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乌兹别克斯坦⑤|撒马尔罕:帖木儿大帝背面的城

马特
2020-04-10 13:16
来源:澎湃新闻

在过去的几年中,撒马尔罕被以旅游为导向重新规划,将旧城区从游客的视线中隔离开,旧城区与标志建筑物所在的大街之间的所有入口都用墙和大铁门挡住。我跟随当地人,发现了通向旧城区的小路,从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向东进入旧城区。

不过这片城区也谈不上有多旧,值得一看的是两座老旧清真寺上的木头柱子和顶棚雕花,以及并没有开门的犹太会堂。如果想了解撒马尔罕犹太人的历史,纳沃伊公园旁边的区域研究博物馆更值得一去,这是一座本地犹太人的老宅子,展出了很多本地犹太人的生活过往以及老照片。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北面是一座市场,清真寺和集市的组合是很多穆斯林城市中心街区常见的,虽然是游客区,但这座市场周围保存了大部分的本地生活。我在市场里试图寻找传说中撒马尔罕的金桃,但是当地人似乎不太能理解什么是金色的桃子。我只买到一种外形最接近的水果,事实上是一种柿子,外形看起来的确是金色的,也很像桃子。也许在曾经的唐朝人看来,这就是颇为惊奇的东西,丝绸之路上很多商品利用的都是这样的信息差。

撒马尔罕的金桃。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从市场向北,经过天桥是一大片墓地,著名的夏伊辛达陵墓群(Shah-i-Zinda)和前总统卡里莫夫的陵墓相互对着,这两者之间是普通市民的墓地。沿着墓地一路走下去,就到了撒马尔罕考古博物馆,博物馆后面的荒地就是曾经昭武九姓之一康国的故地。

这座考古博物馆中最值得看的是一幅公元七世纪的壁画,反映了当时粟特人的国际关系,上面绘制了坐在船上的武则天,骑马狩猎的唐高宗,各地使臣来访和粟特君主的出行队伍。

从博物馆继续往北走就到了乌鲁伯格天文台,已经是撒马尔罕的城边了,不过我要去的不是天文台,而是但以理陵墓(伊斯兰教中称为丹尼尔)。我曾经在伊朗的舒什去过一次但以理陵墓,这位先知的陵墓不只有一座。按照一些传闻记录,帖木儿大帝将但以理的遗体从舒什带到了撒马尔罕安葬。

但以理陵墓

但以理陵墓下面有泉水,大家都在这接水喝,据说有疗愈效果。墓旁有一棵无花果树,1996年,莫斯科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参观但以理陵墓,看到了这棵干枯的无花果树,便为这棵树祝福,据说过了一段时间,树复活了。

来参观但以理陵墓的人很多,大家只能透过一个小门轮流观看不能进入。这座陵墓很长,上面蒙着绿色的写着古兰经文的毯子,传说陵墓建成后,但以理的遗体就开始生长,最终长度超过17米,所以这座陵墓才会这么长。

但以理陵墓内部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让人们找不到正确的遗体位置,避免过分崇拜遗体。其实很长的陵墓对于修行者并不罕见,一种观点认为陵墓不能局限肉体的边界,我之前去马六甲勿沙岛,岛上一些苏菲大师的陵墓也是很长的。

参观完但以理陵墓,我从城区最北面返回。帖木儿大帝陵墓斜对面十字路口的中心,是帖木儿大帝的坐姿雕像。雕像坐南朝北,面向的是老城区,他的背后是一条很长的林荫道,以雕像作为划分,东北面是并不精致却商业化十足的旅游景区和乌兹别克人居住的老城区,西南边则是本地人生活气息浓郁的俄罗斯城区。

我沿着雕像背后的林荫道向南走,透过树冠隐约看到一座中国式的白色石头牌坊。朝着牌坊走过去,发现是一座街区公园,背靠着撒马尔罕外国语学校。这座中国公园正对大街是牌坊,牌坊正面写着“至圣先师”,下方是一座中国拱桥,公园四周是长廊,供人们休息。穿过牌坊,两边是中国的鼎和花灯,最里面的中间还有一座孔子雕像。

中国公园旁边是莫斯科圣阿列克谢大教堂(Church Of St.Alexius Metropolitan Of Moscow)。最初这是一座驻军教堂,是俄国突厥斯坦军事教堂的建造样板,1909年动工,1912年投入使用。这座教堂是简化的新俄罗斯风格建筑,没有过多的装饰,棕色的墙面,点缀着绿色尖顶,入口上方是一座钟楼。我从侧面的门进入教堂,教堂内部是一个完整的空间,不加分隔,显得非常开阔。教堂最里面有一个祭坛,祭坛上方就是高高的穹顶。1920年代,教堂被关闭,圆顶和钟楼也被拆除。苏联时期,教堂被用于军事设施,1996年归还给了本地信徒。

圣阿列克谢大教堂

我到这座教堂时,里面正在装修,一位老年女士接待了我,但她理解不了我用谷歌翻译的俄语,我只能大概了解到,教堂平时没有弥撒,只有周日上午才有,偶尔有一些教徒来自己祈祷或者购买宗教用品。她还告诉我,沿着街道向西北一直走,还有一座东正教堂,里面每天都有弥撒。

我沿着街道一路走过去,在远处就看到了教堂的天蓝色钟楼尖顶,接着是棕色的墙面,这是圣母守护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903年,最初称为基督升天教堂,1910年被作为俄国突厥斯坦第五步枪团的军事教堂使用;1998年被命名为圣母守护教堂。

圣母守护教堂

教堂的司祭接待了我,他听说我来自中国,告诉我他的爷爷曾去过满洲,在哈尔滨与日军作战。他向我介绍这座教堂的历史,教堂从建成起一直没有关闭过,包括苏联时代,现在教堂周日弥撒大概有两百多名教徒,主要是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教会学校也有五十多名学生。由于不是休息日,当天下午的弥撒只有几个老年人,但这位祭司依然和三位执事认真进行了弥撒仪式。

离开圣母守护教堂,返回街区途中,我发现了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里的管理者是一位老奶奶,能听懂一些英语,结合她的讲述和我查阅的资料,了解到这座施洗者约翰教堂(St.John the Baptist Church)是撒马尔罕唯一的天主教堂。在19世纪,一小群天主教徒在撒马尔罕定居,主要是波兰和德国的商人与雇员。1915年,又增加了许多被安置在这里的波兰战俘,这些天主教徒们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堂。这座哥特式教堂于1916年完工,1930年被政府改成了学校,直到1999年教堂修复后重新使用,和塔什干的耶稣圣心教堂一样,由波兰方济各会管理。

施洗者约翰教堂

教堂所在的这片街区远离老城旅游景点,游客来的不多,生活气息浓郁。在官方的旅游引导下,撒马尔罕的一切都和帖木儿大帝有关,但那只是苏联时代修复出来的旅游景点,真正本地人的生活早已和帖木儿大帝并无联系,甚至帖木儿帝国时期崇尚的波斯文化也逐渐被乌兹别克民族主义取代,这座城市最生活化的地方反而是俄罗斯人居住的街区。

这片街区布满了公园、广场和供行人散步的林荫街道,是本地人闲适休息的地方,很多小孩子跑来跑去,情侣在这里搞对象,老人们在晒太阳。走进这片俄罗斯街区的公园里散步,我看到一座精致的白色建筑,这座建筑建于1882年,1910年俄国突厥斯坦第五步枪团以胜利者圣乔治的名义在此建了一座军队教堂,直到1960年代被关闭,现在是本地的作家协会。

傍晚时,附近的学校放学,一群群学生在我面前路过,女生穿着小连衣裙,男生穿着白衬衫,只是没有红领巾,不然我会以为这是我小学时候的样子。这些孩子们回到一排排整齐的苏联房屋街区中,而我小时候就住这种房子。傍晚的夕阳之下,这片街区仿佛凝固在了苏维埃黄金时代美好与幸福的过往中。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