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你都是怎么过年的?

2020-01-24 09:15
上海

原创 大霖霖 上海有腔调

不得不感叹时间过得也太快了,

一眨眼又过年了,

家中的父母倒数着儿女回家的日期,

忙忙碌碌地准备着儿女爱吃的食物。

不少人感叹现在过年都没有过去那么热闹了,

那过去的新年,

到底有多热闹呢?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

大多数人心中的新年,

大概就是大年三十那天,

但是家里的父母可是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忙碌了,

首先就是送灶神。

相传灶神姓张,名禅,字子郭,

是一个身着明代官服的矮胖老头,

三绺青须,一派富态,

那是统领三界的玉皇大帝派驻在每家每户的神祗,

维护家宅火烛,兼负监察之责。

沪上旧时腊月二十四日的晚上,

是灶神一年一度上天庭述职的时刻,

家家为他老人家饯行。

嘉定的风俗是认为灶神是二十四日上天的,

所以送灶便在二十三日晚,

称“献三勿献四”。

送灶神除用香烛外,

多用团子、糯米饼、年糕,

最要紧的是饴糖做的元宝糖,

又称“廿四糖”,

南翔一带名为“滥斩糖”,

还有柿饼、慈姑、芋艿、菱角等。

嘉定有用米粉捏成缸坛、鸡窠等供祭,

还用酒或酒酿抹在灶神嘴上,

其意实属行贿;

饴糖与糯米糕粘住其牙,

酒与酒酿将其灌醉,

使得灶神爷张不了口,

记不住事,

不会说这户人家的坏话了。

腊月二十五:除尘

民间称腊月二十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里里外外掸尘扫除,

清除一年的积灰平时乱堆的杂物等,

用现在的话来说,

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

群众性卫生运动了。

这一天晚上,

大家要喝“口数粥”,

此粥寄寓驱疫祈福之意,

吃“口数粥”之俗,

到了嘉定便成了吃赤豆饭。

也就从此日起,

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

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

有的人家还为包汤圆磨粉,

有些家庭还自制年糕。

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

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

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

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

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

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

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

除夕夜:年夜饭

阿拉上海人吃年夜饭极讲究,

不仅要味道好,

还要讨口彩,图吉利,

更深一步讲,

还要又省钞票,又扎台型。

往年准备年夜饭的时候,

通常是一家人一起忙活,

到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

这几道菜,

一定在你家的年夜饭中出现过。

龙虾片其实不能算作年夜饭的一道菜,年夜饭的准备通常会花很长时间,家里人怕小孩子饿,总会提前炸一些给小孩子垫肚子。

白白胖胖的糖藕被糯米塞得鼓鼓的,经过时间的熬煮,一出锅就变成了羞涩的红,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切成厚片再整整齐齐地码上盘子里,淋上金黄诱人的桂花糖,仿佛连空气都变甜了。

将油炸后的鱼块浸入卤汁中入味,咸香中带着鲜甜,鱼肉还有丝丝的干香和劲道,吃起来唇齿留香、回味悠长,是下酒佐餐两相宜的美味佳肴。

三丝指笋丝、鸡脯丝、猪肉丝,这道菜寓意吉祥丰富,象征团结,三丝扣在一个碗里,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分也分不开;结婚酒席上,碗里的扣三丝堆得高高的,像金山银山,象征着以后小夫妻会发财致富。

草头圈子也是经典上海菜之一。肥肠一定要这样红烧酱浓的,配上草头混素搭配更合理,口感上草头的纤维感和肥肠弹嫩肉感完美结合。

阵阵“哧啦”声中,油在鳝丝上翻腾,鳝丝在油里沸腾,犹如淅淅沥沥的春雨,颇具诗意的听觉享受,同时夹杂着阵阵蒜香、油香、鳝丝香,兼具“色香味”,过年的时候吃这道菜,是再恰当不过了。

备年货期间,上海人会热衷于买鲍鱼、帝王蟹、大闸蟹等“大件儿”,通常这几样东西一放上饭桌,就会被瞬间扫空。

蛋饺、肉圆、鹌鹑蛋、肉皮、草虾、火腿等等丰富的食材组成了全家福汤,这也象征着一年的圆圆满满,阖家欢乐。

年夜饭,

各家有各家的不同,

除了这些,

还有的家庭会做红烧肉、红烧鱼、八宝饭等,

总之新年一定是要

大鱼大肉、浓油赤酱、红红火火才可以,

这也是一年来大家最期待的时刻。

除夕——正月初四:走亲戚拜年

客来多携礼品,

待客必请喝“元宝茶”——

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

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

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

来了客人必要请吃酒饭,

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

一来一往中气氛又热闹起来了。

正月初五:接财神

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之举,

财神统“财”,

人人有关,

跟商人关系最为密切,

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

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

商肆随处可见,

初五庆祝之热闹也就可想而知的了。

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

鲤鱼者,谐音“利余”,

特别受到欢迎,

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

初五子时,

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

除三牲外,

其余供品极为丰盛,

香烛燃起,光耀满堂,

接着大放爆竹,此起彼伏,

全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

正月十五:闹元宵

十五月满,

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

为求得大吉大利,

此日每家必吃汤团。

元宵之盛在于“灯”,

所以又名“灯节”,

这天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于门前,

寺庙、园林、广场等各个公共处所

更是大张灯彩,

日落后万灯齐放,

连片连城,红光耀天,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

城隍庙及西园是活动的中心点,

亭台楼阁遍饰灯彩,

内外通明。

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

个个笑逐颜开。

这灯节除看灯外,

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

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

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

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

待灯阑兴尽,

众人才慢慢走回家。

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

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去年正月十五你在哪看的灯呢?

元宵节过完,

这个年也算是彻底过完了,

人们从浓浓的年味中走出,

父母送走了到外地求学和工作的儿女,

大家互相分享自己新年的趣事,

然后又开始期盼下一个团聚的日子。

原标题:《上海人,你都是怎么过年的?》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