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到这家“银行”存钱

2020-01-21 15:58
北京

原创 杨波 社会创新家

撰文 ▏杨波

编辑 ▏肖泊

“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洲公益”)创始人李冰试图在食物浪费和食物不足之间寻找新的可能。

食物浪费的情况在全球都很严重,201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调研报告显示,全球约有超过8.2亿人正在忍受饥饿,但每年有13亿吨食物被损失或浪费掉。中国问题也很严重,仅城市食物浪费每年就约有1700~1800万吨,与此对应的是,有1.34亿中国人面临食物不足的困扰。

2014年,绿洲公益首次尝试食物分享,在半年的时间里,挽回了原本要被浪费掉的1万多公斤余量食物。以每人每天所需1公斤食物计算,这些食物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吃9年。2015年,绿洲公益所开发的“绿洲食物银行”项目正式确立。

“食物银行”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随后传播到欧洲。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欧美发达国家“食物浪费与饥饿并存”的问题。截至2018年,全球食物银行网络已覆盖33个国家共794家食物银行。李冰要做的并不只是食物银行,她要打造的是一个中国版食物银行网络。

2020年,李冰及其团队将打造中国版“食物银行网络”提上日程。“我们希望把食物银行的理念推广到越来越多的地区。”李冰对《社会创新家》说。

李冰

1

敏感的“食品安全”

如今,李冰在中国创立的绿洲食物银行已经在上海、广州、安徽、厦门、新疆等几十个城市和地区落地。与近155家捐赠伙伴合作,累计援助近45万人次。截至2018年12月,绿洲公益累计抢救500多吨即将被浪费掉的食物。

尽管如此,与中国城市每年浪费的近1800万吨食物相比,这只是杯水车薪。绿洲食物银行所抢救的余量食物,远远追不上食物浪费的速度。尽管李冰早已有了迎难而上的决心,但绿洲食物银行推进的难度还是比预期高。

缓慢的推进速度,让李冰觉得自己像在迷雾中行走,找不到着力点。理念的滞后是她隐约感觉到的问题所在。

阻力源自多方面——捐资方、受益人、农管部门、街道负责人甚至是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忧。

受益人在接受绿洲食物银行的捐赠

绿洲食物银行的受益人群广泛,比如政府保障体制覆盖到的低保残障群体、政府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到的突发变故的群体、各类NGO组织中的受益人、其他生活困难的群体。

理念的认同是合作的起点。“我们只给认同我们理念的人。虽然说偏向于困难家庭,但是更多的是理念先行。”李冰说。

因为理念不一致停止合作的事情偶有发生,对方有时是授权分发点,有时是受益人。其原因大多是对食品安全有所担忧,不愿意分发或是接收临期食物。

我国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对食品保质期的定义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例如0℃~4℃)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保质期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法律意义上对消费者做出的承诺。而在实际生活中,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变质的、不可食用的。

相比于中国,国外采用“最短保存期”(Date of Minimum Durability)、“出售截止日期”(Sell-by-Date)、“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和“此日期前食用”(Use-by Date)等标识形式。不能在超市里售卖的食品还可以捐到食物银行。

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公众对食品安全绷紧了神经。“现在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对食品安全的顾虑导致了整个中国的食物银行发展非常缓慢。”李冰对《社会创新家》说。

李冰试图突破现有的困境,将着力点放在观念的改变上。

2

两个偶然

李冰曾就职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以下简称“WCS”),如今她是绿洲公益创始人、动物生态学博士,是环保人士。投身环保领域,对年轻时的李冰而言不是一个必然选择。

读生物化学本科期间,李冰一心想通过考研逃离自己的专业。“我很明确地知道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专业,我其实更想去做一些商业领域的事情。”通过考研转到商科,是李冰对于未来的短暂规划。

但李冰的规划被一个偶然因素打破了,从剑桥留学归来的动物生态学教授让她发现,同为生物系的动物生态学比生物化学有趣得多。权衡之下,李冰打消了转到商科的念头,跟随教授在动物生态学领域深造。

研究生毕业时,李冰结识了中国第一批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们,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李冰开始关注动物保护领域。

李冰说,是那些些富有理想、试图撬动世界的公益人,让自己看到了人生的另一面。“可能是我从小到大生活中没见过像他们(一样)热情而温和且充满激情的人。所以当时的我挺受触动的,就是这样的一些触动,让我就下定决心做一些不那么‘务实’的事情。”李冰说。

2004年,李冰成在上海成立了环保组织绿洲公益。由于当时李冰仍全职在WCS负责东北虎保护的相关工作,因此,绿洲公益的事务一直由机构总干事负责。直到2009年,李冰离开了工作8年的WCS,正式接手绿洲公益,并着手于机构的转型。

当时,上海动物保护领域接近饱和,李冰将绿洲公益的范围拓宽,开始做大环保概念,将自然教育、低碳环保、减少垃圾和污染都囊括在内。

绿洲食物银行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家旗舰店

2014年,绿洲公益在上海市发起一项针对食物浪费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78.5%的普通居民家庭有不同程度的仍可食用食物浪费;13.5%的餐馆对采购的原材料有不同程度的浪费;38.5%的餐馆表示客人在餐桌上的浪费情况非常严重;而便利店、中小型超市的鲜食类、零食类、饮品类等食物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因临近保质期而提前下架的情况均超过50%。

同年,绿洲公益尝试食物分享项目,效果显著。2015年李冰受邀到美国参加“全球食物银行网络”论坛,美国之行加速了李冰创立绿洲食物银行的步伐。如今,绿洲食物银行项目已成为绿洲公益的主打项目。

李冰正在筹划分别在广州和安徽建立团队,以节省机构的运营经费。未来广州的团队主要负责绿洲食物银行的新媒体传播、线上教育体系以及线下系统;安徽团队则负责联盟的整体运营工作。

3

决心

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一家加入全球食物银行网络的组织,绿洲食物银行的探索与尝试具有开拓性意义,同时也布满荆棘。

食物、资金、受益、仓储都从哪里来?这些问题摆在食物银行运营者面前,也挡住了很多人的脚步。

食物银行偏向于重资产发展模式,对场地、设备设施、物流及食物来源都有着严格的要求。2015年,参加完“全球食物银行网络”论坛后,李冰开始到处找人谈合作。让人望而却步的困难,对李冰而言只是决心问题。“我觉得不难,就下定决心。”李冰说。

如今,绿洲食物银行运营成本集中在人力与物流两方面。分发成本由与绿洲食物银行合作的NGO组织、学校以及志愿者共同分担,而仓储则由街道免费提供。

绿洲食物银行志愿者

绿洲食物银行逐渐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联盟成员授权体系”,在食物分行和授权分发点的设立上,绿洲食物银行有着严格的评估筛选标准。不仅要评估机构的合法性,还要对场地、食物来源的真实性和储物能力等关键条件进行评估。同时,绿洲食物银行还会进行实地考察。当地的受益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志愿者资源是否可持续,更重要的是,其中各方是否认同绿洲食物银行的理念。

2016年,绿洲食物银行自主研发了一套“食物数据管理体系”。从申请注册到最终分发完毕上传签单的整个过程,全部在这套系统上操作完成。2018年,绿洲食物银行将这套具备可复制性的系统投入使用。

根据这套系统,绿洲食物银行可以直接管理整个大陆地区的联盟成员,“他只要完全按照这个体系来运作就不会出什么问题。”李冰说道。

受益人与绿洲食物银行工作人员合影(照片刊登已获拍摄对象许可)

截至2018年12月,绿洲食物银行在全国各地发展了161个分行和授权分发点。如今,与绿洲食物银行合作的企业有150多家,其中不乏奥乐齐、赛百味等连锁企业。

“难度其实都是可以克服的,就是看你的决心。很多时候当你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把这个旗子立起来,这些困难自然而然就没有了。”李冰对《社会创新家》说。

此前,建立中国的食物银行网络进展缓慢,几乎只停留在口号上。今年,无论是李冰还是绿洲食物银行都蓄势待发。

“我们马上准备做一个三年的计划,三年后你可以看到这个网络已经初步的形成体系了。”李冰说。END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往期推荐 —

— 更多内容 —

▏梁春晓:大变革时代,社会创新、公共政策和制度创新是最大的公益

▏他和他的伙伴在上海社区造了600个“瓦尔登湖畔”

▏重磅发布|2019社会创新家TOP10榜单

▏2019社会创新家TOP10发布盛典暨社会创新家论坛举办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图书阅读原文

原标题:《请不要到这家“银行”存钱》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