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快评丨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作言
2020-01-19 14:18
来源:澎湃新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昨天参加嘉定代表团审议时,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帮助市场主体稳预期、强信心”“要大力营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公开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这是鼓舞人心的目标,也是掷地有声的承诺。 

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金牌店小二”等已成为高频词、常见词,不仅给市场主体信心,更体现出城市治理水准的不断提升。去年10月,世界银行公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31位,较上一年提升了15位。上海作为我国的样本城市之一,以参与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为契机,敢于啃改革的“硬骨头”、敢于趟改革的“深水区”,在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跨境贸易、开办企业、登记财产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全国的“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树立了标杆,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可学习、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体现政府和市场互动关系的试金石。它由很多方面构成,既有市场主体素质提高、硬件设施设备完善,也有政策法规的约束与指导、服务能级的提升。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法治。一个高效运行、有序运转、有力运作的营商环境,法治就是其中承载四梁八柱的灵魂,起到柱石作用。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用很大篇幅提到要加强制度供给,推动实现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这中间,法治的功效和作用,善莫大焉。 

从过去找“市长”到现在找“市场”,从建设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到营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公开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这说明时代在前进,依法治市的共识和诉求也在急剧凝聚和提升。良好的法治环境日益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区域发展中体现吸引力、施展竞争力的重要构成。上海理应在拼各种资源、各种政策之外,走出一条城市法治化之路,培育契约精神、放大法治效应、制订法治标准、凝练法治体系,真正在构筑上海核心竞争要素中体现法治精神、突出法治特征。 

法治是体现上海核心竞争力之“核”,体现城市治理自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西文化交会激荡之下,上海素有追求契约精神的美誉。近年来,上海通过加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力度,运用法治手段,加大解决城市治理顽症力度,既服务城市发展战略,又推动基层多元治理,切实把民主和法治贯穿于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构建起城市治理法治化和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也是上海营商环境各项指数、社会发展综合指标走在全国前列的根本原因。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既然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就需要对标一流、对标最好,特别是梳理、加大重大战略的制度供给力度,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一方面要消除城市管理者的“本领恐慌”,摸透经济规律,学做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增强法治自信,“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善于学习、锐意创新,坚持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为改革发展赢得更为深厚和持久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资源。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