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看书?那就打开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吧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2020-01-21 16:10
来源:澎湃新闻

原以为演员胡歌是来救场的,后来发现是锦上添花。最近B站推出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火了,胡歌的讲述、读书人的故事,都挺好。

有人还评论:始于胡歌,终于内容。

《但是还有书籍》胡歌

《但是还有书籍》的题名来自于波兰诗人米沃什的一首同名诗歌,片子以极尽温柔的方式叙述了与书相关的故事,没有死气沉沉掉书袋,仅如一场书迷的小型嗨趴,聊的都是有趣的闲磕儿,抑或是把书籍比喻成冬夜里冰冷的小手偷偷揣进男友的裤兜,有迷人的温度,对书籍的纯粹热爱是这部纪录片给人的直感。

按总导演罗颖鸾的话说,片子节奏迟缓,希望比较治愈系,看的时候可以让人安静下来,使人获得一些力量和慰藉。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我们希望以这个片子,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向编舟者致敬,为爱书人点赞。”总导演罗颖鸾在导演手记中写道。

这个出生于1989年的导演,她自己也酷爱读书,更喜欢书圈子里可爱的人,自然就想做这样的片子,她也很可爱地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整个过程就是“可劲地让自己高兴”。

“一本书,可以收获好几个故事”,几集的内容,罗颖鸾觉得,“只是这个时代阅读图景的冰山一角”,爱书人、做书人的有趣可爱是“道不尽的”。她希望片子“成为一枚火石,点燃更多人对于书的兴趣”。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首集《书海编舟记》,镜头对准的是编辑和译者,三位人物分别是“豆瓣秃顶会会长”、后浪文学主编朱岳,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以及北大外国语学院老师、《百年孤独》译者范晔。拍得趣味横生。

朱岳曾在《我们分到了土地》一文中写道:我们做出版,不能总是靠利用人性的弱点去发大财,而是要去认识、弥补和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这才是我们的天职所在。我们或许是夕阳产业的弱势群体,但同时也是文化的守护者和创造者。

罗颖鸾偶然看到这一篇,认为这是可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文字,看过之后有“打满鸡血”的感觉。

编辑也需要一种与时间赛跑的耐力。

“编辑这个行业,时间和质量是成正比的”,除了要不遗余力挖掘好书,干坐冷板凳,还要有敏锐的眼光,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十八年的俞国林从《读史阅世六十年》一书中发现了郑天挺西南联大的日记摘选,经确认确实有几十本日记的存在。历经种种周折,他多次拜访先生的儿子和家人,前后花了13年,经过七八遍校对,终于在2018年出版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日记从1938年到1946年,几乎贯穿整个西南联大时期,不仅是一本郑天挺的个人日记,更是一部全面的西南联大史。

2018年,罗颖鸾做过纪录片《书迷》,这是一部更为“书圈化”的片子,从做书、开书店、淘书、贩书人四个角度去讲述那些专业“书迷”的故事。虽然上线后挺受欢迎,但从网上观众反馈来看,都有点意犹未尽,于是后来就有了《但是还有书籍》。她希望《但是还有书籍》的受众可以在书迷的基础上做一些突破,围绕着书的生态多拍一些普通的读书人。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讲的就是书籍和爱书人的奇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特别纪实。

上海一对80后夫妻lulu和蜗牛,从租书、图书漂流到快闪移动书店,他们一直尝试以好玩的方式勾起人们对书的乐趣。他们也热爱旅行,于是有一个更妙的做法,载一车精心挑选的书,与心爱的人一起,开一辆书车漫游中国。一路旅行,一路开起移动书店。他们也许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不经意出现,咖啡馆前、音乐节上、水果摊间、菜市场里,让人们不经意与书籍邂逅。

“片子里面讨论的不管是书籍还是阅读,也不管是书迷们手里那些厉害的书,你们坚守的精神阵地,其实也可以是普通人疲惫生活中的一种慰藉。”罗颖鸾对记者说。

2019年5月,在《上海书评》刊登的《闲话“眠雨堂镇库之物”》一文中,作者陈晓维这样写道:

“大概很多人并未注意到这件拍品。拍卖当天,场面寂寥。只有右前方长发飘逸的胡从经先生和我两个人举牌。马未嘶鸣,战犹未酣,即以三万元落槌。眠雨堂镇库之物竟归我有。我何人哉,得以微尘附之华岳。

结了账,从国际饭店出来,天已全黑。我怀抱这部开本硕大的宝物,踏着月光,唱着歌,步履迷踪,如上将凯旋,找不着北了。”

罗颖鸾为文章结尾叫好,她强调说:“这个人真的值得拍,文字看起来就是津津有味的。”

《但是还有书籍》播出后获得了B站评分9.8、豆瓣评分9.3。如此高分一来说明爱书的人其实不少,二来也给了片子肯定,这样不光关注书籍,还关注书籍背后的编辑、设计师等等,观众确实都很有兴致。

因纪录片播出,片中出现的书籍也受到关注,在电商平台突然热销。在第一集上线三天后,《寂寞的游戏》在后浪淘宝店就卖出700多本,当当上断货,紧急加印了8000本, 而《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也一度断货。网友们表示,没想到书籍类纪录片也有这么强的带货能力,有很多人称这个片子为“大型种草机”。

最令罗颖鸾意外的是,她只是想拍一部可爱的有趣的纪录片,怎么大家看完都感动得哭了?

《但是还有书籍》海报

【对话】

澎湃新闻:痴迷于书的人会在自己的一个空间里遨游,应该不太好聊天吧?

罗颖鸾:(笑)最大感受应该是时刻感觉自己是一个文盲!(采访中)都是那种读过很多书的人,他们随便报出一个名字来,我都要想一下到底是谁,很多都是不知道的名字,所以前期准备工作少不了,至少要具备跟他对话的能力。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你刚刚说的,书迷的独特性,好像是存在另外一个世界当中的。拍摄时进入状态比较慢,但我觉得那种状态也挺好的,毕竟是真实的状态。比如第一集朱岳老师去豆瓣书店和店主轻松打招呼,那段特别逗,读书人面对镜头这样一种局促的状态立马就表现出来了,很可爱。

澎湃新闻:所以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罗颖鸾:前期做了大量的纸面调研,把书和能搜到的报道基本上都看了一遍。不光人物,针对每一集的主题,我们也买了各种各样的书,统计下来会有上百本书了,也会走访很多的圈内专业人士,或者百事通一样的人物。

比如说拍陈晓维,他自己写了三本书,《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好书之徒》《书贩笑忘录》,我们把三本书都看了,也有意外收获。在《好书之徒》中,里头有讲到张充和在美国的一个徒弟薄英为她的书做设计,后来薄英也成为了我们片中的一位人物,借此探讨纸质书之美这样的一个话题。

澎湃新闻:选绘本应该是你自己的偏好吧?

罗颖鸾:没错,我本人自诩是一个绘本爱好者。我还是一个麦兜铁粉,希望可以以公谋私,去拍摄我的偶像——谢立文和麦家碧夫妇。我们真的去联系了麦兜他爸妈和几米,但因为他们本人都比较低调,并没有接受拍摄。现在想来,最初的受挫是一次塞翁失马,我后来才知道,原来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厉害的绘本创作者;我原本以为大陆的绘本不过是这十几年来才兴起的一个书籍类型,却没想到,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有前辈在做这件事了,而且做得这么棒。

经由粲然老师介绍,我先后接触了向华彭懿熊亮蔡皋等国内知名的绘本创作者。而在与他们长谈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做绘本的人真的都是特别纯粹可爱、有赤子之心的一群人,像是李欧·李尼奥笔下的田鼠阿佛!各有各的有趣可爱,每个人的故事都足以拿出来做一个单集。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画家蔡皋

蔡皋的散文集《一蔸雨水一蔸禾》里,有一篇文章我特别喜欢,叫《花开在雨缝子里》。她说有一位音乐老师说她是从“雨缝子里走出来的人”,这个比喻一下子就打动了我。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我们每个人都有从滴着雨水的屋檐下跑过去的经历吧,但每当我们瞅好时机冲过去时,却总会被一大坨雨滴个正着。而蔡皋老师却是那个永远可以轻盈地穿过雨缝、片雨不沾身的人。就像她自己说的:“雨的缝子有多宽,真没法说。雨来的时候,人在雨中行走没有不淋湿的。不过依然有空间的,我们小下去的时候,空间就显得宽了不是”。拥有童心的人温柔、良善,看似弱小,却是最为坚韧、强大的。

澎湃新闻:后期做得还蛮有童趣的,还有二维和真人的结合,能不能说说这部分?

罗颖鸾:最早跟B站策划的时候就已经定了要做动画。片子的总策划朱贤亮老师当时提出的要求就是B站的每个纪录片都要有创新点,也希望动画成为我们这个片子的亮点。

本来书的片子就不好拍,读书人都是一个特别静态的状态,要么看书,要么写作,并且谈到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了,没法用现在的镜头来讲述,所以用动画去补充这方面的缺憾。这次我们请的动画团队也很有意思,动画导演是一个很年轻很有才华的人,现在在英国读书,她给了我们很多的创意。

书车漫游

最开始动画制作的时候,我们就定了一个原则:每一集里的动画都是结合故事中原有的元素,比如说第一集第一个动画里朱岳老师的形象其实是朱岳老师自己画的,其他形象是动画师参照朱岳老师的画风画的,简笔画的风格跟朱岳老师的冷幽默风格相得益彰,第二集第一个动画是在一个用探针镜头拍的画面上做的动画,有一种人物从现实世界进入到书中世界、打破次元壁的感觉,犹如爱丽丝掉进兔子洞;第三集用的是绘本中的图像元素,比如熊亮那个故事中,主人公进入绘本中的奇妙世界,和绘本中的元素进行互动,来表现“万物有灵”的观念;第四集里《桃花鱼》段落用了动画+投影的手法,还用水制造了水光的效果,特别唯美浪漫,但是估计一些观众没有看出来,还有第五集B站up主小隐的动画结合了主人公喜欢的手帐,里面还埋了一个小彩蛋,背景中一个旧的借书证上写的确实是小隐小时候看过的书。

从事书籍设计已有55年的设计师宁成春

澎湃新闻:我个人喜欢二手书和设计师这两集,此前看过一些书店的纪录片,要么寻求功能特色历史承载,要么旅行游记式“一本书一座城”,在相同题材下,你的拍摄角度是什么?主题又是如何确立的?

罗颖鸾:旧书店其实我们拍《书迷》的时候就已经拍过一集。二手书圈是一个比较小的圈子,可能真的是有这样癖好的人才会去关注这样一个领域。

台湾没有人不知道旧香居(书店名称)的,最开始选这个故事源于一个报道:香港的一个淘书人卖了一批书到旧香居,旧香居在整理时发现这批书就是原来他们这里的书,流转到香港那边,然后现在又流转回来,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就觉得挺有意思。这个角度可能就是围绕着“流转”这个词,书在流转过程中跟人发生过哪些故事?可能这是我们最感兴趣的。

旧香居的女店主

五集主题的确立并没有太费周章。《但是还有书籍》的主题虽然是“书”,但它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如同本片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中第一句话写的那样,“书籍,从一诞生,就开始了它的奇幻漂流”。一本书从诞生、被阅读到流转整个过程,都与人分隔不开。从作者苦心创作的书稿,经由编辑和设计师之手,成为一本拥有独一无二的外表、触感、味道与个性的书籍,然后再进入书店、图书馆被读者阅读,再经过流转到二手书店和淘书人手中,“正是他们对于书的热爱以及为了书付出的努力,让这个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我们所做的,正是深入这个生态群,记录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爱书人,捕捉当下珍贵的阅读风景,寻找快时代的阅读指南。”

澎湃新闻:找胡歌配旁白是早打定主意的吗?

罗颖鸾:找胡歌配,其实也是B站的一个想法。对我而言,他的气质跟书圈子比较搭,他自己也比较爱看书,私下也被拍到很多次,看书的质量挺高的。其实他在以前的采访里也说过,人生最低谷的时期、他出车祸那段时间,就是靠读书来帮助他度过这段时间,帮他重新找到人生意义。

胡歌

澎湃新闻:他录音的工作状态如何?

罗颖鸾:胡歌比我想象中更敬业,蛮认真的一个人,那天因为从早上9点多一直配到晚上11点多,这对于一个专业配音来说都是一件工作量巨大超负荷的工作,但是胡歌就是帮我们完成了,特别辛苦。另外台本里还有一些生僻词什么的,其实挺难配的。

当天另一位大咖是配音演员姜广涛,他是这次的配音导演,跟胡歌一样,也是友情支持,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他在前一天特意从北京赶过来,仍在病中的他,按医嘱其实不能长时间工作,但是当天也非常敬业,坚持工作到深夜。有他专业把关,导演们非常放心。

澎湃新闻:快闪移动书店这一段的纪实内容也挺多的,怎么找到这个故事的?

罗颖鸾:当时也是陈晓维推荐我们拍上海的一个淘书人,但那个故事我们之后放弃了。当时我们去上海调研的时候,还去拜访了“新友书店”,也是一个二手书店,然后找老板各种瞎聊,最后我们让他给我们推荐一些上海书店,或是淘书人的故事,他突然想起来说上海有这么一个书店,旅行移动卖书,我们也觉得这个故事挺好的。

澎湃新闻:镜头里他们在乡村去摆摊,如果不是摆拍是真实存在的,农民手里拿着书说“我很久都没有看书了”,我觉得那个场景还蛮感动的。

罗颖鸾:去乡村摆地摊是真实的。他们真的是在做这样旅行卖书的事情,大概去了10多个省,城市里农村里都有摆摊,然后农村里当然肯定人比较少,但是真的也有人来买书,你看到那些都是真实发生的。

移动书店到乡下去摆书摊

澎湃新闻:后续还会拍哪些主题?像读书会,单开一集讲孤本善本,单类别的收藏,我觉得也蛮好玩的。

罗颖鸾:第二季正在策划和调研中,想拍的当然还有很多,因为第一季还有很多没拍到的人物,比如诗歌翻译黄灿然,像辛德勇这些人。

关于书籍,其实还有很多的角度和主题,比如说关于阅读空间的讨论,包括书店、图书馆这些,在书籍类型上也可以拓展,除了文学书籍,还可以包括社科类、科幻类的书,还有词典这样一些工具书等。在1月8日最后一集播出当晚,我们也在官微上征集了观众们对于第二季的一些想法,就是他们想在第二季里看到哪些人物和故事,答案五花八门,有说想看到图书馆、教科书的故事,想看一本书的制作流程、古籍的保存修复,还有希望我们关注电子书、漫画这些话题,这些也会作为我们第二季的一个参考。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