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南过去一年的精彩故事,你都看过吗?

2020-01-23 10:01
上海

原创 玛格南图片社 MagnumPhotos玛格南图片社

新春将至,我们精选出过去一年中玛格南微信中最受欢迎的20篇故事,与大家一起回顾2019。

玛格南图片社2019年度图片

意大利,西西里岛,2019年

© Harry Gruyaert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2019年度图片由现任图片社主席托马斯·德沃夏克(Thomas Dworzak)挑选。这批图片集合了过去12个月中,活跃在摄影界的玛格南摄影师们的作品,一人一张,是对过去一年全球状态精辟的视觉回顾。

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之际,

随玛格南作品回顾历史

西柏林民众在柏林墙前示威。

西德,柏林,1989年

© Gilles Peress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摄影师们的足迹,曾踏遍东德和西德,记录冷战期间的日常生活、军事化、社会运动和重大事件。在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之际,作家达伦·安德森(Darran Anderson)回顾玛格南档案库中记录柏林墙的作品,探讨柏林曾经的分裂。

权力与镜头:Gregory Halpern的摄影思考

洛杉矶及周边,出自项目《ZZYZX》。

美国,2008-2015年

© Gregory Halpern | Magnum Photos

摄影师格雷戈里·哈帕恩(Gregory Halpern)于2018年成为玛格南提名成员,来自纽约州的他长期从事摄影教学和系列拍摄,作品往往以摄影集的形式集结出版,其中最广受赞誉的《ZZYZX》在2016年由Mack Books出版。我们与哈帕恩深入探讨了他的摄影实践,理解他投身世界的方式。

在街头遇见玛格南

旧德里火车站一个不寻常的安静时刻。车站和周边地区通常非常拥挤,交通经常陷入停滞。

印度,旧德里,1983年

© Steve McCurry | Magnum Photos

摄影集《Magnum Streetwise》对玛格南图片档案进行了深入挖掘,展示过去70多年里那些帮助定义街头摄影的作品。从玛格南联合创始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早期作品到2019年的创作,街头摄影的洪流一直贯穿着玛格南图片社的心脏地带,直到今天。

其中有以街头摄影而闻名的摄影师们,如艾略特·厄威特(Elliott Erwitt)、布鲁斯·吉尔登(Bruce Gilden)和马丁·帕尔(Martin Parr),当然,也包括那些并不视自己为街头摄影师的成员们。《Magnum Streetwise》以摄影师和多样主题作品为基础,融合了有见地的文字与拍摄趣事。

这一摄影集不仅探索了玛格南作品,还探讨了在不同时代,摄影师们是如何在概念及实操方面处理休闲场所、市场、旅行等常见主题,并同时诠释巴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地。

罗伯特·卡帕镜头下,三十年代的中国

中国,西安,1938年5-6月

© Robert Capa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 Magnum Photos

在玛格南图片社于1947年正式成立之前,就有不少后来成为玛格南成员的摄影师们来到中国进行拍摄。最早期的作品可追溯到三四十年代,当时玛格南联合创始人罗伯特·卡帕和布列松因摄影任务首次造访中国,自此开启了之后玛格南与中国之间的不解之缘。

过去八十多年里,玛格南图片社长期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玛格南摄影师也见证并记录着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玛格南图片社通过《玛格南摄影师在中国》系列文章,呈现中国数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我们深入挖掘玛格南图片社档案,精心选出一批罗伯特·卡帕于三十年代在中国拍摄的黑白照片。当时,同为战地摄影师的伴侣格尔达·塔罗在西班牙内战中不幸去世,此后他便从西班牙来到中国。卡帕的作品充满历史意义,通过这位摄影大师的镜头,我们得以重见那段特殊的岁月。

定格“垮掉的一代”

“Cock&Bull”咖啡馆的安静片刻,这里很受“垮掉派”诗人的欢迎。美国,纽约,1959年

© Burt Glinn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摄影师伯特·格林(Burt Glinn)的摄影集《垮掉的一代》(Beat Scene),汇集了许多首次面世的照片,深刻透视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标志性的亚文化。这些图片在R|A|P机构与Burt Glinn的遗孀Elena合作摄影师大型回顾展时被挖掘出来,捕捉了“垮掉的一代”精神。主题元素包括音乐、舞蹈、艺术家、艺术、浪漫和“垮掉派”社区,不仅有黑白作品,还有70多张彩色照片。

这些影像难能可贵,其中内容成功地将“垮掉的一代”的原始能量传递给观者,这是前所未有的概念。

Bruno Barbey眼中的摩洛哥色彩

穆斯林圣地,苏丹穆莱·伊斯梅尔陵墓(Moulay Ismael Mausoleum) 摩洛哥,梅克内斯,1985年

©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摄影师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是瑞士裔法国人,生于摩洛哥。他曾在拉巴特、塞拉、马拉喀什和丹吉尔等不同的摩洛哥城市生活。巴贝在其个人著作《我的摩洛哥》(My Morocco)的序言中曾提道,那里是“一片异常平静、时间几乎凝固的土地”。

“在这里,摄影师有时候很难完成工作,因为他必须学会融入那些墙壁。由于随之而来的诸多风险,摄影师必须抓拍,否则就只能以无限的耐心长久地等待。因此这些照片是无价的……关于摩洛哥的记忆,只能带着敬意捕捉下来。”

——Bruno Barbey

布列松镜头里的四十年代中国

学生们在游行队伍中跳着秧歌。传统上,中国北方的农民会在收获季节跳秧歌。后来,秧歌被解放军采纳,跟随他们的足迹,传遍全国各地,变得非常受欢迎,许多产品都以“秧歌”的名字作为广告。

中国,上海,1949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成立后,联合创始人布列松曾在1948和1950年间旅居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1948年12月,为完成《LIFE》杂志的摄影任务,布列松首次来到中国,在这里居住了十个月。

当时,他主要在北京和上海拍摄,捕捉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关键时期。后来在1958年,布列松还曾又一次回到中国,考察和体验十年间的变化。

Richard Kalvar的街头摄影

拆除中央市场。

法国,巴黎,1972年

© Richard Kalvar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摄影师理查德·卡尔瓦尔(Richard Kalvar)认为自己的摄影手法“更像诗歌而非新闻摄影”。卡尔瓦尔的摄影集,比如《Earthlings》和《Photo Poche》与《Photofile》摄影书籍,捕捉了人性固有的奇特性,并聚焦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模糊性。

“有时我会拍下一大堆照片,结果第一张就是合适的那张,不过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很多时候,都是接近最后几张才成功。”

摄影与电影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咖啡厅

瑞典,马尔默,1982年

© Harry Gruyaert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和电影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玛格南联合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跟瑞士演员英格丽·褒曼之间的一段感情,让他得以走进1946年电影《美人计》(Notorious)的幕后进行跟拍,玛格南第一批“on set”(聚焦片场)的作品就此诞生。

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玛格南摄影师深入电影片场 玛格南摄影师和电影之间向来是“礼尚往来”的关系。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电影摄影师和导演会将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视为灵感源泉,而摄影师们也从影片中获取灵感。

那位在“偷看”的玛格南摄影师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55年

© Elliott Erwitt | Magnum Photos

在玛格南摄影师艾略特·厄威特(Elliott Erwitt)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乐善好施的窥探者身上的那种兴奋与激动。这指的不只是摄影师,还包括观众,往往也适用于拍摄对象。

他对窗户的抓拍好比视觉诗歌,主题是看与被看。每天,投射在我们身上的扫视形成了无声的对话,体现着一种既定的永恒。

开学第一天

中国,上海,1993年

© Stuart Franklin | Magnum Photos

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九月都是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对很多人来说,九月的到来意味着漫长暑假的结束,意味着要回归日常生活,回归课堂点名,当然也有下课冲向操场的兴奋或是冷汗。

玛格南档案库中题材广泛的学校主题作品表明,各国或许有着不同的办学体系,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九月唤醒的是新学期开始的回忆,继而成为重新开始的好机会。

解读布列松的拍摄原则

The Var公寓

法国,赫雅斯,1932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阿格尼丝·赛壬(Agnes Sire)曾担任布列松基金会主席15年,在此之前,她在玛格南图片社拥有20年的工作经验。基金会成立之初,赛壬便加入,与著名摄影编辑兼出版商罗伯特·德菲尔(Robert Delpire)共同打造档案库。赛壬对布列松的摄影了解得非常透彻。

通过这篇文章,她的话语带读者进行一场“打卡之旅”,解析布列松拍摄方法的核心特征。

你睡了吗?

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康尼岛,1985年

© Ferdinando Scianna | Magnum Photos

睡眠和做梦是两大生命之谜。玛格南摄影师费迪南多·希安纳(Ferdinando Scianna)曾写道,“人们一直以来都在问,为什么要睡觉?” 在其著作《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睡去,眠中可能有梦》,1997年)中,希安纳展示了自己三十年来对睡梦的探索,这是他在翻查档案、寻找一张底片时才发掘的主题。

他写道:“就因为这个特殊机缘,我才发现我有很多照片拍的都是睡梦中的人,而且自开始从事摄影以来,我就一直在拍这样的照片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给予我的机会。”

伊斯坦布尔:百名之城

斋月期间,蓝色清真寺外。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2001年

© Alex Webb | Magnum Photos

数百年来,伊斯坦布尔的城墙庇护着复杂的多元种族与文化。从拜占庭到新罗马再到君士坦丁堡,这座称谓丰富的城市曾是渐进多元主义的标志,一直以来不断重塑自身。

近年来,玛格南摄影师亚历克斯·韦伯(Alex Webb)以充满诗意的摄影手法,持续记录该城的悠久历史和迷宫般的街道,并将系列作品命名为“百名之城”(City of a Hundred Names)。

玛格南在片场

Josef Koudelka与《尤利西斯的凝视》

电影《尤利西斯的凝视》外景拍摄,驳船上的列宁头像道具。

罗马尼亚,康斯坦察,1994年

© Josef Koudelka | Magnum Photos

1995年,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作品《Ulysses' Gaze》(尤利西斯的凝视)上映,评价好坏参半。

玛格南摄影师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曾明确地表示,“十五年里,我没有为别人工作……从不接受任何任务,从不为了钱而拍摄。”那么,他是为何会被这部电影吸引,并答应跟组拍摄,记录幕后花絮呢?

捕捉一天中最迷人的光影

第16街和第10大道交界处,切尔西市场外。

美国,纽约,2017年6月20日

©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清晨与黄昏时刻,太阳或刚刚升起或开始落下,低悬在天空中。阳光暗红,影子拉长,万物笼罩着一层温暖的金光……

这是影像界的“黄金时段”(golden hours),此时漫射效应最为明显,阳光也需更加地深入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是许多摄影师心中的“魔法时刻”。

2017年夏天,玛格南摄影师齐聚纽约召开年度大会时,他们当中许多人在每年日照时间最长的这几天中,拍下了“黄金时段”的景象。

“我们都在两性之间找到了爱的新维度”

美国,纽约,布里奇汉普顿,1990年

© Elliott Erwitt | Magnum Photos

艾略特·厄威特(Elliot Erwitt)对复杂的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对“情侣”这一谜团的着迷,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我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不时陷入爱情之中——有时幸福,有时则不然,”这位玛格南摄影师说道,“在我最钟爱的消遣......摄影中,自然而然地,我也拍摄了很多围绕这个主题的作品。”

在21张玛格南图片中,寻找活珊瑚橘色

埃及,亚历山大港,1993年

© Harry Gruyaert | Magnum Photos

2018年年底,彩通色彩研究所(PANTONE Color Institute)发布了2019年的代表色:活珊瑚橘。

玛格南摄影师们拍下的影像中,也有不少活珊瑚橘色。从波特·格林(Burt Glinn)镜头下的纽约彩色圆盘、格奥尔基·平克哈索夫(Gueorgui Pinkhassov)捕捉的迷人晚霞,到马丁·帕尔(Martin Parr)拍摄的阿尔巴尼亚独特建筑,我们挖掘了玛格南摄影师的不同记录,带你踏上一场活珊瑚橘的视觉之旅。

在玛格南摄影师的镜头中,遇见春天

花园与风景,出自《The Pleasure Principle》(《愉悦法则》)

英格兰,坎布里亚,1989年

© Chris Steele-Perkins | Magnum Photos

随着冬意逐渐褪去,花园也渐渐苏醒,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从冬天的萧瑟景象到夏季的花团锦簇,花园为摄影师的想象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历史上,花园既见证着沉思冥想和激进的身份政治,肆意生长的野生植物,和被人为修剪后的秩序感,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感谢大家过去一年来,

对玛格南图片社的关注与支持,

原标题:《玛格南过去一年的精彩故事,你都看过吗?》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