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评|“新厕所都是样子货”,厕改岂能糊弄?

秦川/央视新闻
2019-12-29 15:29

前不久,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检查发现,一些村镇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不好用、不能用。新厕所长期闲置,成了花瓶、摆设。安徽省阜阳市伍明镇店集村刘兰珍老人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新厕所已经修好两年了,但是一直都没有通水。不仅如此,新厕所几乎是全封闭的,只在墙上打了几个孔通风,一进去气味让人受不了。有的厕所闲置久了,挂的锁都生锈了。

“新厕所都是样子货,一点也不实用。”当地村民的抱怨,点中了当地改厕工作的漏洞。更令人费解的是,农民的老厕所被扒掉,新盖的厕所却没法用,农民只能找没人的时候在外面解手。有的村民无奈之下,只好在百米外的地里搭建一个简易厕所,可他的母亲卧病在床,要如厕得她背过去。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乎农民的生活品质。目前,各地农村的厕所改造工程实现了多赢,但也有一些地方,只做表面文章,农民不仅没得到便利,反而体会到了如厕难。

原因在哪里?相关报道给出了答案,安徽省阜阳市口孜镇大坝村村民告诉记者:“村干部知道上级来检查,会提前给我们讲,他教我们怎么说,然后给我们200块钱。”原来,盖中看不中用的新厕所是为了应付检查,怕露馅则花钱封口。

问题是,光想着封口,而不解决实际问题,能“封”得住老百姓的怨气?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阜阳市政府官网2017年刊文称,截至当年11月26日,农民改厕已开工240966户,竣工率达到省下达任务的200%。超额完成任务,数字很好看,实际上却是面子工程,有其表而无其实。比如,所谓的“装配式三瓮化粪池”,就是下面埋着三个大桶,由过粪管连通前中后三个瓮体,也就是三个塑料桶。这不就是典型的糊弄吗?

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效果不咋地,钱却没少花。据报道,阜阳市从2017到2020年计划投资12亿元,对农村100多万个厕所进行改造。这钱都是公帑,不花在刀刃上,或者没有花出效果,无疑糟蹋了公共财政,实在可惜!

阜阳发生过“刷白墙”事件——为展示脱贫攻坚成绩,将农村危房改造的墙体统一刷白,“一白遮百丑”。被曝光后,相关官员被问责。犹记得当地开会反思称,要深刻汲取“刷白墙”“宣传片”等事件教训,坚持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坚决防止和克服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但吊诡的是,“刷白墙”事件并未从人们视野中淡化,又出现厕改做样子,两者性质一样,都是搞形式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刷白墙”事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像花钱刷白墙,又不能吃不能穿,搞这些无用功,浪费国家的钱!”看来,如果不进行真正整改,不彻底反思政绩观错位,特别是不从灵魂深处省思,就会除不了形式主义的根,昨天刷白墙,今天厕改做样子,明天呢?

厕所改造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这就更需要听听老百姓怎么想,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哪里。如果只要面子不要里子,最后必然会丢尽面子。

(原题为《热评|“新厕所都是样子货” 厕改岂能糊弄?》)

    责任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