二百万;1957年至1958年的香港流感,死亡人数接近百万,1961年至1975年的第七次霍乱等,这几次疫情都是全球性传播、大面积感染、大规模死亡。此外,比较大的疫情有1899年至1923年的第六次霍乱,集中在欧洲、亚洲和非洲; 1911年中囯哈尔滨的鼠疫、1974年印度的天花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大规模爆发的疫情依然在危险人类的生命,2010年爆发海地霍乱延续至今,截止到2017年的统计,死亡人数达9985;2013年西非埃博拉导致11300人死亡,2015年印度猪流感爆发,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野生动物的病毒如何产生,应该是野生动物学和病毒学专家回答的问题,资料显示我国脊椎动物可能携带37万多种病毒。

Titanium:有哪些疫情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人类从瘟疫中获益多还是受害多?

高晞:有哪些疫情彻底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历史学家认为公元2世纪左右“安东尼瘟疫”对罗马帝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4世纪的黑死病影响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兴起,也有中国历史学家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因为瘟疫爆发在与吴刘联军刚交战便败退。但是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绝不可能是因为一场瘟疫,必定还涉及其他诸多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历史上爆发的瘟疫的确使人类社会付出惨重的代价,造成无法比拟的危害,但瘟疫也使人类获得对新疾病的认知,发明对付疾病的新方法和新药;生命价值观发生改变,国家建立捍卫生命和维护健康的新机制,教会人类懂得与自然界和动物相处的原则等,这些都是大规模传染病教授给人类的知识。因为流行病是与文明同行的。

飞雪☆:教授,瘟疫作为一种突然性的灾难,对人类文明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历史上人们在思想上、宗教上如何来解释这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威力。瘟疫造成的人道灾难和社会冲击,人类又是如何恢复、反思、弥补的呢?瘟疫又在人类历史重大转折节点上曾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高晞:对于灾难性的瘟疫,古人往往会从“邪恶”或“罪恶”的角度阐释,比如说1世纪罗马爆发的致命的“安东尼瘟疫” ,罗马人认为是军队洗劫塞琉西亚开始的,这是一个亵渎的行为,是阿波罗神庙释放出的有毒热气导致的。15世纪末欧洲人在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将旧世界的疫病,黄热病、天花和麻疹等疫病传染给了当地人,导致90%以上土著居民死亡,从而征服了新大陆,16世纪梅毒肆虐欧洲时,欧洲人认为这是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来的,是美洲人对欧洲人的报复。

古代社会的处理瘟疫方式是隔离(驱逐出村、或安置远离乡镇的郊外空屋)、焚烧尸体;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开始洗澡、洗手;近代社会发明用了公筷、戴口罩;疫情爆发时调整交际方式。制定贸易新规则,比如港口检疫,对货物和外员人员进行检疫,1374年威尼斯首先颁布法规,规定所有进出威尼斯的客商,若有感染或有感染嫌疑的商人一律不许进城,其他意大利城市也照例而行。1377年,在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拉古萨共和国首先规定,所有被疑为鼠疫传染者,必须在距离城市和海港相当距离的指定场所,同时是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环境里停留至30天才准入境,后延长至40天,称为四旬斋(Quarantenaria),即为今天的海港检疫。1383年,法国马赛正式设立海港检疫站。

瘟疫可以对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也促使人们反思生命的价值,启发医学家探究致病原因,产生新型的学科,比如细菌学、流行病学的概念兴起、统计学调查方法的广泛应用、人口普查和疾病谱的出现。由霍乱而导致水资源的控制和水质量的监督管理、疾病研究的社会学取向等。瘟疫在人类历史重大转折节点上扮演的角色可参看前面回答。值得补充的是,SARS事件,不仅推动了中国公共卫生预防与应对机制改革与完善,而且将医学史、公共卫生史和医学社会史的研究从一个隐性的研究领域,推到了学术研究的前台,成为一门显学,越来越多地受到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史蒂芬·约翰逊著,熊亭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年

幼麟:历史上有哪些疫情防治会给这次肺炎防治提供经验借鉴?

高晞:历史上有些对付疫情的方法与措施值得了解与借鉴。

1、比如对付麻风的方法是隔离,早期是将患者驱逐出境(乡镇),近代以来是建立麻风病院,将患者集中在规定地区疗养,禁止与外人接触。2、急性和大规模传染病突发时采取强制性封户或者封城,阻断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比如1911年东北发生的鼠疫事件,伍连德采取的就是切断由东北进入山海关的火车,将疫情首先控制在东北地区,防止疫病散播至关内;1665年英格兰德比郡的小镇来姆(Eyam)爆发鼠疫时,镇内居民主动封城,不让外面的人进来,也不让里面的人出去,以中断疾疫外传,全村350多人有260人死于这场瘟疫,这所被历史学家称为“瘟疫之村”的村民以自我牺牲的壮举,使附近地区的疫情得到控制,邻村的居民获得生机(赵秀荣:《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00页);也有感染的患者和家庭在家自我封闭;或者是建立专门时疫医院,集中接待传染患者,专门治疗,并与医院其他患者隔离。3、建立严格的检疫的制度,这点前面已有回复。4、接种疫苗,历史上持续爆发的天花,导致的总体死亡人数远远超过鼠疫,死亡率高达25%。自宋代以来,中国社会采取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亚洲其他国家和阿拉伯医生也会此方法,18世纪前后人痘接种法传到欧洲,1796年英国人痘接种师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术,成为有效对付天花的无害疫苗,但当时人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此疫苗的作用与重大意义,英国议会立法强制推行接种疫苗。疫苗接种的方法有效防治诸多传染病的爆发,20世纪之前危害社会与人群的斑疹伤寒、白喉等传染病得到控制。5、每次疫情爆发,伴随而来的另一场隐性瘟疫:流言、谣言和迷信、非科学的所谓民间疗法的传播,这些社会性疫病,其传播速度更快、感染人群更快,其危害并不见得比生物性疫情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易造成社会恐慌;因而防治疫情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信息透明、科学知识普及和及时的防治方法指导。

ZoeJi:全球疫情史作为史学的崭新领域,其创生有何契机,是否有论著、综述进行较为系统的学术史回顾?

近期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认知特色进行了发声。其中我关注到了科技社会学中主攻健康的领域,故而产生疑惑:疫情史中对于公共卫生防御机制、公共卫生知识体系的研究,与科技社会学中的相关研究相比,有何异同?史学的专业特色如何体现呢?

高晞:谢谢您的提问,全球疫情史并非是史学的新题目,自2003年SARS事件以来,国内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学者就此题目已相当的多出色研究成果,国内学者集中在中国瘟疫史研究,代表者有余新忠先生的:《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和《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梁其姿先生的《面对疾病》和《麻风》。全球疫情史研究专著不多,多是翻译著作,有饭岛涉的《鼠疫与近代中国:卫生的制度化和社会变迁》、罗芙芸的《卫生现代性》、张大庆的《近代疾病社会史》。可参看我前面贴出来的书单。

与科技社会学研究不同的是,史学界的学者比较关注近代以来中国公共卫生史的研究,历史研究还是偏重史料的收集(尤其近代以来西文的医学与疾病报告、地方式档案)、分析与整理,从复杂的历史陈述中清理出历史的事实。

梁其姿著作《面对疾病 : 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

七七八八:请问历史上大规模的疫情从发生原因有何特点,哪些教训是重复的?又有哪些经验,在解除疫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晞:历史上疫情发生一般有几个方面原因:

1、战争:军队和营房往往是疫病的重灾区,战乱会导致地方性疫病,流动的军队就是一个移动的大病菌,此外现代战役是常会使用细菌战,瘟疫成为战争的武器。2、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3、自然灾荒,伴随着地震、水灾、旱灾和饥荒等自然灾害的结果,一定是疫病大流行。4、古代世界的商人、传教士、信差和游客推动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同时也会导致大规模的疫情,黑死病就是典型的例子。5、民间习俗和饮食习惯。

哪些教训是重复的?吃野生动物,是从来都没汲取的历史教训。从古至今,诸多大规模的传染病都由动物引起,并由动物传播到人。1988年上海发生甲肝,就是因为上海习惯吃启东的毛蚶,导致那次疫情,感染人数超过了30万,毫无疑问是一次罕见的特大公共卫生事件。SARS事件也是由于滥食野生动物引起,此次武汉冠状病毒依然出于同样的原因。

经验:一、14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之后有两项重要措施一直沿用至今,并能有效地起控制作用,1、1383年,法国马赛正式设立海港检疫站;2、政府设立一个委员会专门监督指导收尸、殡葬、戒备外来船只、隔离、呈报病情等事项。二、卫生立法、设立隔离场所和收容机构,隔断疫情,救助患者。三、国家卫生动员和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卫生海报(现在网络宣传)、预防指导手册(洗手、口罩、公筷、消毒等)。四、预防学和卫生统计学兴起。五、传统中医有针对性的抗疫方子、现代有针对性的疫苗。

飞翔的兔子:在疫情扩散的时候,中国古代王朝都会采取哪些措施化解?有没有专门管理疫情的机构?

高晞:中国古代王朝基本没有专门的措施,“遇有疾疫,不特各人自谋医治,自为保卫,地方官府尤必代为之计,使合境之人同登寿域而后已。较中国之施医设局,任人自便,来者听之,不来者勿强不同”。一旦疫情爆发,会派“太医”去地方观察,要求地方政府代为处理,地方政府会设立“别坊”、“养病坊”和“疠人坊”接收患者,或者“民疾疫者,舍空邸第,这置医药”,大多情况下,主要依靠民间力量或是宗教团体设立临时医院接收治疗患者,近代上海一旦遇到疫情,就会出现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共同设立的“时疫医院”。

耳畔如厮:教授,14世纪的欧洲鼠疫最终是怎么停止的?病原找不到新的宿体,才会结束吗?

高晞:关于进一步规范世纪欧洲鼠疫的消失,医学家有多种假设和历史学家也有多种解释,基本而言,病种由黑鼠经贸易传入,再经褐鼠扩散,但棕鼠没有传染功能,病种就此死亡。历史学家认为鼠疫的消失与欧洲各国有组织地进行集体性防疫措施有关,欧洲当时实行最严历的隔离制度:患者隔离、村庄隔离、外来人员隔离、往来货物隔离。但是鼠疫袭击欧洲时间长达四百余年,直到18世纪才在欧洲消失。关于黑死病可参考弗郎西斯·艾丹·加斯凯著、郑中求译《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

《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英]弗朗西斯·艾丹·加斯凯著,郑中求译,华文出版社2019年出版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