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 “大视野”视觉文化国际论坛

2019-12-31 10:23
广东

“大视野”视觉文化国际论坛是一个跨学科探讨视觉文化问题的大型学术论坛,计划一年一次,每次不同的主题。本年度论坛主题为“跨界的观看”,由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常务办公室联合主办,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委会、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联合承办。

12月9日在广州图书馆,来自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等领域的多位学者与专家分上下午进行了“视觉文化与数字技术”,“跨界研究新势力”的主题研讨会。并同时进行了两部纪录片作品《牧羊英雄》及《舞龙大师》的专场放映。

视觉研究领域的丰富分享

在主题研讨会的会场,来自视觉研究领域中的多位美术馆、博物馆、考古专家与学者,这些在第一线行动着的实践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工作,分享了当数字技术冲击生活方方面面的时候,我们如何在工作中去应对,以及如何使用它。

来自布达拉宫的多吉平措博士的演讲题目是《布达拉宫文物研究与数字化成果》,演讲从三方面来展开,多吉平措博士从布达拉宫的简单介绍,布达拉宫文物研究的现状和布达拉宫文物研究与数字化应用三个方面展开了演讲。多吉平措博士提到现在布达拉宫文物的研究,即是希望通过应用数字化的技术或高科技的手段,把早期属于吐蕃时期的遗迹,通过综合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挖掘,为布达拉宫早期的历史进行一个多学科的叙事。

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李大丁则进行了更为专业化的介绍与分享,《材质扫描和文物数字三维资产的品质》。并在现场分享了一些博物馆将三维资产用于观众传播的案例,比如“在沉浸头盔上体验虚拟的洞窟”,“在莫高窟会免费观赏一部20分钟的全CG的球幕电影”,精彩十足又具有启发性。

在当代艺术领域,来自广东美术馆策展研究部的吕子华,以2018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为例,从展览内容的角度切入谈了谈技术的故事,分享了当下的艺术家是如何看待和表达科技所带来的问题。

 

广东美术馆策展研究部的吕子华

以及来自深圳OCT LOFT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负责人刘明恋,则介绍了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其如何根据时代发展技术的更新进行自我的拓展,做出更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的呈现。

在考古领域,有来自广州考古院的朱海仁院长,提出技术与艺术,本质上是相通的,它最后都是满足人的思想上的需求。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科技引领着我们的行为,但这先决的条件是思想,科技的发展最终是受每个人的思想驱动的,在这样一种关系底下,最重要的主题,也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说它需要我们一种跨界的大视野。

干货与硬货的实力在场

智慧博物馆平台的建设者,高级工程师李安徽则把他近几年的工作,与大家进行了分享。李安敬说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瓶颈是物和人的关系,关键是解决时空、空间展现时候的局限性。智慧博物馆是用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从更深入的智慧方面来提神博物馆在传播性上的发展。可以说,高级工程师李安敬完全从一种技术性的角度解决了一个文化的传播问题,不仅为在场的观众展示了数据构架,也为博物馆的精美呈现奠定了基础。

来自广州汉域数据处理技术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媒介人类学研究中心付常青研究员,与会分享的主题则是《用多光谱技术来探查不可见光影像》,细说了国内过个文物研究与保护现场,使用技术的过程,采集时要用的一些科技设备,怎么通过科技看见不可见的影像?其中克服的难题与达到的成果。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副教授陈晓阳

最后,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陈晓阳副教授通过多位讲者的演讲发现,不管是学者、研究者还是艺术工作者、艺术管理的同仁们,都是在第一线的人实践着的,并行动的人,他们在做着同样的一个工作,就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当数字技术冲击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时候,我们如何在工作中去应对它,以及如何使用它。

纪录片作品同步放映,

以“大视野”观测文化现场

在2号厅的放映现场,纪录片作品《牧羊英雄》及《舞龙大师》与观众见面。

 

影片放映现场

主持人叶风发言

面对两部各自看向自己文化历史的纪录片,主持人叶风在纪录片放映之前说道,“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超越时空的历史感和面向现实社会的使命感,与生俱来的这种精神,或者说以这种精神为内核的性格,以纪录片为媒介,去展现对现实和对未来的使命感和历史感。这塑造了我们的认识框架,但是记录现实中的奇观,与平凡中的特殊性,正好与这种传统规范的认知形成一种强烈且具有对比性的张力,这就是纪录片最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与会学者与专家合影

编辑:陈素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