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相城科技金融“异军突起”:除了努力拼抢,还有哪些秘笈

澎湃新闻记者 陈珂
2020-01-21 19:08
来源:澎湃新闻

投完上海和北京,杨光的第三支基金选在了苏州相城。

在“金光闪闪”的明星城市苏州,相较于同样“金光闪闪”的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等明星版块,位于苏州市区北部的相城相对默默无闻,“苏州的洼地”,这样的称呼曾用来形容它。

但刚做四年,尚在成长阶段的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光就这样选择了它。与他一起的,还有另外百余家投向各个高科技赛道的产业基金。

这些投资机构大多聚集在一家叫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的区域。如杨光与这些投资者所期待的,两年多时光下来,这家产业园当初立志做科技金融产业高地的愿望已展露曙光,它及其所代表的相城做大做强“科技金融”产业的信心和实力已崭露头角。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相城区委书记顾海东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他自从来到相城工作,便高度重视金融产业的发展。近两年,相城开始布局高科技产业,而考虑到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无法与高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相匹配,相城将目光瞄准了科技金融。

目前相城已经聚集产业基金140支,总规模超1200亿元,这在苏州十个区县板块中名列前茅。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也获评成为江苏省仅有的12家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而在两年前,相城这个数据只有30亿。

科技金融,现如今已经成为当前相城大力打造除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和智能驾驶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

一个基金

产业引导母基金的设立,好似向空中鸣了一枪,全国各地优秀的子基金管理人闻讯赶来。

2017年,相城金控集团以创新的方式与苏州银行成功设立了首期规模达30亿元的相城创新产业引导母基金,撬动各类社会资本、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共同参与打造股权投资基金的高地。

“为什么来相城?”杨光想了一会儿说,除了相城优越的区位优势、日渐向好的发展势头外,“母基金是我们最喜欢的。”

他的耀途苏州基金现在已经落户相城,规模6.8亿元,基金重点聚焦布局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领域,包括传感器、芯片、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尤其是关注AI和大数据在金融科技、智能驾驶和机器人等领域的优秀创业公司。

对于基金本身来说,通过投资挖掘一些优质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基金最终也能享受红利,而投资之外的则是整个产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

什么时候这六七亿都投出去了,杨光这支基金才算收官。通常,一支基金要等好几年才能实现收益并退出所投项目。

耀途苏州基金里,相城母基金的投资占了一个亿,其余是杨光和团队市场化募集而来。就这样,母基金投子基金,子基金再投项目。在募资难的当下,这种由政府出资设立的母基金以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了许多社会资本的欢迎。而资本的聚集,又必然带来实体产业的集聚。

一般而言,政府母基金都要求子基金对当地有一定返投比例,要么投当地的企业,要么将外地的企业招引至当地。对于很多企业尤其初创公司而言,最缺的就是钱。

苏州海之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杨光的基金招引来的。其创始人对澎湃新闻说,杨光的基金给了他一笔天使投资,为其解决了一部分资金难题,给他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家企业目前落户在相城高铁新城,已经获得数千万元的机构投资,估值也超过1亿元。

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本起到了招商的作用。实际上,不管是相城还是其他地方政府,都越来越深谙这个道理:利用资本招商,灵活快捷,事半功倍。

资本是灵活的,相比招引一个科技型企业,要选址、要办公室、要人才要配套,招引一个基金,基本上只要有启动金,就能异地注册。一个地方积累了一大笔资金,就不怕吸引不来科技型企业。

用相城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的话说,这是一种“杠杆”手法。“政府出一个亿,子基金如果在社会上再募九个亿,再去投产业,相当于我的一个亿可以放大到十倍效益。”

杨光有时候在给一些企业投资时,会在企业和相城政府间双向推荐。告诉企业相城的地域优势、政府扶持政策、当地较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等落户利好,而面对优质企业,相城也会不吝给予更好更具吸引力的条件。就这样,很多企业开始往相城聚集,政府、基金、企业形成“三赢”互动。

另一方面,从专业角度,政府招商部门不一定懂科技,但长期专注做科技投资的基金却更了解,一定程度上,依靠资本招商,也增加落户相城企业的含金量。

在之前,政府引导母基金没有这么市场化。大多数时候,政府会发出一个红头文件,符合上面要求的子基金才可以申请,子基金拿到钱后也不能灵活根据自身需求和眼光来选择投资项目。

但相城母基金则不然。子基金有很大的可操作度,就像一个创业团队,自己可以自由找合作伙伴,资本的嗅觉往往才能找到更符合市场化的项目。

一个产业园

不过相城的30亿母基金筹集也并非一帆风顺。

相城金控集团董事长陆志东告诉澎湃新闻,当时成立基金时找了很多家银行,好几家不同意,最终才与苏州银行达成合作。

“哪怕在苏州大市,我们这种引导基金注资力度也是很少的,财政要拿真金白银出来,因为我们意识到,一个地方要做大做强产业,必须要有金融的输血和支持。”陆志东说。

相城做科技金融的决心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围绕科技金融,相城打造了一个科技金融产业园,园内构建“一园两基地三中心”的支撑体系。

“一园”即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两基地”指上海证券交易所苏南基地和中国(苏州)创投数字研究基地,“三中心”则是指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金融展示中心和长三角国际路演中心。

园区内除了创投基金外,还有中国人民银行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中银金融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同济区块链研究院等金融科技龙头企业,相城想借此也打造金融科技产业高地。此外,还有配套的苏州农商行科创金融中心、相城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等现代金融服务业。

健全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和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效率,构建覆盖全区的科技金融产业新业态,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致力要成为“创业投资基金集聚区、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和现代金融服务样板区”。

为了打好这张科技金融牌,原本在科技金融领域“一穷二白”的相城还争取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苏南基地、中国创投数字研究基地、中国年度创投大会永久会址等平台落地。

据相城区委书记顾海东透露,人民银行总行经过调研,发现相城区区块链产业研究和布局走在全国前列,为此还把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落户在相城;2019年中国银行总行也与相城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支持相城区建设。

“还有其他的一些大行正在进行密集的对接。主要银行的总部下属子公司直接落到一个区,这在全国是少有的。”顾海东说。

外界有声音称,相城在长三角地域中地位并不突出,然而当地政府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拉到了全国这些优质资源。

以中国银行与相城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为例,相城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2019年7月中国银行面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布了一个1万亿的战略投资规划,“相城知道这个事情第一时间就去对接了”。

8月初,相城区委书记便邀请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赴相城考察,8月中旬,中国银行便启动相城调研,双方很快建立了协调推进机制。

自然相城不是这期间找到中国银行的唯一一家,但相城还是“抢”到了。“相城相比苏州其他板块还是比较薄弱的,我们不去争不去抢的话那靠什么,我们不能等、靠、要。”相城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称。

如今,相城利用已有的这些机构平台,配合交通、城市规划、政策优势等多重地区资源要素,汇聚成一股合力,在全国形成一张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品牌。

弯道超车

某种意义上,相城在寻求一种“弯道超车”。

从金融这个产业本身来讲,相城的传统金融并不占优势,没有很多大的银行或证券公司,但科技金融整个国内也就在近几年开始发展。直接以此入手,会快得多。

放在整个相城看,在苏州下辖的10大区市板块中,其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后列,一直是“沉默的后进生”。其所在的苏州城北,产业基础也相对较差,一度以“散乱污”企业为主,曾经“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但随着高铁苏州北站在相城落户,以及未来京沪高铁、沿海高铁将在此交汇,相城距离上海仅23分钟高铁车程,其区位优势日趋凸显。

正是利用这种便捷的高铁交通,相城开始“从无到有”着力打造研发经济,力图“弯道超车”,由“北大荒”转身为“苏州城市新门户”。

研发型经济的一大特征是,产业研发周期长、所需资金大,尤其是前期,必须有大量资金的支持。在此背景下,科技金融便成为相城重要的抓手。

但就目前来看,在打造完善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上,相城还有不少事情要做。

最重要的是金融人才的大量引进。陆志东表示,金融人才主要集聚在一线城市,好的金融人才对薪水等要求也高,同时更需要具有复合背景的金融人才,既要懂金融也要懂技术,“挑选项目时,至少能判断项目核心技术是什么水准”。这些都加大了招引的难度。

再就是科技金融产品的丰富和平台载体功能的提升,天使基金、VC基金、PE基金、并购基金等各阶段股权投资产品,以及股权和债权联动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等,都需要继续丰富。

再就是政策,“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争取力度要加大,因为现在抢占资源越来越难,大家都明白了什么都要抢先发力。”相城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杨光觉得相城如果多培育一些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会对产业生态的形成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然只要保持他们的专业度,每年保证一定的投资金额,我相信绩效也会越来越显现。”杨光说,上海也经过差不多十年的发展,才集聚了一批基金。

毕竟科技是“养成系”行业,研发需要时间沉淀,对应的是一个基金的存续期起码在七年甚至更长时间以上。这两年在相城集聚的产业基金及其所投资的项目,几年后才能收获硕果。

好在当前随着中美贸易战的进行,国内越来越意识到自主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科创板的设立,使得科技型投资的退出机制更便捷,国内越来越多资金开始愿意转向科技。杨光的基金也一年比一年可募集金额更大。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