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代,10年10佳华语纪录片推荐

2019-12-31 09:26
四川

原创: 凹凸镜DOC 凹凸镜DOC

2010年代还有3天就过去了,在各平台争相年终盘点时,凹凸镜DOC也推出了“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的年终策划。未来几天,我们将推送一大波纪录片创作者、影评人、策展人、媒体人的“10年10佳推荐”,并邀请大家一起参与,共同票选出过去10年的十佳华语纪录片。

从第一篇推文开始,你可以在文末留言,写下你的十佳推荐,或者补充别人的推荐,最后我们将会把所有被提及的影片做一个投票榜单,获得票数最多的前十部影片,即“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等票选结束,我们将对影片进行公布,并邀请部分导演和嘉宾在凹凸镜DOC的”线上共阅计划“进行讨论。

过去10年纪录片是什么形态?它和2000年代有什么差异?未来10年我们的华语纪录片将向哪里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次”非官方,不正规“的票选寻找一些答案,并告诉大家,过去10年,有这样一些纪录片,不应该被忘记。

我的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

作者:纠结的茶(纪录片影迷)

选取十佳纪录片向来像是影迷狂欢的仪式。倘若以“2010s快要过去了,我很想念”结尾,就更显得矫情。但是套用柴九的话,“人生有几多个十年”。我放弃抵抗。

总结21世纪10s年代十佳并非没有意义。就电影或者纪录片而言,十佳片单成为我们督促别人‘快去看’和提醒自己‘想看’的重要渠道。倘若时间能铸造经典,那放大到十年的时间去看,或许有些经典能够浮现。

秉承这样的动因,以下的纪录片还充满个人私心偏好以及观影渠道的局限。

因为我开始大量看纪录片时间较晚,所以这里的片子大部分在2015以后。但是有幸赶上了2010s最光辉的一年,(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譬如这一年的《大同》《少年·小赵》和《大路朝天》。这三部片子不同程度地填补官场视角,除魅狂热民族主义,深入高速公路建设。张赞波更在以此基础上,写下非虚构作品《大路:高速中国里的工地纪事》。

《犴达罕》的鄂温克猎人维加与《驯马》的冬冬都是诗意的人。更加诗意的还有《如歌的行板》中的痖弦。在诗中,他写道:“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年轻人在《乱世备忘》和《建设未完成》里的理想主义,以及《有一种静叫庄严》的犬儒主义,华语纪录片极力在捕捉极端的现实。当然,十佳中也不乏《三姊妹》中王兵偶遇的独自生存的三个姐妹。这个片单当然缺少一些片子,大多是我没有机会看到的,譬如《痴》和《囚》。

经历了抖音快手短视频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成熟的媒介。如同在片单中,没有一部纪录片在试图用一两分钟去圈定一件事情一个人物,更没有试图娱乐化现实。当然,倘若最近我发现看电影或者看纪录片时有什么大忌的话,那必然是人们无法区分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固执地将影像的呈现和作者性等同于现实。这是过去十年互联网遗留下来最大的弊病。

01《大同》(2015)

导演:周浩

《大同》的成就是独有的。延续《书记》中对政治系统和政治人物的思考,周浩选取到耿彦波这样既矛盾又惋惜的人物,适时地记录了大同城市建设与全国性建设的互为呼应的关系。

02《驯马》(2017)

导演:古涛

说实在我已经忘记《驯马》的大部分画面了,只记得在First看完后就把它定为年度最佳之一。当时我写下的评论只有一句:真诚的万马奔腾拗不过生活本身的悲情。

03《犴达罕》(2013)

导演:顾桃

《犴达罕》也是,几年前在凤凰视频看的。只记得记录了一个借酒消愁的诗人,他说:“全世界的作家都没写过狗的梦境。”

04《三姊妹》(2012)

导演:王兵

三姐妹残酷而自由地生存,雾气环绕的云南山上像是世界末日之后的景象。直到大人纷纷出现,父亲带着妹妹快跑追上汽车,声音里传来摄像喘气的声音。

05《大路朝天》(2015)

导演:张赞波

张赞波恐怕是第一个详细记下拍摄日程的独立纪录片作者。非虚构写作不仅扩展了影像的可能性,更与影像互动。我是先看广西师范出版社的书再看纪录片的。当第一次看到片子时,似曾相识的感觉不断浮现,剪掉的片段也不断自动填补。

06《少年·小赵》(2015)

导演:杜海滨

《少年·小赵》是我最早看纪录片最冲击的一部。小赵的经历和转变被生动地记录下来。我始终没有回看过,让它保持神圣的地位吧。

07《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2014)

导演:陈怀恩

《他们在岛屿写作》最好的一部。之后便是陈果拍西西的《我城》。文学家的纪录片容易拍,但是难拍出诱人的。所谓诱人便是观看过后要有买书的冲动。纪录片只是个引子。

08《建设未完成》(2017)

导演:林谦勇

聚焦于新北市环保社运人士王钟铭的竞选过程。《建设未完成》的成就在于导演捕捉到这样一个社运明星自我改变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自我矛盾性的维度。这是纪录片所能做到的。

09《乱世备忘》(2016)

导演:陈梓桓

在新闻媒体之外,去聆听思考个体的声音,并加之以人性的思考是纪录片所能扩展的。“请大家举高双手,亦请警方克制。”

10《有一种静叫庄严》(2011)

导演:张赞波

有这么个人物主动献身‘表演’解说,几乎与赵亮的《上访》形成呼应。

我的2010年代十佳华语纪录片推荐

作者:蒋春华(纪录片导演)

01《恋曲》 (2010)

导演:张赞波

是在清影放映看的,我好像是蹲在地上看完。摄影机有点像女孩的闺蜜,亲切又距离合适。国内独立制作的纪录片像锤子的太多了,这部片子很温柔。我是觉得有人的片子还是要去讲情感的,去爱一个人就是和一个对象发生连接,这里面连接的过程既是生理学的,也是社会学的。

02《生活而已》(2011)

导演:魏晓波

记得是在杂家放映看的,在一个胡同里,票价是一瓶30块的啤酒。还是讲人的爱来爱去,只是这里也有恨来恨去,后来接触到导演我才知道是真的爱来爱去,生活与作品还是不一样的。

03《日落大梦》 (2011)

导演:吴汰纴

在北电中放看的,估计是蹭票。这个是讲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我现在记得很清楚的镜头是女儿和爸爸从情趣用品店里出来,镜头跟着横移到远景处爸爸当年和她争吵的情景(好像是在打她,记不清了),这个当时让我蛮惊讶的,人家纪录和虚构的观念已经这么自由了。

04《我无处安放的青春》 (2012)

导演:沈洁

应该是17年在手机上无聊看到的,一看竟然有聊的看完了。镜头看起来很随意,尤其是摩托车上的长镜头,晃的我担心导演的机器摔坏。但是在室内有一些场景调度又是艺术电影级别的,真的很佩服。还有要表扬的是,他拍到了中国农村的样子,影片里的就是2010年左右中国农村青少年的肖像,是我们白猫黑猫之外的那些被流放的野猫。那首《没有钱你会爱我吗》,是我那时常去网吧听的歌。

05《生命的河流》 (2014)

导演:杨平道

工作看的导演给的低画质版本。有意的去触摸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幸亏是生命的分量足够重,才遮盖了这个刻意。当然重在保留了南方的习俗,那些仪式和背后的情感很动人。

06《对看》(2015)

导演:叶云

在北京百老汇的一亩三分地看的,一个敞开的电影院。其实不用去做两个世界的孩子的对比,光湖南那条线就很动人了,记得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是少年们集体逃课,他们在一个洞里躲雨,导演的摄影机也进去躲了,他们来了一场灵魂之夜。导演一直是一个机位,主观的在看他们,听他们说。要是换一个更专业的导演,他可能会来一组中近全景他们分切躲雨,那就完全变了个味了,断气了。所以不专业,有时候反而是好的,导演的心是和他们在一起的。光看这一段处理,就是很优秀的处女作导演。

07《方绣英》 (2017)

导演:王兵

在朗园看的,之前也看过盗版。最钦佩的是结构的处理,一条是生,一条是死,简单的交织,结尾的一叶扁舟,点睛又留有想象。

08《水底行走的人》 (2018)

导演:陈安琪

在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看的。导演面对一个比自己还强大的拍摄对象,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和他席地而坐,共赴斗争。输赢不重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两个赤诚的人在交流。

09 《功夫》 (2018)

上海电视节初审看的,当时给了很高的分。很好玩,看起来像摆拍,具体细节又无比真实,观念上很新,导演是广西电视台的一位编导。“鸽子,你想妈妈了吗?”哈哈

10《回到凤凰桥》(1997)

导演:李红

最后超纲表扬一部2010之前的片子,我最近重看的李红导演的《回到凤凰桥》。2010-2019,这快十年里,我没有再看到一部这样拍普通人的纪录片,她们是一群来北京打工的女人,而带着摄影机走进她们屋子的也是一个女人。她们身世不坎坷,房子也没拆迁,身上也没有多少吸引摄影机的故事性,导演也坦诚出自己知识分子式的惊讶,但是这样彼此相处,我们还是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靠近,由此岸跨到了彼岸,但是这个简单的动作现在是越来越难了。这是大环境的问题,也是我们纪录片工作者自己的问题。

2010年代,10年10佳华语纪录片推荐(一)

——影评人:徐若风、汪金卫

2010年代,10年10佳华语纪录片推荐(二)

——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宋远程@堤、资深纪录片爱好者中

2010年代,10年10佳华语纪录片推荐(三)

——豆瓣@晚不安的2010年代华语纪录片十佳

2010年代,10年10佳华语纪录片推荐(四)

——导演:吴文光、章梦奇

编辑:沙丘

原标题:《2010年代,10年10佳华语纪录片推荐(四)》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