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他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

2020-01-19 19:17
北京

​撰文 ▏王慧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社会创新家(social_innovator)

33岁的刘海庆想好了自己的墓志铭:这个人这一生成就了很多人。

想清楚这一条,是在他填完“银杏伙伴”申请表格之后。银杏公益基金会的“银杏伙伴”申请表格,一长串问题,足以引人深思。

刘海庆是青年公益支持机构“微辣青年”(以下简称“微辣”)的总干事。从2010年成立至今,微辣已经深度支持超1000名青年,超40名全职公益人(不完全统计),孵化2家公益机构。

2018年,刘海庆入选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银杏伙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做青年公益支持近10年,刘海庆从来没有怀疑过自身的价值。但一度,微辣却陷入筹款困境并暂停运营。

“同样做青年公益支持的,就会很认同(我们);往外走到基金会,就需要解释很多;到了公众,基本是解释也没用。”谈到青年公益支持机构的“出圈”困境,刘海庆对《社会创新家》说道。

刘海庆(右一)与机构伙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何让青年人解决社会问题?

刘海庆一直很清楚,微辣最终的愿景是推动青年人解决社会问题。但探索达成这一愿景的路径,却是一波三折。

刘海庆最早接触公益,是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加入的一个公益助学社团。

和同学多次去贫困山区走访后,刘海庆渐渐生出了无力感。“效率最高”的一次,刘海庆和4名同学“拼了命地”在15天内走访了150户家庭,筛选出近100个需要资助的孩子,却被当地老师告知这连这个县需要资助的零头都不到。

也是在那时,刘海庆意识到“光靠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

大三,刘海庆由珠海校区转到广州校区,接触到了更活跃的公益氛围,也知道了原来在助学之外,还有关注多元性别、残障、环保、艾滋病等多个议题的民间公益组织。

微辣创变营中,大家夜探广州城中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有了让更多大学生接触公益的念头。“大学生消耗社会资源最多,另一方面又是几十年后对这个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群人。如果他们的心里有公益的种子,每个人都来做一点点,很多社会问题可能就消解掉了。”

因有感于个体在庞大的社会议题面前的渺小,读研究生时,刘海庆与几位同学共同发起“微乐益”,希望支持更多青年人参与公益事业。2014年1月,“微乐益”正式注册为民非机构,并更名为“微辣青年”。

早期,微辣主要通过公益培训和青年营为青年人提供接触、参与公益的机会。刘海庆与团队一致的理念是,要对青年进行积极的深度陪伴。当时,微辣每年支持的青年人在150—200名左右,花在每个青年身上的服务和培训时长超过50个小时。

深度陪伴的模式为微辣赢得了口碑,却也一度让其陷入生存困境。

刘海庆有过计算,在2014和2015年,微辣支持的青年,人均成本在两三千元左右。资助方经常质疑的一个问题是,花这么大的成本在一个人身上,他之后可能还不会从事公益,那为什么不直接去支持公益从业者?曾有一次,有潜在资助方听到微辣每年服务100多名青年,“差点掉眼镜”,直言“可能在后面再加一两个‘0’还差不多”。

外部资金短缺,一段时间内,微辣尝试接咨询服务的活儿来维持机构的运转,却在消耗了团队大量精力与心力后,反而让自己更加无暇顾及对青年人的支持陪伴。

2016年圣诞节,微辣不得不在公众号发出文章,宣布暂停运营进行休整。

刘海庆有过妥协。靠着前期营员进行月捐,支持现有营员的“共创者计划”,微辣资金情况好转,有了喘息的机会。这之后,微辣曾尝试以规模化的方式运营过云课堂和公益领袖营。

2017年底,机构的资源逐渐多了起来,刘海庆却还是感觉不对劲儿。2018年,团队内部的运作愈显吃力。刘海庆明白症结所在:“规模化要求的运作模式和思维,和我们内心的意愿和价值,还是不一致。”

2019年下半年,微辣将工作重点放在广州和顺德的青年公益社群的运营,并且鼓励社群选取感兴趣的社会议题,做出切实的行动。

“榴莲夏令营”中,青年支持孩子改造社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他看来,这也是微辣正在回归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对外,微辣更坚定地强调自己是一个“凝聚青年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机构,而非“青年成长”机构。

刘海庆对《社会创新家》总结说:“以前我们虽然嘴上说是为了凝聚力量解决问题,但基本都是停留在成长支持的阶段。接下来我们会更加彻底地去支持青年社会创新行动,而不是为了青年成长服务。”

目前,微辣正探索从两个层面推动青年行动。其一是面向大学生公益社团做针对性咨询和陪伴,帮助他们把工作计划落地;其二则是鼓励营员根据意愿组成小组,针对各类社会议题如抑郁症、网络暴力、性少数群体,做出行动。

“体会过自由,就忘不了了”

刘海庆说,自己很早就知道,想要做“支持人”的工作。

研究生毕业后,出于对现实因素的考量,刘海庆曾进入一家依托电商平台的服饰企业,同时兼职做微辣的工作。

在那家服饰企业,一开始,刘海庆被分到客服部,主要工作是帮助客服提升客服技巧,比如组织读书会,训练大家的沟通能力和谈判能力。对这份工作,刘海庆“做得很开心,因为那是一个支持人的工作”。

但随后,他轮岗到商品部。在那里,他感到,自己内心并不想和物品打交道,也不愿意在服饰专业知识上投入过多精力。

他考虑过做教育培训工作——既有高收入,也可以支持学生。但准备试讲的过程勾起了他对应试教育的回忆,他没怎么犹豫就决定不干了。

“也许是做公益做的心变野了,就觉得要自由,不愿意被这种应试体制所束缚。”他自嘲道。辗转一年之后,刘海庆还是回到了微辣做全职。

四周年时,微辣伙伴们在中山大学行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海庆至今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大学时有一年和同学下乡走访学生,大家一起在小溪边玩水。“当时大家只是在一起聊天,但是可以感觉到,做公益的状态让大家可以把真实的内在展现出来。”

他记得一个朋友的形容,“你一旦体会到自由,你就再也忘不了这种感觉”。

做青年公益支持以来,刘海庆一直需要面对的一个“灵魂问题”是:“公益是不是大学生的需求?”

因为自己的公益经历,刘海庆从来没有怀疑过对这个问题的肯定性答案。他引用另一位同事的话阐释团队的思考:“公益是大学生的需求,但是相对比较深的需求,当下他们可能看不见。做公益会让他们看到更加完整的自己和其他一些自我实现的东西。”

在催化这一需求实现的过程中,刘海庆和团队将微辣发挥的本质作用阐释为“创造伙伴关系”:“创造青年人和自己、他人、社会等更多元的主体更自然的伙伴关系,以这种伙伴关系激发青年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美好的社会。”

Leader们体验集体决策方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对一亩田来说,阳光、空气都一样,关键就在土壤。如果土壤质量好的话,那些庄稼自己就会生长得很茂盛。我们未来的角色,可以理解成就是在做土壤改良。”刘海庆告诉《社会创新家》。

以前,微辣的角色是支持青年人。现在,微辣则是在往后退,给青年人更多自主权:他们可以发起议题,也可以参与对微辣未来发展的讨论。

选择往后退的另一个原因是,刘海庆已经察觉到青年人的变化。如今参与微辣活动的营员,不乏2000年前后出生的青年人。

刘海庆观察到,这一代青年人成长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他们希望多元尝试、期待参与,想法大胆但也注重结果。“微辣积累的很具体、细节的模式方法,可能并不能完全匹配新青年的思维方式、行动模式。”

在推动青年人实践中,微辣保持着清晰的边界。关注乡村教育的“火渡社”与关注流动儿童的“小行星儿童友好实验室”均由微辣过往营员自主创办,如今与微辣有着稳定的合作。在合作中,微辣扮演的仍然主要是招募、培训、复盘的角色,而不会过多介入具体议题。

未来,刘海庆计划推出“微辣X计划”,其中“X”就代表各种议题。

在刘海庆看来,让青年人通过微辣连接各式社会议题,就是微辣最大的独特性,也回应了微辣“创造伙伴关系”的本质作用。

到当地公益圈带来改变

刘海庆更喜欢做一线服务。但在微辣,他不得不承担起总干事的职责。几年的磨合下来,刘海庆也曾纠结过。他形容自己和机构是“互为天花板”。

他认为自己在撬动资源上存在短板,限制了机构的发展;而机构的事务也不能发挥自己最擅长的能力。“这几年的折腾,让我的反应和对人的敏锐度,都下降了很多。”言语间,刘海庆有些无奈。

过去一年,他尝试调整个人和机构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些具体的事务,他尝试放手给社群去做;比如,他学着在筹款思维上更加灵活,正计划面向捐赠者开展调研,设计更贴合需求的筹款产品......

虽然还是需要被很多机构事务绑定,刘海庆多少觉得“内在更自由了”。“其实是想清楚了我和自己、和微辣分别是什么关系。我要做一个链接者,成就更多人,我的使命依然在那里。”

对于曾经被“规模化”裹挟,刘海庆分析过原因。

青年公益被一些人认为是公益领域的“蓝海”,但走出同行的圈子,青年公益机构的理念与方法常常得不到理解。这也导致,微辣多少有些“文化不自信”。

“很多人会给你一千种建议,却未必愿意资助一分钱。即使你很清楚自己的行动价值所在,但是当周围人都不认同你,你也难免会自我怀疑、情绪低落或者犹豫纠结。”微辣面临暂停运营时,刘海庆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

经历了恢复运营和对常规的“规模化”的尝试,刘海庆对微辣本身的价值更坚定,也不再纠结于所谓的“时代潮流”。“我们可能不再追求数量和范围上的规模化,而是追求影响力上的规模化。”

最近,因为在意学校咖啡馆为堂食顾客提供一次性杯子,微辣社群中的一位伙伴跑去和负责人沟通。这一下子激起了社群中的讨论。

也有伙伴积极响应,决定从减少不必要购物和个人物品包装开始,践行更环保的生活,并邀请更多人加入。

事情不大,刘海庆却颇为感慨。“这是我们真正想在微辣看到的,大家自发做出行动,并且扩大到更大的范围。”

青年们放飞梦想纸飞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刘海庆的构想中,未来三年,微辣可以通过对社群的培育,对区域公益生态产生影响。

微辣常被潜在资方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们培养的青年人去哪里了?”

以前刘海庆会回答,“这需要时间和投入。”现在,他想得更清楚了:“让培育的青年人,回到他们生活的地方,融入当地的青年公益生态圈,对当地带来切实的改变和成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