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大诗人里尔克与心理学、女性主义有何关联

秦斯棠
2020-01-23 16:46
来源:澎湃新闻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伟大的德语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的书信集,写于1903年到1908年期间。这本小书自从1938年被诗人、翻译家冯至译介到中国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渴望成为诗人或者从事写作事业的青年,慰藉了无数脆弱、敏感、孤独的心灵,就像冯至写于1936年里尔克十周年祭日的文章里所言:

“里尔克是一个稀有的书简家,他一生在行旅中、在寂寞中,无时不和他的朋友们讲着最亲密的话——不但是和他的朋友们,和许多青年:年轻的母亲、失业的工人、试笔的作家、监狱里的革命者,都爱把他们无处申诉的痛苦写给他,他都诚恳地答复。几年来,这几册书简每每是我最寂寞、最彷徨时候的伴侣。”

多年来,冯至翻译的经典汉译本被各家出版社多次再版,三联书店、上海译文……直到最近世纪文景又推出了全新版本。趁《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新版本面世之际,上海思南书局·诗歌店开幕系列活动也迎来了最后一场:“居于幽暗:青年诗人谈《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活动主题来源于里尔克的诗句:“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这叫作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

讲座现场

里尔克与心理学

青年诗人夏超现就职于某互联网心理学科普平台,他坦言里尔克和这本书对其影响至深。2006年夏超第一次买到《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当时他正在读高三,写诗已经有几年了,是一名马上面临高考的理科生,还在犹豫今后是否要走文学的道路,就在这时,里尔克出现在了他的生命之中。“这本书陪伴了我三年,到最后都翻烂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而写的。”夏超说。

里尔克1875年出生,写这些信的时候是30岁左右,而收信的青年诗人不到20岁。夏超认为《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的第一封信对那些在文学道路上刚刚起步的青年人最有指导意义,他当年就受到这封信的极大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夏超在公司组织的读书会上又重新读了里尔克的这本书,不同之处是这次采用心理学的视角。事实上,作为诗人的里尔克也的确与心理学存在联系。

“在我刚刚接触心理学读物的时候,发现很多心理学书里都提到过里尔克。”夏超不知是何原因,直到他后来读到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Irvin D.Yalom)的名著《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才发现欧文·亚隆年轻时也曾受惠于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并且模仿里尔克,把自己毕生关于心理治疗的经验总结写给那些新一代的心理治疗师。“所以可以说,里尔克这本书的影响弥漫到了心理学的领域。”

里尔克在书中的第七封信里谈到“爱”:“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夏超认为,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里表达的观点和里尔克异曲同工。“在他们看来,爱不是一种冲动,不是我要和谁谁谁结婚,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艺术。”

里尔克与心理学的这种关联其实并非巧合。“里尔克一生中有过很多女人,在他24岁的时候遇到了传奇女子莎乐美,而莎乐美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女学生,所以其实里尔克当年对精神分析这套东西非常熟悉,甚至在他和莎乐美的通信中,喜欢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谈他和女生之间的关系。”夏超说。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里尔克与女性主义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青年诗人李琬最早接触到里尔克同样是在上中学期间。她当时读了北岛为里尔克写的“诗歌传记”《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收录于《时间的玫瑰》)而初识里尔克,后来上大学后因为专业原因必须要读冯至、卞之琳,自然也就绕不开里尔克,因为正是他们最早把里尔克译介到中国来。

“里尔克特别打动我的一点,就是他特别强调‘工作’,强调日复一日的忍耐,这种诗人形象和我们流俗印象中那种放浪形骸的诗人形象有一个很大的反差和变化。那么,里尔克塑造的这种忍耐的、默默工作的诗人形象,在形势危急的1930年代、1940年代,也成为很多中国诗人推崇的工作态度。”李琬说。

李琬认为,“居于幽暗”是里尔克给中国诗歌引入的一个新的声音。“他把苦难、贫穷等负面经验变成一种正面的、能够去激励自己的价值,这也是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相吻合的。”

除此之外,李琬还着重谈及里尔克对于“性别”的看法等等。比如里尔克在书信里写道:“如果妇女将来把这‘只是女性’的习俗在她们外在状态的转变中脱去,随后那从痛苦与压迫力产生出的妇女的‘人性’就要见诸天日了,这是男人们现在还没有感到的,到那时他们将从中受到惊奇和打击。有一天(现在北欧的国家里已经有确切的证明)新的少女来到,并且所谓妇女这个名词,她不只是当作男人的对立体来讲,却含有一些独立的意义,使我们不再想到‘补充’与‘界限’,只想到生命与生存——女性的人。”

紧接着李琬的话题,夏超又补充介绍了一些里尔克与女性主义的关系:“事实上,里尔克当时和北欧的一些女性主义者都有往来,他在28岁时还被邀请到瑞典去了解女性主义运动。那是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里尔克已经隐约感受到人们以往对于性别的刻板理解正在被撼动,并且在文字中也表达了出来。如今我们对于一些女性主义观点可能会觉得稀松平常,但早在20世纪初,里尔克就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可以说是很难得的。”

随后,青年诗人秦三澍、砂丁、蔌弦、甜河也分别谈了《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的相关内容对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教益和影响。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